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暢
摘要:翻譯家汪榕培先后完成了《陶淵明集》、《邯鄲記》、《蘇劇精華》等譯著,并贏得了國內外普遍認可。在翻譯實踐的基礎上,汪榕培提出了“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本篇結合《蜀相》的英譯,從“傳神”和“達意”兩個方面,對《蜀相》英譯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蜀相;傳神達意;分析學習
從古到今,國內外著名翻譯家對翻譯標準眾說紛紜,其中國外的有尤金·A·奈達(EugeneA.Nida)的“對等”和“等效”原則,泰特勒(A·F·Tytler)的三原則,西奧多·塞弗里(Theodore Savory)的十二原則,國內的有馬建忠的“善譯”,嚴復的“信,達,雅”,林語堂的“忠實,通順,美”三原則,錢鐘書的“化境”等。
汪榕培先后完成了《英譯老子》、《英譯易經》、《英譯詩經》等大量譯著,其中多篇譯作均已入選《大中華文庫》。此外汪榕培也撰寫了不少典籍英譯的論文,出版了專著《比較與翻譯》和《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國內外學者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許。汪榕培基于大量的典籍英譯實踐,提出了“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得到普遍認可與接受。
討論譯詩標準的著作汗牛充棟,論述者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制訂了各自的準則。筆者認為,倘能做到‘傳神達意'就可以算是上好的譯作了。
一、論傳神
“傳神”一詞在《道山清話》中有記載,昔人有令畫工傳神,以其不似,命別為之。既而又以不似,凡三四易。畫工怒曰:“若 畫得似,復是甚模樣?”從前,有一個人讓畫師給他畫一張傳神的像,因為畫得不像,就叫畫師另畫一張。后來因為畫得不像,又叫畫師改了三四次畫稿。畫師生氣地說:“要是畫得真像了,那要成個什么樣子!”后人用這則寓言說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強調形神兼備,不但要求畫得像,還要畫出神情和精神。可見,形與神,二者是辯證 的統一,不能偏廢。
(一)形似
汪榕培在《比較與翻譯》一書中是從“形似”和“神似”兩個方面來解釋“傳神”的。
形似主要是指詩節的數目,長短,節奏和韻律等相似。就譯詩而言,應該以詩譯詩,而就戲劇而言,要以戲劇譯戲劇。從形式方面,譯詩的詩節行數,詩行長度,節奏,韻律都能相同或相似自然是最理想的。但具體實踐中,形似的實現也絕非一件易事。
下面結合《蜀相》的譯文來探究譯者如何保持“原詩的風貌”。
《蜀相》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詩,全詩分為八行,一,二,四,六,八句押韻,韻腳為平水韻下平十二侵,即尋xun=xuen、森sen=sien、音yin=yien、心xin=xien、襟jin=jien 韻腳為en。
英文詩歌依靠單詞音節有規則的排列來實現節奏,即重,輕音節的排列。而漢詩不一樣,漢詩是節奏與旋律是借由漢字間的讀音,即平仄互協的規律來實現。英詩韻律主要根據單詞音節和重音還有節奏法來計算。
我們再來看看許的譯文。許的譯文也是八句,共七十七個字。詩節長短不一:短詩節,七個字;長詩節,十一個字。一、二句共韻,三、四句共韻,五、六句共韻,七、八句共韻。其韻律為“aabb, ccdd”。其節奏為(此處”_”表示輕音,“/”表示重音):
/ _ _ / _ / _ _ / _ _ /,
/_ _ /_ _ / _ / _ _ /。
_ _ _ / _ / / / / /_ /,
_ _ /_ / / _ / _ / _ /。
/ _ / / _ / _ _ / / _ /,
/ /_ / _ / _ /_ / _ / /。
_ / / _ / / _ / _ _ / ,
_ / / _ / / _ / _ _/ _ /。
很顯然,除了五、六句的節奏感沒有那么明顯之外,一、二句,三、四句,七、八句的節奏相似,對比明顯。
從其對譯文的處理,我們可以看到許淵沖的譯作在數目、長短、節奏和韻律等需要保持“形”等方面了與原詩的一致,幾乎達到了“形似”的要求。
(二)神似
“神似”的詮釋如下所示:當然,傳情的更重要的方面在精神實質上的相似,即“神似”。從這個層面上說,“神似”的要求必須是達意,但這種要求和字對字,句對句的對應不同,而是在精神層面上追求對應或相似,從而給人留下栩栩如生的逼真印象。
下面就以“神似”為切入點,全詩八句,前四寫景,后四論事。《蜀相》這一標題,就在顯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諸葛亮生平地位與事業規模,作了概括的揭示。這首詩一共有四聯,分為“起聯”、“頷聯”、“頸聯”、“結聯”。《蜀相》的“起聯”為一個設問句,看起來很普通,但其實內有乾坤。在首聯中,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其周圍的自然環境,首聯中的“尋”字仿佛是神來之筆,讓首聯的設問句兩相呼應,準確地描述了詩人急欲觀瞻武侯祠堂而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折射出杜甫與諸葛亮雖處于不同時代卻思想仍能有所共鳴,另一方面也為后幾聯抒發的贊頌、痛惜之辭埋下了鋪墊,故此,全詩實現了和諧統一,首尾遙相呼應。
因此,要想譯出《蜀相》的“神”,譯作也必須讓讀者有此體會才可,即使不能完全達到,也要盡力做到最大程度的“神似”。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譯文。
首先來看看譯文,Where is the famous premiers temple to be found?Outside the Town of Brocade with cypresses around.許淵沖把“祠堂”成了譯“famous premiers temple”,可謂古今融合,匠心獨運.“Premier”一詞一般今義理解為總理、首相,這里使用該詞概括諸葛亮一生的職位,即宰相,用今詞訴古義。另外選用“temple”來詮釋祠堂,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并且有向外推廣中國祠堂寺廟文化之意。眾所皆知,古往今來,神州大地素有為仁君、良將、忠臣、賢才蓋建寺廟、祠堂的傳統,用以歌頌他們的功績,同時又可讓后人銘記歷史,如岳飛廟,孔廟等。故此“temple”一詞用于“祠堂”恰如其分。譯詩中用“temple to be found”而不是用“How can i find a temple?”突出動作的承受者,故意弱化或隱化動作施事者“I”,這樣使得譯詩符合原詩風貌,同時為全詩詩尾情緒感懷埋下對比的伏筆,名為尋祠,實為抒懷。該句詩詩尾用“around”翻譯森森,也相當的巧妙?!癮round”在朗文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解釋為①prep, placed or arranged to surround something else;②adv, placed or arranged surrounding something else。在該句譯詩中可以理解為介詞,意思是滿是地、密密麻麻地。初看詩句仿佛在形容祠堂外的柏樹長的密密麻麻,但細思便會體會到作者心中滿腔的惆悵,凄涼?!癮round”一詞直接讓原文在形似上升華出來,進入到原詩作者內心的感情世界,很好地體現了原詩的“神”。
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四句的譯文In vain before the steps spring grass grows green and long, And amid the leaves golden orioles sing their song.看到這首詩首先眼前出現的應該是一幅春光圖。春天里,萬物復蘇、生意安然,連祠堂門前的臺階長滿了草,綠意濃濃,黃鸝鳥輕快的歌唱,聲音動人。但這絕非作者本意?!坝畴A碧草”為特寫鏡頭而“隔葉黃鵬”也是特寫鏡頭,碧草在于暗示“春色”之賞心悅目,黃鵬在余突出“好音”之動聽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和“空”字,委婉地描繪了他對眼前這般動人春色不同常人的別樣感受。生機勃勃的春日之下,丞相祠堂卻人跡罕至,無人問津,只有自己一人在此,悲愴寂寥。難道,世人已經忘卻了武侯祠堂了?可以看出,雖在“頷聯”當中詩人看似寫景,卻字字傳情。頷聯中以動襯靜,以景抒情,間接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In vain”一詞凸顯了作者內心的無可奈何,雖說原詩并沒有明顯體現作者的感情,但結合全詩感情,“in vain”又似乎必不可少,否則譯詩在“神似”則會讓人大覺不足。同時用“before”和“amid”則體現譯者自己的翻譯功底體現和對原詩內在含義的把握,這里看似是在寫景,其實更是在寫情。
故此,許淵沖翻譯的這首《蜀相》無論從“形似”還是從“神似”上講,都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傳神”。
二、述達意
汪榕培教授在《比較與翻譯》一書中對達意做了兩個方面的論述:一是字詞達意,二是比喻達意。
(一)字詞達意
“達意”就是表達思想的意思,字詞句章各個層次都存在達意的問題。字詞是詩歌語言的最小基本單位,而準確達意的障礙在于漢語中的字可能一個詞抑或是一個詞的部分,且無明顯的劃分界限,故經常成為一個難點。再者,古詩中的詞究竟是今義還是古義,還有多義詞,通假字等等都是要克服的難點。
汪榕培主要強調準確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因為詩作的創作年代與今代較為久遠,同個詞語,在古詩詞的意思和在漢代漢語中的意思可能存有差異,又或者古義的意思已不現于今文。
下面,筆者結合許淵沖翻譯的《蜀相》看看譯者是如何實現“字詞達意”。國內外的《蜀相》英譯版本有十幾多種,譯者如張炳星、路易.艾黎(Rewi Alley)、吳譯等。諸多譯本不僅相同,各有千秋,但譯作都在某些字詞的詮釋上或多或少存有理解的差異。其中差異主要體現在:祠堂、柏森森、空好音、老臣心,淚滿襟。對于“祠堂”、“柏森森”、“空好音”,筆者在上文做了詳細的論述,下面主要分析對于“老臣心”、“淚滿襟”的理解。“老臣心”是說,詩人一想到諸葛亮勞苦一生,先是讓劉備從籍籍無名之輩躍居成為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國君王,再者,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命托孤,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便有感而發“兩朝開濟老臣心”。許淵沖譯為“He served heart and soul the kingdom during two reigns.”。許的譯文“heart and soul”表明兩朝元老諸葛亮為君主、國家大事,可謂嘔心瀝血,傳達除了原詩的意境。
再看看“淚滿襟”的翻譯。路易.艾黎(Rewi Alley)將其譯為“to grieve for him”、張炳星將其譯為“shed tears”,戴維·霍克思將其譯為“draw a sympathetic tear from men of heroic stamp.”許多譯者都把“淚滿襟”理解為一個“淚”的動作,其實原詩更應該強調的是“淚滿”。所以“淚滿襟”最好譯為“tears on tears”,也就是許淵沖的譯文。“tears on tears”表示淚水之多,難以計算。類似的英語詞組很多,大多表示都是表示極多,浩大的意思。
(二)比喻達意
對于譯詩的達意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對于字詞的字面意義的理解。同時,合理使用修辭手法也起著關鍵作用。換言之,也就是和比喻的內涵一樣,在兩個不同本質的事物當中,尋找其某個方面的共通相似特點來打比方。
“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于詩者能之。”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對杜甫的評價。吳山民曰:次句紀地。詩人對祠堂周圍景色的描寫沒有特意雕飾與粉飾,只是采用動靜結合,烘托內心情感。在抒發個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達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在表現手法上,《蜀相》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發感慨,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白源荷焙汀翱蘸靡簟眲屿o相映,以暖景襯冷情,內心的凄涼惆悵流露于字里行間,卻又不曾明示。
三、結語
汪榕培在《比較與翻譯》中提出了古詩翻譯“傳神達意”的理論,并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傳神”與“達意”,用以指導典籍英譯實踐。汪榕培古詩翻譯理論“傳神”和“達意”兩個方面相互關聯,“傳神達意”更是偏正結構,即“傳神地達意,達意為先”。
這表明,“傳神”和“達意”并不是分割獨立的,二者緊密相連,古詩翻譯既要傳神,又要追求達意,并且要盡可能實現二者有機結合。達意是古詩翻譯,或者說是所有翻譯的基礎,是第一步,是大前提,也是傳神的關鍵。試想一下如若詞不達意,傳神又何從實現?傳神是在達意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是譯者與原作作者跨時空的交流,只有這樣譯文才可能將原文的原滋、原味、原貌最大層次的還原。
通過對《蜀相》譯本的分析,我們可以說許的譯文較好的實現了汪榕培“傳神達意”的翻譯標準,由此看來,譯者在翻譯實踐前,必須做大量的典籍查閱與考證工作,同時也必須代入原作作者的角色,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原作的寫作背景和品味作者的寫作心緒。若非如此,我們在不可能選擇到盡可能準確的詞,表達出盡可能貼切的感情。換言之,也就不可能實現“傳神”,最終“達意”。
參考文獻:
[1]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75.
[2]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陳才憶.英語詩歌的韻律與類型[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4]丁往道,竹青.英詩入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5]羅新璋,陳應年.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汪榕培.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汪榕培.英譯牡丹亭[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卓振英.漢詩英譯論要[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3.
[9]劉性峰.論詩歌的翻譯標準“傳神達意”[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