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慧
摘要:網絡新詞是網絡社會的產物,它們的出現給社會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本文運用語言學知識,對網絡新詞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總結,得出網絡新詞產生的原因有語言系統方面的原因、社會生活方面的原因和認知心理方面的原因,網絡新詞產生的影響有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關鍵詞:網絡新詞;產生原因;影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語言比作一棟大廈,那么詞匯就是這棟大廈的基石,研究語言不能不討論詞匯。”[1]當今社會,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網民數量激增,據2019年2月《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高達59.6%。龐大的網民團體,不斷涌現的新生事物,兩者的結合涌現出大量的網絡新詞。當前,研究網絡新詞的論文和期刊層出不窮,研究成果也已日趨成熟,但每年仍會有新生事物產生,相對應也會有新的網絡新詞出現,因此對于網絡新詞的研究不會停止。現階段,網絡新詞雖多,但普通民眾對于網絡新詞的產生原因及其影響并無多少認識,因此,本文擬從語言學角度,對網絡新詞的產生原因及其影響進行初步的歸納和總結,希望藉此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網絡新詞。
一、網絡新詞界說
“網絡新詞”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類詞語,它至少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在網絡中產生并廣泛使用的、以前沒有而現在新生的詞語,它們是對新生事物的指稱,是億萬網民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如“宅男”“房奴”“草根”等等;另一方面則指一些火爆網絡、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它們有的以前就已經存在,如今有了新形式、新意義、新用法,有的并不在網絡中產生,但是通過網絡這個平臺流行了起來,如“錦鯉”“粉”“盤他”等等。無論哪方面含義,網絡新詞的形式都是固定的,多為諧音詞、縮略詞、新造詞……
二、網絡新詞產生的原因
(一)語言系統方面的原因
1.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可變性為網絡新詞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是指在語言符號的音和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是任意的,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方言可以用不同的聲音符號來表示同一個意思。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導致了語言符號的可變性,語言符號約定俗成的特點,使得語言符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發生新的變化,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可變性允許網絡新詞以多種方式產生,多種形式表現,如“扎心”“吃瓜群眾”等等。
2.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為網絡新詞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
“語言的經濟性原則”是法國著名語言學家Martinet為研究語音變化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這種假說認為人們在保證語言完成交際功能的前提下,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言語活動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經濟要求的安排。”[2]所謂“合乎經濟要求”就是盡量減少消耗,即交際雙方在交際過程中付出最小的努力而收獲最大的效果。就像我們在說話時,能一個字說清楚就不用兩個字或者多個字。當這一經濟性原則用于詞匯系統時,一些多音節詞會進行縮略而成為新詞語,如“網游=網絡游戲”“GF=Girlfriend”等等。
(二)社會發展方面的原因
1.社會發展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現如今,現代化進程加快,科技文化迅速發展,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新事物、新現象的出現需要新詞來指稱,網民們作為網絡新詞創造和使用主體,屆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出了眾多網絡新詞,如“房奴”“網紅”“播客”等等。
2.國際交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國際交流既包含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也包含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改革開放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方興未艾,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斷涌入,涌現了很多中西合璧的網絡新詞,如“黑客”是英語“hacker”的音譯,“粉絲”是“fans”的音譯等等。
(三)認知心理方面的原因
1.求新求異心理
社會飛速向前發展,網絡新詞頻出,求新求異是網民們存在的一種基本認知心理,也是網絡新詞不斷涌現的重要原因。在求新求異心理的作用下,網民們追求個性化,追求標新立異,采取新奇獨特的表達方式,創造出了諸如“佛系”“寶寶”“剁手黨”等網絡新詞,展現出了他們個性自我、與眾不同的精神面貌。
2.簡潔省力心理
網絡上存在大量縮略詞,如常見的有“官宣”(官方宣布)、“BTW”(by the way 順便問一下)等等。這些詞是人們崇尚簡潔省力心理的具體體現。人類有追求語言簡潔的“惰性”,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不用兩句話,能用一個字表達清楚的不用兩個字表達。當今網絡時代人們做事更講求快速、高效。因此網民們在崇尚簡潔的心理的作用下,遵循著語言的經濟原則,通過對已知信息的大程度縮略和省略,創造出眾多簡約新詞。
三、網絡新詞的影響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好的一面。網絡新詞也不例外,它們一方面會給語言本身和社會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消極影響。面對這些網絡新詞,我們既不應該全盤接受,也不應該全部拒絕,我們應以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消極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使其積極影響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一)積極影響
首先,網絡新詞的出現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網絡新詞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現代漢語詞典》作為一部規范型詞典,每版修訂時都會增收眾多新詞語,如2012年第六版《現代漢語詞典》新增了3000余條詞語,2016年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又新增了400余條詞語,這眾多的新增詞語中有一部分是網絡新詞,如“官網”“正能量”“暖男”等等,它們由于自身的規范性、通用性等各方面的原因被《現代漢語詞典》所收入,成為官方所認可的日常通用詞語保存下來,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匯量。
其次,網絡新詞新穎獨特、靈活多變的特點增添了現代漢語的活力。與人們自古至今常用的基本詞匯相比,網絡新詞的形式更加靈活,類型更為豐富。它們的出現為現代漢語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其更具活力。如一些數字諧音詞、漢語拼音縮寫詞:“5156”表示無憂無慮,“GXGX”是恭喜恭喜等。
再者,網絡新詞的流行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網絡覆蓋全球,中外文化相互滲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由于網絡聯系在了一起,盡管語言不同,但一些新詞、熱詞的流行依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會使人們了解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像漢語的網絡新詞可以翻譯成英文一樣,其他國家流行的新詞也可以轉化為漢語的網絡新詞,這些網絡新詞是語言接觸的結果,也是文化碰撞的結果,它們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間接的促進了文化之間的交流。
最后,網絡新詞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為社會管理者提供了輿情資源。很多網絡新詞是社會上的熱點事件在詞匯上的反應,它們能及時、鮮活地反映社會現狀,有利于社會管理者掌握輿情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如反映環境污染的“十面霾伏”、反映特權階層的“官二代”等等。
(二)消極影響
首先,對現代漢語詞匯的規范性產生一定的影響。網絡新詞是網民們在上網過程中隨時隨地創造出來的,帶有不嚴謹性、不規范性。很多網絡新詞用字隨意,用詞不準確,錯別字泛濫,也不注重語法規范。如:把“這樣子”叫做“醬紫”把“一派胡言”寫做“一π胡言”等等。
其次,對現代漢語書面語的純粹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一直以來,現代漢語的書面語由文字組成,這很好的體現出了書面語的純粹性,可如今的網絡新詞,很多都是用數字,英文等形式構成,如用“88”表示“拜拜”、用“Word天”表示“我的天”等等,這都嚴重地影響了現代漢語書面語的純粹性。
再者,對語言的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兒童,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網絡新詞追求個性,一些新詞缺乏規范性,這對剛剛開始學習詞語的兒童會產生一定的誤導,如用“腫么了”代替“怎么了”,用“不4”代替“不是”等等,再者網絡新詞多是三俗文化的代表,有一些詞語是一些污言穢語,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如“撕逼”“臥槽”“狗帶”等詞。
最后,對漢語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繼承產生不利影響。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的網絡新詞,不再僅僅由漢字組成,它們有的用英文,有的用數字,有的甚至夾雜著各類符號,這樣發展下去,規范的漢語新詞會越來越少,各種符號融合的新詞會越來越多。新詞是文化的體現,文字的傳承代表著文化的傳承,而如今的網絡新詞,多了中西結合的意味,少了傳統規范的意味,這樣下去,非常不利于漢語的發展,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
四、結語
眾所知周,“凡是社會生活中出現了新的東西,不論是新制度,新體質,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質,新觀念,新工具,新動作,總之,這新的東西千方百計要在語言中表現出來。”[3]新生事物需要新詞來指稱,網絡新詞便應運而生。大環境下,網絡新詞越來越受到年輕網民們的喜愛,很多語言學家對此也非常感興趣,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針對網絡新詞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做了更為細致的分析,使人們在使用網絡新詞的同時,對網絡新詞的產生原因及其影響等方面有更為明確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張麗.淺析網絡新詞[J].文學教育,2014(1).
[2]鄒曉玲.網絡新詞的語法和語義特征分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
[3]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