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良
摘 要:科學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奠基石理論,今天,雖然時代巨變,但并不表明這一理論就過時了。其實,只要準確把握好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仍然能很好解答今天的諸多現實問題。而要深刻把握好這一理論,就要做到:首先,精準掌握人類勞動的定義、要素、類型及其特點;其次,科學理解價值特點和決定因素;再次,科學區分和把握價值產生的源泉及條件,要懂得,人類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活勞動是價值唯一來源,物化勞動不會再創新價值,生產要素只是價值產生的重要條件,不是價值來源;最后,第三產業勞動具有特殊性,既有創造價值的勞動,也有不創造價值的勞動。
關鍵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解析
中圖分類號:F0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001-04
眾所周知,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中,起到奠基石作用的理論就是科學的勞動價值學說。所以,只有把握好科學勞動價值論,才能真正懂得馬克思的全部政治經濟學理論。
然而,馬克思提出科學勞動價值學說是在19世紀初期,與今天畢竟大不一樣。那時,英國也才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初步代替手工勞動,社會生產還是以簡單勞動,或者說是體力勞動為主,資本家榨取工人剩余價值的方法主要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社會生產主要是工業和農業生產,第三產業幾乎還沒有,科技、知識、信息、管理等起的作用還不顯著,這一切都與當今社會明顯區別。馬克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得出自己的結論。因此,隨著時代變遷,直接導用馬克思的結論來分析當今現實問題,可能無法解釋。那么,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是不是就過時了,不管用了呢?其實,自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誕生以后,就有不少企圖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觀點出現,如要素價值論、均衡價值論、效用價值論等。然而,我們應當知道,馬克思理論是真理,但不能僵化對待,犯教條主義錯誤,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與時代結合,研究新情況,得出新結論。同時,我們也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我們更應懂得,馬克思主義好就好在它能給我們提供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某個具體結論。
由上可見,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也成為我國經濟學界長期研究和爭論的熱點,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到現在曾出現五次全國性的大討論,提出了許多不同觀點。下面,就將馬克思的科學勞動價值論做相關解析,以期能對此理論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論之理論淵源
英國古典經濟學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理論來源,而古典經濟學重要貢獻就是提出了勞動價值論。
可以說,威廉·配第是古典勞動價值學說開創者,他在《賦稅論》中第一次提出,商品價值決定于生產它的勞動時間,這已經初步觸及到勞動價值論。亞當·斯密把配第思想朝前發展,他在《國富論》中講:“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一切消費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1]可見,他已經明確提出勞動是價值來源。大衛·李嘉圖成為古典勞動價值學說集大成者,他的重要貢獻是堅持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這個一元論觀點,認識到價值創造與價值轉移是不同的,還認識到商品價值量變動規律。
總的來看,古典經濟學家們有著不少理論成就,但也有著明顯缺點,主要表現在:第一,不懂得勞動具有二重性,所以導致許多問題不好解釋;第二,不能把握住價值實質,不懂得價值背后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第三,沒有把使用價值、價值、價格嚴格區分開來[2]。
馬克思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家們的勞動創造價值一元論思想,提出勞動二重性理論,使勞動價值論最后成為科學理論。
二、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論之重要理論體系
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兩種社會經濟形態,這就是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從馬克思的代表作《資本論》可以看出,馬克思研究經濟學正是從資本主義細胞商品開始的。
(一)人類勞動的產物——商品及其二因素
隨著勞動發展,有了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再加上社會分工出現,于是產生了以交換為目的商品經濟。那么,什么是商品?商品就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可見,成為商品的條件有:首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就沒有價值;其次,必須正在交換,處于流通領域,一旦交換成功退出流通,就不是商品了;最后,要有用,有用才有使用價值,沒有用別人就不會購買。
從商品定義可知,商品有兩個基本性質,就是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價值就是商品有用性,是由商品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質決定,體現了商品自然屬性,可以由商品自己表現出來。價值,是生產商品消耗的人類一般勞動,體現商品社會屬性;商品價值不能自我表現,需要間接表現。價值本質是勞動,體現人與人社會經濟關系。
商品正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使用價值是現象,價值是本質。使用價值是價值前提,是物質載體,沒有使用價值一定沒有價值。有使用價值當然也不一定有價值,如果不是勞動產品自然無價值。反過來看,有價值,一定有使用價值。所以,使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共性,而價值只是商品才有,是屬于商品經濟范疇。
(二)商品生產勞動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這是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關鍵
商品為什么會有兩個基本性質呢?古典經濟學家們無法解釋。而馬克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二重性理論,認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形式上看,各不相同,正是勞動形式不同,才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使用價值不同,這種在一定具體形式下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決定商品使用價值。但是,如果拋開勞動具體形式來看,任何勞動從本質上看都一樣,都是人的腦力與體力的消耗,轉化到商品中就是價值。這種人的腦力與體力勞動,即人類一般勞動就叫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這樣,有了勞動二重性理論,才最后使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也成為把握馬克思全部經濟學理論的樞紐和關鍵。
(三)商品價值量及其變動規律
商品價值是人類有效勞動的轉化,因此,價值量只能由勞動多少來衡量。而勞動多少一般由勞動時間來作為尺度。然而,每個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所花費勞動時間可能會不一樣,怎么辦?馬克思提出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大小這一科學論斷。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通俗講,是指社會上生產同一種商品,大多數產品生產時所花費時間,而不是大多數生產者所花費時間,大多數產品所具有的生產條件就是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
商品價值量又是怎樣變化的呢?商品價質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意思是,商品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則價值量越大,所以成正比;但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生產所需時間減少,其價值量自然變小,所以是反比。
商品價值量大小還與勞動復雜程度有關系;勞動分為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是倍數關系。可見,馬克思已經意識到科技、知識等的作用。
(四)商品價格由商品價值決定
商品價值不能自我表現,那么價值又怎么反映呢?最初由別的商品來表現,后來由貨幣來表現。當貨幣來表現商品價值時,就是價格,也就是交換價值。可見,價格只是價值表現形式。而市場上商品價格高高低低,價格又由什么決定呢?馬克思科學指出,價格是價值表現,自然由價值決定,而供求等因素只能起到影響作用。
(五)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社會的基本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基本規律,價值規律主要內容是:其一,價值決定規律,商品價值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其二,商品交換規律,商品交換以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三、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論之當代思考
21世紀,隨著時代變遷,新情況不斷出現。為此,學者們提出許多不同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觀點,如科技、知識、信息也可創造價值,無人工廠、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代替工人,說明勞動不是價值創造的唯一來源,物化勞動也能創造價值,第三產業勞動也是生產勞動,也可創造價值等。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些觀點都只是看到表面現象。其實,當今現實中的諸多新問題仍然可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進行很好的解答。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正確把握人類勞動的定義、要素、類型及其特點
馬克思對人類兩大理論貢獻之一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堅持歷史唯物論就要堅持勞動價值論。馬克思指出,人是由猿變來的,猿之所以變為人,是由于勞動,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動物只有本能活動,而人才能勞動,因為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沒有的工具,能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東西。人類就是這樣年年勞動,代代勞動,不斷創造出產品,滿足自己需要,人類社會才得以生存和發展,沒有勞動,也就沒有人類。可以說,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前提和動力。
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勞動,要記住勞動是人類最根本所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說:“無論時代條件如何變化,我們始終都要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始終重視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主力軍作用。”[3]
馬克思正是運用哲學方法,進行具體與抽象分析,對勞動做出準確概栝。按照馬克思觀點,勞動就是勞動力的使用,是指勞動力借助于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把勞動對象改變成人所需要的結果的對象化過程。勞動是由體力與腦力構成。有學者說還包括知識,知識也是獨立要素,這正是不科學之處。因為人的智力包括先天因素,也包括后天因素,后天因素通常指通過學習科技文化知識,通過實踐鍛煉,從而使人的智力水平提高。可見,腦力中已包含知識、文化、科技、信息等因素,不能再單獨講它們。
從勞動含義可知,人類勞動的基本要素包括: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管理。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體中,是勞動中的人的因素,是勞動內容,是勞動本質,是勞動決定因素,正是勞動力的勞動才創造價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的方面,其中主要是工具,是外在形式,它們不少本身就是勞動產品,是物化勞動。當然,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又會制約勞動效率,所以,它們是價值產生不可少的條件。管理,也可以說是人與物的結合點,管理也是一種勞動,而且是復雜高級的腦力勞動,能創造出極高的價值。所以,資本家勞動與工人勞動一樣,也創造了價值。
再考查人類勞動類型,可以說,從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類型。第一種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腦力勞動主要是通過后天教育學習,增長專門的科學、文化知識,以此進行的一種高級勞動,能創造更多價值;體力勞動一般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識,最多依賴勞動經驗而進行的勞動,單位時間內創造價值不多。第二種是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簡單勞動是指不要高級文化知識,不需要專門嚴格訓練就能勝任的勞動,也就是體力勞動,這是一種重復勞動,創造價值不大;復雜勞動是指需要通過長期文化知識學習,進行專門培養才能勝任的勞動,這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其創造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倍數。第三種是生產勞動和服務勞動。生產勞動是指物質資料生產部門進行的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一般指工業和農業生產,產品是有型產品;而服務勞動是指第三產業,產品不一定是物質產品,多為精神產品,也不一定是有型產品,多為無形產品,勞動也不一定物化到產品中去,而是指勞動過程。第四種是普通勞動和稀缺勞動。一般勞動者提供的是普通勞動,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個別的少數的勞動者才能提供的勞動為稀缺勞動,由于社會上只有一人或少數幾人才能提供這種勞動,其價值量就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第五種是單向勞動和多向勞動。為一個對象服務的勞動就是單向勞動;而同時為多個對象服務,提供無形產品或過程的勞動就是多向勞動。第六種是活勞動和物化勞動。活勞動是指勞動者正在進行的勞動,是指活生生的勞動,正在消耗人類體力與腦力;而物化勞動是指已經結束了的勞動,勞動者付出的腦力與體力已經轉化到其生產的物質產品中去,構成物質產品的價值。第七種是有效勞動和無效勞動。有效勞動是指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合格,最終能賣掉成為有用的消費品,勞動成功轉化成價值;而無效勞動是指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合格,成為廢品,賣不出去,或者是花費的勞動最后沒有結果而失敗,或者是個別勞動時間大于社會必要勞動時,個別勞動者多付出的勞動得不到社會承認,這樣的勞動就是無效勞動,無效勞動無法轉化為價值。第八種是直接勞動和間接勞動。直接勞動是指勞動者直接參加的勞動,如工人在車間工作,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比較典型;而間接勞動是指勞動者不必直接參加的勞動,在今天越來越多,它與科技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有著密切關系,如無人車間,工人就是一種間接勞動。第九種是有酬勞動與無酬勞動,或者叫有償勞動與免費勞動,又可以將其總稱為數字勞動。當今社會,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5G通信技術發展,進入數字經濟、數字時代,大數據、云計算流行,數字勞動影響也日益擴大;數字勞動,最早是由意大利學者泰拉諾瓦提出,但更早應當是來自新聞傳播學中的“受眾商品論”。數字勞動含義,按照學者們界定,有兩方面意思:一是非物質勞動,是文化、知識、信息創造與傳播的非物質勞動,是在社交平臺、互聯網、移動終端使用者們的活動;二是屬于免費勞動,個體消費者網上活動免費提供給了商家,被打包出售給廣告商;數字勞動一般分為有酬勞動與無酬勞動;有酬勞動指互聯網專業勞動,是網絡平臺中,那些技術設計、維護、管理人員,他們勞動是要拿工資的,是有報酬的;無酬勞動是指網絡平臺上用戶的受眾勞動。當然,要分兩種情況,用戶網上消費行為,如看新聞、聊天、欣賞歌曲、看片等,是無酬勞動;至于個體在網上創建網頁,發布消息,搞微商銷售,這是生產性勞動,不是無酬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