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揚
摘 要:基于日本公司法、金融商品交易法、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對日本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規定進行調研。在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地位現狀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中的地位及其獨立性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日本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治理則;企業治理;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830.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106-03
一、日本法律及相關規定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治理直接相關的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評價手段,是國際上廣泛應用的COSO框架當中,企業內部控制三道防線模型中的第三道防線,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于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1]日本企業治理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包括公司法、金融商品交易法對于公司治理的相關規定的逐步修訂和完善,在對于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企業治理準則也在不斷的完善中,進一步強調了內部控制和內部審計的重要作用。目前,日本現行法律法規、上市公司準則中對于上市公司的企業治理、內部控制、內部審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規定。
(一)日本公司法相關規定
日本現行公司法規定董事的職責中,有如下規定:“必須建立確保董事依據法律和公司章程中的規定,妥善地履行其職務的機制,必須建立確保其他股份公司的業務以及該股份公司及其子公司所構成的企業集團業務的合法性所需的法務省令規定的機制。”[2]相同規定內容也存在于對于設置董事會的公司(日本公司法第362條第4項第六款)、設置審計監察委員會①的公司(日本公司法第399條第13項第一款第4號)、設置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公司(日本公司法第416條第1項第五款)。即日本的公眾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大公司(最近會計年度年末資產負債表日股本金額超過五億日元或總負債合計超過200億日元的公司),無論其企業治理機構是選擇設立董事會及監事會、審計監察委員會還是董事會專門委員會,都負有在建立企業集團內部控制體系的法定義務。
關于“……確保董事依據法律和公司章程……企業集團業務的合法性所需的法務省令規定的機制”,在日本公司法實施細則的規定中列舉為,“確保……審計有效進行的體制。”②而這一規定中對應的進行審計的主體,根據企業性質的不同,可以是監事會(設置監事會的公司),設置審計監察委員會的公司的審計監察委員會,或者設置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公司中的審計委員會。
綜上,日本公司法相關規定中盡管有對于企業治理結構的詳細規定以及建立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強制性規定,并規定了董事會必須就內部控制體系的確立進行決議,并將其運行情況納入業務報告。但是對于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的具體參與方式沒有做強制性的明確規定,因此日本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在實際運營中則出現了各種不同方式。
(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相關規定
日本現行金融商品交易法[3]中規定,“依據本法第24條第一項的規定,必須提交有價證券報告書的公司(包括本法第23條第四項規定的提交了有價證券報告書的公司,下同)當中,第24條第一項第一號所列舉的作為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公司以及其他政令所規定的公司,基于內閣府令的規定,必須每個會計年度,就該公司所屬企業集團以及該公司為保證其財務報表等相關文件的信息的準確性,內閣府令規定必須確立的保證機制的運行狀況,依據內閣府令規定的方法進行評估、編制報告書(以下稱為‘內部控制報告書)與有價證券報告書(如為本條第八項所規定的,需要提交代替有價證券報告書的外國公司報告書的情況,則指外國公司報告書)一同提交內閣管理大臣。”[3]
上述規定就是日本金融證券交易法導入對內部評估報告的提交要求,也就是建立統稱為《日本塞班斯法案(J-SOX)》的相關規定的主要內容之一。內部評估報告要求經營者對于企業集團的確保財務報告準確性的相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要求內部控制評估報告必須通過注冊會計師或獨立會計審計機構的審計確認,并作為附件提交審計報告。在日本上市公司實際履行該法律規定的過程中,通常是由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對于公司內部控制的運行情況進行審計確認,并將確認結果以內部審計報告書的形式提交公司經營層和董事會、監事會,社長(通常也是代表董事)基于該報告完成內部控制報告書(具體執筆的可以是類似于董事會辦公室或直接由內部審計部門負責編制),并在最終正式提交之前與有價證券報告書一同在董事會上決議確認。
(三)日本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相關規定
東京證券交易所2018年6月1日公布的最新《上市公司治理準則》[4]中規定,“上市公司必須將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財務信息;經營戰略、經營課題、風險及公司治理相關的非財務信息,基于法規要求進行依法披露的同時,對于法律規定的披露意外的信息也應該主動予以納入”[4];“上市公司的董事會……(3)以獨立客觀的立場,對經營層(執行層包括執行董事)、董事進行高實效性的監督,并適當進行職務分配,履行職責。該適當的職責職務,對于設置監事會的公司(其職責、職務的一部分由監事及監事會承擔)、設置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公司、設置審計監察委員會的公司等,無論采取何種機構設置,均需起到切實作用”[4],“董事會及監事會至少要進行以下對應活動……確保外部會計審計機構與監事(包括出席監事會)、內部審計部門及外部董事的充分的配合”[5],“上市公司需要確保內部審計部門與董事、監事的聯動配合。必須致力于接受外部董事、外部監事的指揮,提供公司的準確信息的公司內部的溝通、協調人員的選任以確保為外部董事、外部監事提供必要信息。”[4]
日本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在2018年進行最新修訂的過程中,充分吸取了包括日本監事協會、日本內部審計協會、日本董事協會等協會專家的意見,以及學術界對于企業治理的研究探索成果,對于內部審計部門在企業治理中的獨立性地位進行了充分的明確,是對企業治理及內部審計的重要創新性探索。相信未來將會基于上市公司的經驗,進一步反饋并促進日本公司法等相關法規的立法改革。由于該《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發布之后所經歷的時間僅半年,多數上市公司(日本上市公司會計年度通常為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尚未達到上市公司的有價證券報告書及內部控制報告書提交的時點,因此該準則的執行情況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以供分析。但從該準則修訂后強調的內部審計相關內容判斷,本文后續內容中所分析的現狀以及學術界的研究,對于該準則的修訂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二、日本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現狀
(一)日本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地位現狀
基于日本內部審計協會發布的《2017審計白皮書》中的數據,將日本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基于其組織地位及匯報關系,就回答了該問題的975家上市公司進行了統計和分類。截至2017年7月14日,東證一部上市公司總數為2 021家,因此可以認為日本內部審計協會統計并發布的該資料,對于分析日本上市公司中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地位而言,抽樣代表性是顯著的,抽樣結果的有效性是充分的,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二)日本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組織地位分析
1.基于IIA的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IPPF),為了確保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地位上的獨立性,“首席審計執行官在職能上先董事會報告,在行政上向高級管理層的某個成員報告。”[7]基于日本內部審計協會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內部審計部門直屬于董事會、代表董事兼社長、其他董事、審計委員或或審計監察委員會的比例達到了93.95%,基本上可以判斷,上市公司在執行日本公司法、金融商品交易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過程中,對于內部審計是高度重視的,對于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地位的獨立性給予了高度重視。
2.在肯定日本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體現出的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對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物框架的執行情況的同時,基于上表中的統計數據,也可以發現日本上市公司的諸多不足。
首先,社長作為執行層的總負責人(CEO),通常情況下同時兼任董事會中的代表董事。此時,其作為董事(董事長)和CEO的雙重身份,對于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不排除會存在一定損害的可能。而對于日本上市公司,由于金融商品交易法所規定的內部控制報告書的編制責任人為上市公司的社長,因此在這一法規要求下,由社長直接管理內部審計部門就成為了日本上市公司的最佳選擇——基于社長同時具有代表董事身份,也滿足了IPPF對于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的基本要求。從統計數據來看,在上市公司當中采取這一模式的比例,高達84.62%。但是,內部審計部門直屬于社長指揮的模式,對于監事會、審計委員會、審計監察委員會等董事會或董事會平級機構對于董事會以及執行層的審計監督而言,可能無法充分發揮其審計監督作用。因此盡管該模式被大多數日本上市公司所采用,但并不是最優實踐。
其次,內部審計部門直屬于兼任執行層的執行董事或者與其他部門并列甚至是歸屬于其他部門之下,對于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的損害相對于直屬于社長模式更為不利。盡管該比例基于調查結果并不高,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
三、總結
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問題,始終是日本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固化于日本企業傳統當中的“董事會+監事會”模式,目前依然是日本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企業治理模式的主流。盡管從法律角度和上市公司準則角度,都對于上市公司引入外部董事、充分發揮外部董事作用進行了規定,而且從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東京證券交易所對獨立董事選任情況的調查報告,2011年選任2名以上獨立董事的東證一部上市公司比例僅為15%,而2018年這一比例已增至91.3%,這一增長無疑是極其顯著的[8]。但是對于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的促進作用,依然尚未達到與外部董事選任增幅相當的效果。
日本公司法2016年5月1日實施新修訂案之后,日本企業在公司治理結構的選擇上,可以在原有的傳統日本企業模式——“董事會+監事會”模式以及2003年日本公司法修訂引入的美國模式——不設監事會、改設董事會專門委員會,并在董事會專門委員會下設審計委員會的兩種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種折中模式——不設監事會、董事會下設審計監察委員會(可以不必設立提名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的模式。隨著這一創新,盡管目前由審計委員會或審計監察委員會直接指揮內部審計部門的理想模式的企業為數尚少,但隨著日本上市公司治理的發展,隨著更多的上市公司選擇將原有的“董事會+監事會”的模式轉為審計監察委員會模式,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應當也會隨時有進一步的提升和確保。
盡管上市審計監察委員會模式可以稱為日本企業治理現階段的最優模式,但是傳統日本上市公司向該模式的轉制仍然處于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現階段如何在董事會+監事會+外部董事的企業治理模式基礎上,確保內部審計部門組織上的獨立性,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為企業增加價值,也是日本學術界專注研究的課題之一。目前,日本學術界正在就內部審計部門直屬于監事會和外部董事組成的聯席會議的模式進行探索。
中國與日本同為大陸法系的國家,企業治理也存在相似之處。希望對于日本上市公司的企業治理與內部審計的研究部分,能為我國企業治理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Defini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EB/OL].https://na.theiia.org/standards-guidance/mandatory-guidance/Pages/Definition-of-Internal-Auditing.aspx,2017-01-01.
[2] ?會社法平成二十九年六月二日公布(平成二十九年法律第四十五號)改正[EB/OL].http://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417AC0000000086#6783,2019-01-14.
[3] ?會社法施行鈳則平成三十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布(平成三十年法務省令第五號)改正[EB/OL].http://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418M60000010012,2018-03-26.
[4] ?金融商品取引法(平成二十九年六月二日公布(平成二十九年法律第四十六號)改正)[EB/OL].http://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500/detail?lawId=323AC0000000025,2018-06-01.
[5] ?株式會社東京証券取引所.コ﹢ポレ﹢トガバナンス?コ﹢ド[EB/OL].https://www.jpx.co.jp/equities/listing/cg/tvdivq0000008 jdy-att/20180601.pdf,2018-06-01.
[6] ?日本內部監査協會,監査白書2017集銒螏,203
[7]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nc.(IIA).《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執行指南[EB/OL].https://na.theiia.org/translations/MemberDocuments/2017-Implementation-Guides-ALL-Chinese-Simplified.pdf,2017-01-01.
[8] ?東京証券取引所.東証上場會社における獨立社外取螁役の選任狀況、委員會の設置狀況及び相鍎役?問等の開示狀況[EB/OL].https://www.jpx.co.jp/news/1020/nlsgeu000003931r-att/nlsgeu000003934o.pdf,2018-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