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霞
摘 要: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農村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難度較大,主要表現在金融機構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活動的成本普遍較高、風險相對較大。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增設農村金融服務點,創新農村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等,以促進農村普惠金融的良性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社會效益;商業可持續;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064-03
一、普惠金融的內涵
2003年12月29日,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在宣布2005年為國際小額信貸年后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2005年的聯合國世界首腦會議正式確定建立普惠金融體系。“普惠”這個詞語很好地解釋了“普惠金融”的特點:“普”是“普遍享受”,也就是所有人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都普遍享受到的金融服務;“惠”是“惠及百姓”,強調了對以前被金融機構排斥在外的社會弱勢群體要給予更多的金融服務優惠和支持。國務院在2016年初印發的我國首個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級戰略規劃《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給出了“普惠金融”的定義:“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我國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被傳統金融不同程度排斥在外的經濟實力較弱、數量眾多的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者、老年人等小微經濟群體。
二、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我國是農業大國,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都把三農問題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五年聚焦三農問題。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2016年兩會確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發展農村普惠金融”作為未來五年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方向;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表示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要放在鄉村。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近年來,我國積極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增設網點,加大POS機具、ATM機在農村地區的投放力度。人行發布的《2017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里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農業保險鄉村服務網點鄉級覆蓋率達到95%、村級覆蓋率超過50%;基礎金融服務在全國行政村的覆蓋率達到96.44%。農村金融機構覆蓋面逐步擴大,不斷向著“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的目標邁進。
2.三農領域的金融可得性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力度,積極引導各類資金投向農村市場。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里面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0.95萬億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8.2%;農業保險參保農戶數量2.13億戶次,承保農作物21億畝,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9.7%。三農領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增多,有效滿足了三農領域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強烈需求。
3.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近年來,我國繼續加強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不斷加強農村支付體系建設,努力提高各類涉農金融機構的現代化支付水平,提升支付結算效率。人行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農村地區接入人行支付系統的銀行網點和代理銀行網點合計12.21萬個,覆蓋比率為96.83%。另一方面,改進農村信用環境,建立科學的農民信用評價指標,注重對農民信用意識的培養,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截至2017年末,全國已累計為1.75億農戶建立信用檔案。
三、商業可持續性視角下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困境
在肯定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農村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難度較大。
1.商業可持續性與普惠金融的關系。商業可持續是指金融機構參與普惠金融活動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收益能夠覆蓋其成本和風險,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普惠金融強調的是廣泛的包容性,是所有人都有權利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尤其是能夠讓社會弱勢群體平等地享受到應有的金融資源。普惠金融是金融的一種類型,普惠不是恩惠,也不是慈善,不是為了社會弱勢群體的金融需求而犧牲掉金融機構的利益。許多國際經驗表明,沒有辦法實行商業可持續性的普惠金融體系是難以維持下去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曾指出:“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礎上進行市場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活動要考慮如何實現逐利性與弘義性的平衡、如何實現自身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這平衡點的實現至今仍是我國普惠金融面臨的主要難點。
2.農村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難度大的主要表現。首先,金融機構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活動的成本普遍較高。我國許多城市人口密度高、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金融網點覆蓋面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偏遠山區地廣人稀、人口居住相對分散,基礎設施較為落后,金融機構傳統物理網點前期建設成本高昂,建成以后也需要投入較多人力物力維持運營。而農村地區客戶群體數量有限、客戶財富量有限、金融業務量較少,網點經濟效益低下,很多基層網點甚至連網點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已經到達“賠錢支農”的地步,高成本成為普惠金融在農村發展的主要阻力,許多金融機構就是因為在農村地區設立網點收不抵支而紛紛撤離。以青海省為例,中國人民銀行西寧市中心支行行長林建華在其文章中分析,青海偏遠山區一個小型的金融網點一次性投入在200萬元以上,每年的服務對象僅300余人,而每年的運行成本約100萬元,經營成本遠大于服務這300余名客戶所帶來的收益,網點的成本收益不匹配,商業可持續性難以實現。其次,金融機構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活動的風險相對較大。一方面,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非常明顯,我國又是自然災害頻仍的國家,自然災害容易導致農民因收成大幅下降而無力償還農業貸款。此外,農村地區普遍信息閉塞,許多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盲目跟風種植養殖農產品,農業生產面臨著市場滯銷收入低下甚至虧損從而無法償還貸款的風險。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注冊資金少、規模小,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而農村金融機構面對的主體多為經濟實力較弱、抵質押物和擔保人欠缺的農民群體,加之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意識淡薄,存在有錢就還、無錢就拖的信貸償還理念,小額農貸的貸款本息回收率低于大企業、大項目的貸款本息回收率,致使農村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一直處于高位。銀保監會發布的2018年前三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作為農村金融機構之一的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26%、4.29%和4.23%,遠高于其他銀行類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水平。
四、基于商業可持續性視角的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路徑分析
1.加大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避險和逐利是資本的兩大特性,開展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成本大、風險高而收益低,容易影響金融機構利潤和資產質量,從而抑制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普惠金融的積極性,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支持。一是要加大政府對農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注重地方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采用差別化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貧困地區的涉農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稅收減免、更多的資金補貼或獎勵、更低的準備金率、更高的金融監管容忍度等方式,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普惠金融的積極性。二是建立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各類金融機構廣泛參與的農村普惠金融考核評價制度,引導金融機構對農村普惠金融業務進行單獨考核,對開展農村普惠金融的工作人員實行盡職免責制度。三是設立農村普惠金融業務風險補償基金,實行政府、銀行、擔保公司合作的風險共擔機制,為農村普惠金融業務提供信用增信,從而降低金融機構參與農村普惠金融業務面臨的各類風險。
2.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遠、交易成本高、風險大等一直以來都是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主要障礙,統計數據顯示,傳統物理網點的交易成本比互聯網交易成本高將近十倍,因此應當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大力推廣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等電子金融服務方式。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打破傳統物理網點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農村金融供求雙方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完成交易流程,實現對傳統物理網點的部分替代,從而有效降低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成本。另一方面,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運用,金融機構可以構建現代化的信貸審批和風險管理系統,解決農村金融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并且通過大數據分析,金融機構可以實現服務市場細化和精準營銷,從而滿足各類農村普惠金融需求者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需求。
3.努力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大趨勢下,城鄉數字鴻溝問題亟待解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城鎮居民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2.7%,而農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僅有36.5%,農村地區存在著大量由于各種原因無法使用網絡資源的“非網民”,從而使數字普惠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推廣步履維艱。為了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擴大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面。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農村居民的上網資費,吸引更多農村居民使用互聯網。此外,針對許多農村邊遠地區網絡技術和金融知識仍未普及的情況,政府部門應當聯合金融機構為農村居民提供相關培訓,并宣講相關法律知識,從而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潛在客戶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度和正確使用網絡獲取信息、進行投資理財的相關技能。
4.增設農村金融服務點。在加大力度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同時,廣大農村居民存取款、現金匯款、兌換零鈔等基礎金融業務仍需要通過實體營業點辦理。目前許多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營業網點面臨收不抵支的困境,因此為了解決廣大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與金融服務供給匱乏的矛盾,可以舍棄耗費較高的傳統綜合營業網點建設形式,改為增設低成本、高效率的農村金融服務點。農村金融服務點可以走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模式,積極引入在基層已有服務網絡的第三方合作代理平臺,從而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經營成本。此外,農村金融服務點的建設要因地而異,充分結合各地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實際金融服務需求,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村金融服務點。如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地區,可以采用流動設點的方式;在人口較為聚集的地區,服務點可以兼營超市、電商、物流等業務或與超市、電商、物流等企業合作,既可以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需求,又可以增加服務點收益。
5.創新農村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我國政府大力倡導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各類金融機構應當抓住農村普惠金融大發展的機遇,化壓力為動力,積極投身到農村金融大市場中,通過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來獲得更多收益。首先,金融機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開發出更多滿足不同農村地區、同一地區不同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將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細化到不同類別的農產品。其次,針對農村客戶經濟實力薄弱、可抵質押資產不足的特點,銀行類金融機構應當積極創新抵質押方式,擴大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等抵質押貸款品種;積極開發純信用類農業貸款產品。再次,大力發展涉農供應鏈金融,讓產業鏈上下游的弱勢農業生產者借助涉農核心企業的實力和信用提高信用等級,降低銀行授信風險,化解涉農小微客戶融資難問題。最后,針對農業生產多發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積極開發多元化的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品種,從而防范農業生產風險,降低農業災害損失。
參考文獻:
[1] ?林建華.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性[J].中國金融,2017,(14):85-87.
[2] ?李學鋒.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問題與對策[J].銀行家,2018,(8):121-123.
[3] ?杜曉山.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3):3-12.
[4] ?呂家進.走商業可持續普惠金融發展道路[J].中國金融家,2013,(1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