許斌
【摘要】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涵蓋了地理學科基本知識及技能、地理學科方法等多個模塊。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可以為高中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依據。因此,文章以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與培養為入手點,闡述了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與培養的必要性,并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與培養措施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素養是學習者經過地理學習后養成的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態度、地理能力、地理知識、地理情感等心理品格。而地理核心素養是高中生在地理課程學習中應具備的適應自身終身發展、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現代高中地理素養培養的核心模塊,因此,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與培養進行適當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組成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地理核心觀念、地理理性思維、地理必備品質及地理核心能力。其中地理核心觀念主要指高中生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本質、內在規律的理性認知,其與地理實踐活動直接相關。地理理性思維是一種明確的思維方式,即高中生可以對事物、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并形成具有一定規律性的地理認知體系。地理必備品質主要指高中生在地理學習階段的地理科學精神、地理知識學習興趣及地理科學態度。地理核心素養主要指高中生的智力、能力與高中地理學科的有機整合,其涵蓋了一般科學能力、地理學科特有的科學能力,如地理考察能力、地理創新能力、地理實驗能力等。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還包括地理特色學科學習方法、地理核心知識等模塊[1]。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不僅可以培養高中生的地理知識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文地理觀念、人生觀、科學世界觀、環境保護觀。為高中生更加適應現代地理教育發展需求奠定堅實的基礎[2]。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養構建與培養的措施
1.高中生地理核心觀念的培養措施
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培養高中生運用地理核心理念認識問題的意識及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可依托現有地理教材,在地理核心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的地理核心理念,并有意識地引導高中生深入思考、探究,以促使高中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可持續發展觀。
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變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促使高中生了解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掌握人口增長三種模式的特點,并進一步體會我國現行的人口政策,高中地理教師可以世界第七十億人口及我國第十三億公民為入手點,以人口增長模式轉變及其原因為重點,利用多媒體設備及課件,引導高中生關注家鄉人口問題,激發高中生對人口增長的重視。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可以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國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宣布“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為依據,設置課題情境,并提出問題:在現階段我國為何要實施“單獨二孩”生育政策?在提出問題之后,高中物理教師可帶領高中生了解自然生長率、死亡率、出生率,促使高中生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分布、特點及不同類型人口的統計圖。最后高中地理教師可組織高中生根據課文內容及自身經驗,對科學人口觀進行分析,促使高中生在討論分析的過程中了解科學人口觀的深刻內涵,以達到培養高中生運用地理核心理念認識問題的意識及能力的目的。
2.高中生地理理性思維的培養措施
高中地理教材中多數內容均需高中生運用理性思維,而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高中生批判思維、創新思維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因此,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引導高中生從不同視角進行分析。并鼓勵高中生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培養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開發與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課程教學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可首先利用多媒體軟件展示亞馬孫熱帶雨林景象,引導高中生對比判斷“雨林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示意圖”“溫帶森林和草原養分循環示意圖”,并組織高中生討論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表現及原因。在這個基礎上,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遷移農業為例,帶領高中生分析人類活動對雨林的影響。隨后在遷移農業運行過程分析的基礎上,高中地理教師可以辯論會的形式,要求高中生從利弊兩個方向,分析遷移農業對雨林生態系統的不同影響,如增加經濟效益、破壞雨林環境等。通過上述辯論活動的開展,可以逐步拓展高中生思維空間,為其地理理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依據。
3.高中生地理必備品質的培養措施
為培養高中生地理必備品質,如實事求是、求真求實的地理科學態度及地理問題探究興趣等,高中地理教師可依托地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平臺,在對高中生地理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基礎上,對高中生學習過程中的環境因素進行逐一分析,如學校設施環境、社會環境、校園文化、師生關系等,以便為高中生地理必備素質的培養提供依據[3]。
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的影響》課程教學過程中,高中物理教師可以兩個區域為例,要求高中生比較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并以某個區域為例,引導高中生比較分析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如導致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有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分析上述問題的基礎上,高中地理教師可在問題考察的基礎上,對班級學生在問題分析過程中表達的地理核心素養進行全面分析。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逐步轉變地理教學質量評價的環境,或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師生合作討論等方式,論述高中生在課程中的表現情況,逐步確定各種教學環境因素在地理教學質量中的權重比例,以便為班風學風建設及師生關系優化提供有效的指導。最后,高中地理教師可綜合利用地理課程教學環境中的優勢,全面培養高中生地理的必備品質。
4.高中生地理特色科學學習方法培養
在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有高中生真正學會運用地理特色科學方法學習地理知識,并將地理特色科學學習方法應用到實際生活地理問題解決過程中,才可以保證后續教學的效率。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區域綜合分析法為核心,從區域定位及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分析、區域發展主要優勢條件分析兩個方面,帶領高中生了解區域可持續發展方向及找到問題解決的措施。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課堂教學中,為促使高中生了解區域綜合分析法,高中地理教師首先可在多媒體課件中指出區域綜合分析法具體應用的路徑,即區域定位→區域地形及氣候類型、特征分析→區域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對主要人文現象影響;評價區域發展主要優勢條件及薄弱因素→區域發展主要問題及根源→區域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及可持續發展方向→問題解決措施。隨后高中地理教師可在美國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問題分析的基礎上,以分組教學的方式,要求各小組討論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問題及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措施。最后,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電子白板展示個小組知識框架,以便為后期知識復習提供良好的指導[4]。
5.高中生地理核心知識及能力的培養措施
地理學科核心能力是高中生在接受地理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具有突出的發展連續性、階段性特點。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可從課堂教學、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地理教育評價三個方面入手,有計劃、由條理地將地理學科核心能力培養落到實處[5]。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世界海洋表層漂流》課堂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或電子白板,在北印度洋海區冬夏季表層洋流分布圖展示的基礎上,展示世界海洋表層分布模塊,并結合課程中的思考題,進行系統整理,以促使高中生了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在這個基礎上,高中地理教師可將多媒體軟件或電子白板中的內容清除,要求高中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自我歸納。通過上述教學,可以幫助高中生在思維層面形成系統的學習框架,為其地理核心知識及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理學科將現當代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等學科問題進行了有效整合,蘊含了多種科學素養。因此,為提升高中生區域認知能力及地理協調理念,高中物理教師應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以高中生地理實踐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為要點,在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傳授的基礎上,綜合利用多種學習方式,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保江. 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策略[J]. 學周刊, 2018(15):65-66.
[2]楊云.淺談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 新課程導學, 2017(14):22.
[3]楊超.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 中學教學參考, 2017(7):113-114.
[4]葉青. 高中地理教學如何培養核心素養[J]. 中學課程資源, 2018(2):111.
[5]雷霄. 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 新課程(下), 2017(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