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崗 張杞 彭創業 王婷婷
摘 要:隨著消費模式的發展,便利的網購服務成為高校學生的主要消費渠道之一,隨之所產生的大量快遞垃圾加重了城市垃圾處理的壓力。通過研究淮北師范大學的校園快遞垃圾回收、處理現狀,總結高校快遞垃圾存在的問題,以高校大學為主體,探索提高學生的環保及再利用意識的方法,形成以學生為主力軍的高校快遞垃圾回收再利用機制,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關鍵詞:高校;快遞垃圾;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GT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188-02
隨著消費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帶來了越來越便捷的消費模式,網絡的普及也改變了現代人的購物方式,使得快遞業發展迅速。學生作為網絡購物群體的主力軍,便利地寄收服務進一步刺激了學生的網絡消費,使得隨之而來的快遞廢棄物成為校園垃圾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不僅影響了校園的綠色文化建設,也增加了淮北市垃圾處理的壓力。快遞包裝的再利用意識缺乏,從而導致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的加劇。由此可見,研究如何處理高校快遞垃圾及有效利用,有利于緩解垃圾處理壓力,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為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提供有效途徑。
一、現狀分析
通過對淮北師范大學全體師生投放垃圾的習慣以及后勤部門的垃圾處理制度進行調查,觀察學生處理快遞垃圾的方式,收集不同時間段快遞垃圾數量的增長情況以及查看快遞垃圾的類型等,總結高校快遞垃圾的特性,為資源再利用的方法探尋提供理論支持。
依據調研可知,目前校園的快遞垃圾主要分為購物包裹與外賣包裝兩大類,占據校園垃圾總量的40%。校園的購物包裹里又分為可回收的瓦楞紙箱、填充泡沫和不可回收的塑料膠帶、快遞單等,而外賣包裝通常與剩余食物一同丟入垃圾桶。此外,校園垃圾回收設施單一,只有在人流量多的路口、過長的道路旁邊以及教學樓下設有統一顏色的垃圾桶。雖有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標識,卻無具體分類指引,加上學生分類意識的欠缺,導致垃圾分類標識形同虛設。每天固定下午進行一次校園垃圾回收,垃圾車將其運送至垃圾中轉站進行壓縮、收集,統一運輸去焚燒發電或者進行填埋。
在整個垃圾回收的過程中,除了紙質包裝廢棄物被單獨分揀用于變賣以外,其他垃圾并無進行分類處理和再次利用。由此可見,學生的再利用意識薄弱,相關部門的處理機制不完善,導致了整個校園環保職能的丟失。
二、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垃圾回收設施及制度建設不完善
目前淮北師范大學針對垃圾的投放及回收沒有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從而導致快遞垃圾堆放雜亂、各類垃圾混收的現象。而垃圾回收設施在外觀設計上較為簡陋,缺少分類圖標,無法快速引導師生進行分類投放。結構上,翻蓋式垃圾桶雖能防止氣味外溢、保證外觀整潔,但翻蓋的方式不方便使用,影響學生投放垃圾的自覺性,出現未關閉的垃圾桶堆積如山,甚至掉落,而關閉蓋子的垃圾桶空空如也的分布不均現象。加上垃圾桶的黑色外觀無法與校園環境融合,使得投放垃圾區域尤為突兀,缺乏美觀度。
(二)垃圾分類知識匱乏
通過調查得知,大多數在校學生對于國家制定的垃圾分類標準缺乏認識,普遍處在紙質類垃圾可回收、塑料不可降解、電池需單獨回收等的淺顯階段。雖然對于環境的壓力有目共睹,但缺少積極了解垃圾分類和處理方式的能動性。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的知識構建,應該由認知引導行動,這也是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校園快遞垃圾再利用率低下
校園快遞垃圾中利用率最高的是瓦楞紙箱,而依據不同的物品,運輸所使用的紙箱規格呈現多樣化。因此,僅有小部分紙箱被保留,用來承裝、收集一些雜物、書籍等物品,其他尺寸的紙箱主要由保潔進行回收變賣,快遞包裝的輔助材料則被視為無可再利用價值的垃圾被拋棄。這種單一、局限的再利用方式,并不能緩解快遞垃圾的壓力。
三、擬解決辦法
(一)加快建立校園快遞垃圾回收制度
“2018年教育部已經發布有關在學校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通知,要求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納入生態文明教育長效機制。”作為地方高校應該將垃圾分類知識與課堂教學、大學生活動相結合,完善快遞垃圾投放、收集、貯存工作。并與合作的地方收運機構協調工作,在做好校內垃圾分類收集的基礎上,及時督促相關單位進行收取處理以保證校內環境的干凈整潔。規范快遞公司的收發件模式,制定收發件過程中產生的垃圾處理條例。
設置獎罰措施,以促進大學生對垃圾再利用的重視。如將快遞垃圾再利用的研究成果轉化成分值納入評獎評優評定;或對不進行垃圾分類投放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處罰;甚至可對剛進校的大學生進行前期教育,如在投遞錄取通知書中加入垃圾分類知識,鼓勵大學生加入環保創新設計項目之中等方式,體現學校的綠色環保特色,將環保意識由學生向家庭層面進行推廣。
(二)創立綠色回收研究會
綠色回收研究會是基于淮北師范大學現有垃圾分類、回收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以學生團隊為主體,針對校園垃圾問題的解決進行積極探索。倡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探索快遞垃圾處理回收再利用的各種方法和技術,提升學生垃圾分類意識以及培養如何分類的能力,并以快遞垃圾為主體進行再設計的創新模式設想。通過由學生到學生的平行傳播模式,推動整個校園的環保意識建構。
研究會建立的目標不局限于為部分學生提供研究垃圾處理方式的場地,而是要通過以局部帶動整體的方式影響全校師生乃至在各院校推行。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進行:首先,建立研究組。該組由其他組的負責人組成,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總結近期研究會的活動成果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規劃。其次,要有專業的辦公場地。為教師和學生營造良好的研討環境,接待想要加入的學生,并展示研究會的研究成果,以吸引有意提供贊助的企業負責人進行投資。再次,定期進行垃圾再利用設計創意大賽。由高校教師以及社會上的優秀設計者作為導師,集合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建項目團隊進行創新設計。最后,通過宣傳部運用多種媒體方式對垃圾分類知識以及研究會研發的垃圾再利用產品進行廣泛傳播,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
(三)逐步制訂淮北市高校大學生推廣計劃
通過在淮北師范大學建立研究會的方法、經驗以及取得的成果,在淮北市其他院校進行宣講,如組建網絡交流群、進行學術指導以及協同解決問題等方式,協助其建立符合本校特點的環保研究組織。各高校間也應主動聯合,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引入專業人才進行指導,加大項目基金投入,激發學生地自主創造力。打破單一的教育層次,通過社會層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建大學生創業市場,逐步建立完善的高校生態機制。
四、結語
綜上可知,學生作為高校快遞垃圾制造的主要群體,完善的高校快遞管理機制,開展一系列回收再利用活動,構建綠色校園文化,重點在于提高學生地自制力和行動力。傳統的理論教育模式收效甚微,應積極結合社會、企業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力量,鍛煉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將環保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最終將高效快遞垃圾回收利用的模式拓展到其他生產生活的垃圾處理方式之中。由學生群體向社會群體擴散,推動全民的垃圾分類及環保意識建設,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參考文獻:
[1] ?周傳斌,楊衛東.當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階段與任務[J].城鄉建設,2018,(9).
[2] ?劉建.快遞包裝綠色化法律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7.
[3] ?陳月喬.快遞廢棄包裝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途徑[J].商場現代化,2015,(5).
[4] ?金上然,滕霄,毛向前,張知瑤.校園垃圾分類收集創新模式研究——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1).
[5] ?吳榮芳,劉碩敏,解清杰.高校快遞垃圾的產生及收集處理現狀——以江蘇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