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分為常態、偏態和變態三種類型。心理偏態且失范行為指向他人、學校與社會的大學生,在心理過程、心理動力以及人格系統上都會發生異常。他們在心理過程中的異常現象主要表現為負性的自動化思維、歪曲的認知觀念、不良的情緒和不成熟的應對方式頻繁出現,而在心理動力方面的異常則主要以無度的需要、畸變的動機、低劣的興趣品質和錯誤的“三觀”為主要標志,至于人格系統的異常則主要是由自我同一性擴散、攻擊性人格特質、沖動性人格傾向和反社會性人格傾向所導致。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偏態;行為失范;心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7-0137-04
失范是指因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范遭到削弱、破壞乃至被瓦解,所導致的社會成員在心理上失去價值指引、價值觀發生瓦解的無序狀態。行為失范即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行為違反或偏離了某個社會現行的社會規范。按照失范行為的指向對象不同,可以將大學生的失范行為分為指向本人的失范行為和指向他人、學校與社會的失范行為。
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有常態、偏態和變態之分[1]。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心理健康狀況處于常態的大學生很少發生行為的失范,而經常產生失范行為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則往往處于偏態和變態之中。其中,心理偏態僅僅是一種失衡狀態,仍然屬于正常心理,而心理變態則是異常心理,屬于病理狀態。心理偏態大學生的失范行為,沒有達到心理疾病癥狀的程度,但心理變態的大學生在情緒和行為上發生的各種失范現象,則屬于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其發生機制可以按照我國的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CCMD-3)來進行解釋。
通過閱讀并分析國內的相關文獻,發現目前我國對大學生行為失范的研究存在概念不夠明確、類型混亂不清、價值體系參照不當、原因分析過于宏觀、應對策略千篇一律[2]等問題,尤其是缺乏對大學生行為失范的心理機制的深入研究。而事實上,在某一失范行為發生之前、發生過程中以及發生之后,大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態或者心理結構可能會發生較大的甚至劇烈的變化,并且這些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本課題組選擇處于心理偏態且失范行為指向他人、學校與社會的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心理過程、心理動力系統以及人格系統三個方面,厘清心理偏態大學生失范行為發生時的心理機制。
一、心理過程變得復雜而紊亂
心理過程中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可以引發各種規范或失范的行為。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在其行為失范發生之前、之中、之后會形成極其復雜多變的心理過程,而這些心理過程一般都處于消極的紊亂狀態。負性的自動化思維和歪曲的認知觀念在這些紊亂的心理過程中會頻繁出現,導致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在面對某些特殊刺激時,各種不良情緒會瞬間或持久地占據主導地位,這些不良情緒會進一步激發這類大學生采用極端的應對方式,形成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的失范行為。
(一)負性的自動化思維導致分析、判斷與推理的過程發生偏差
許多發生行為失范的大學生在回憶其失范行為發生前的心理變化時,均提到某特定情境下,在頭腦中自然地、自動地出現了某個念頭或想法,然后自己就去實施了失范的行為。經過分析發現,這種快速而自然的思維模式就是自動化思維。自動化思維,一般由激發的事件引起,或者由幻想、聯想與回憶引起,也可以由身體的感覺引起。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人的一些核心觀念可能會被激活,通過中間觀念就會產生自動化思維。這種自動化思維的過程是在人的潛意識中發生的,人自身經常無法感覺到。自動化思維有正常與健康以及異常與不健康之分,異常的、不健康的自動化思維也叫負性自動思維,它可以使個體的分析、判斷與推理的過程變得模糊起來甚至被忽略掉。調查發現,負性的自動化思維在發生失范行為的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異常的、不健康的自動化思維一旦被啟動,就會環環相扣,難以自行終止,從而使大學生的行為具有了失范的傾向與勢能。
(二)歪曲的認知觀念成為失范行為產生的信念與價值依據
在行為失范的大學生的負性自動化思維過程中,自然地、自動地出現的某個念頭或想法很多是歪曲的認知觀念。這些歪曲的認知觀念是被大學生本人作為固定的思維內容習慣而保存下來的,它包括一些負性的核心觀念和許多中間觀念。當負性的核心觀念被某種特定的事件激發后,就會引發出與其相關聯的、一連串的、呈樹形排列的各種中間觀念,這些中間觀念逐步形成一系列錯誤的判斷與推理,最終導致大學生產生各種失范行為。如果說負性的自動化思維過程是一種載體形式,那么歪曲的認知觀念及各種中間觀念則是在載體上運行的內容。從這些歪曲的認知觀念出發,經過若干層級的中間觀念的發散與擴大,最后成為大學生失范行為發生的信念與價值依據。
(三)不良的情緒觸發并推動失范行為的發生與發展
大學生的許多失范行為是在多種情緒的綜合作用下發生的[3]。在失范行為發生前,興奮、緊張、焦慮、恐懼、抑郁、悲傷、憎恨、嫉妒、挫折、憤怒等各種情緒可能會混合存在。當失范行為發生時,其中的興奮、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將越來越強烈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在失范行為結束后,緊張、恐懼、焦慮情緒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僥幸或后悔、害怕的情緒在這時開始出現并且會愈來愈成為主導情緒。通過分析高校近年來發生的、重大且惡性程度較高的刑事案件發現,許多大學生的犯罪行為是在瞬間爆發的激情狀態下發生的。激情是一種爆發式的、強烈的、持續時間較短的、復雜的情緒狀態,它是由許多單一的情緒如憤怒、緊張、興奮、恐懼等組合而成,經常由重大的、突如其來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沖突引起。處于激情狀態中的大學生,精神運動興奮性增強,認知范圍變得狹窄,分析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為最容易發生失控。
(四)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導致應激行為的失范
應激是在遇到危險情景或出現意外事件時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大學生在面對應激事件時,除了身體各個器官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外,自我防御機制會被啟動。心理正常且健康的大學生一般能夠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等成熟的應對方式,使緊張、焦慮的情緒得以緩解,將自己的行為控制在理性和規范之內;而心理異常或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則習慣采用否定、逃避、攻擊及毀損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導致各種不良情緒被不同程度地放大,促使應激行為的失范。調查發現,大多數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在面對應激事件時,經常處于亢奮的情緒狀態,變得易激惹,習慣使用極端幼稚的、不成熟的應對方式來攻擊他人、學校和社會。
二、心理動力系統發生失控的畸變
心理動力是驅動、調節和制約大學生行為的最基本的、最有力量的心理因素。其中的需要和動機處于心理動力的最底層,是促使行為產生的最原始的也是最強的動力,而處于心理動力頂層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下簡稱“三觀”)則是控制行為是否發生的最有效的也是最具理性的動力。調查發現,“三觀”扭曲的大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無度的某些需要,經常會在各種畸形動機的驅使下,實施各種失范行為。
(一)無度的需要成為優勢需要
人的需要可以分為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兩大類型,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及社會需要三大層次。越是處于底層的需要越具有沖擊力,越必須獲得滿足。
由于環境因素、人的生理性因素和認知因素對需要的產生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正常、有度的需要都會受到各種客觀現實和各類道德規范的限制,而異常、無度的需要則是人的各種潛在本能的自由體現,它們經常突破現實的邊界,沖破規范的約束,引發畸形的動機,最終導致人的行為失范。調查發現,許多行為失范的大學生經常產生各種異常的、無度的需要,在這些需要當中既有生理需求等低層次的需要,如以談戀愛為幌子的無節制的性活動,也有歸屬需求等高層次的需要,如成為帶有黑社會性質幫會團體的成員。進一步研究還發現,低層次需要相比高層次需要而言,在行為失范大學生的異常的、無度的需要當中成為優勢需要,許多形式上的高層次需要在本質上還是為了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如成為某幫會團體的成員,從表面上看是滿足了個人的歸屬需求,但事實上是為了更加有利于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低層次需要。
(二)畸變的動機誘發行為失范
動機是激發個體產生各種行為活動的內部動力,是在個體內部的需要和外部的誘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當大學生某種異常的、無度的需要遇到合適的誘因時,一些不良的動機就會形成,比如上海某著名高校一名男生在教室內,由于異常性欲的需要,對后座穿短裙的女生產生偷窺的動機,導致用手機偷拍女生裙底的失范行為。
動機在觸發大學生的失范行為之前,經常存在各種動機斗爭,常見的動機斗爭有:(1)趨避沖突。比如某大學生意外發現某同學床上錢包內的大量現金,實施盜竊行為之前,就存在既對獲得錢物充滿渴望又害怕被發現受到懲罰的矛盾沖突,但是當前者占據優勢時,盜竊的動機就正式確立,盜竊行為就會發生。(2)雙趨沖突。比如某大學生同時對兩個異性同學產生好感,但不能與兩人同時發展戀愛關系,當其消除了這種心理沖突后,就會造成三角戀的后果。(3)雙避沖突。比如某大學生被校園借貸追債,既怕還不了借款被債主逼債,又不敢向輔導員匯報怕挨批評,在無法自主處理、進退維谷的情形下選擇了自殺的行為。
研究還發現,動機的強弱失衡也會導致大學生的行為失范。過強的動機在遇到阻礙時,往往由于目標沒有能夠順利達到而發生畸變,觸發失范行為的產生。比如某大學生為了爭取到國家獎學金,產生每門課都必須獲得優秀成績的成就動機,但在考試過程中遇到挫折,其成就動機發生畸變,導致作弊等違紀行為發生。而過弱的動機會使人減少意志活動。比如部分曠課或者上課睡覺、玩手機的大學生,由于學習動機很弱,缺乏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的意志,最終必然形成回避課堂學習的各種失范行為。
(三)低劣的興趣品質滋生不良的動機
興趣處于動機的最深水平,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可以驅策人去行動。低劣的興趣包括畸形的物質興趣和消極的精神興趣,是在無度的需要基礎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他們有助于滋生各種不良的動機。一些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在對某些物質產生畸形的興趣后,為了滿足這些興趣會不擇手段地去實施失范行為。比如某大學生對收集不同品牌的手機產生了畸形的興趣,在自己沒有能力購買的情況下,連續、多次盜竊同學的手機供自己欣賞、研究。也有一些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對某些腐朽的文化或習俗極力追求,經常沉迷于低俗、卑劣的精神享受之中,如某些大學生不分場合地瀏覽黃色圖片、觀看淫穢視頻。當然,畸形的物質興趣與消極的精神興趣是緊密聯系的,畸形的物質興趣必然帶來消極的精神興趣,在消極的精神興趣形成時也會伴隨畸形的物質興趣的產生。比如一些主動尋求包養的女大學生,既存在對精神享樂的追求,也存在對物質享受的興趣。
(四)錯誤的“三觀”扭曲認知與信念
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處于心理動力系統的最高層次,是其從事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最高級的、最活躍的內驅力,發揮著調節和制約各種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作用。已有的研究已經表明,人的情緒和行為并不能夠由內外的刺激事件直接引發,而是由人的信念系統對該事件進行的評價所觸發,不同的信念系統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產生。不同的認知與信念都是通過處于中間位置的信念系統來調控動機的形成過程,加強或削弱動機的目標實現。錯誤的“三觀”必然會扭曲大學生已有的認知、觀點和信念,破壞中間的評價體系,促使錯誤的或不良的動機形成,最終造成大學生的行為失范。
三、人格系統具有偏離正常的傾向
人格是一個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總和,是個體心理行為個體化與差異化的標志。人總是在人格的基礎上去觀察客觀世界,進行認知活動,形成信念和態度,表達情緒與情感,產生隨意或不隨意的行為活動。大學生一般處于青年的中期,其人格經過中小學階段的塑造已經基本養成,但如果在這段塑造期內,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出現了嚴重問題,部分大學生的人格就會偏離正常的發展方向,形成許多難以矯治的人格缺陷和人格異常,導致這些心理偏態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經常發生行為的失范。
(一)自我同一性擴散或消極同一性發展破壞人格的整合與統一
自我同一性,就是把個體自己的“眾多的人格”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人格系統。具體是指將自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自我的需要、情感、能力及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形成具有自我一致的態度與情感、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理想與價值觀念。
經歷著同一性擴散或消極同一性發展的大學生其人格變得不統一和不完整,自我意識也處于混沌狀態。他們可能存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現象,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不知道想做什么,對未來不抱希望。他們經常逃避思考問題,把自己的生活歸結為命運,不能正確選擇適應社會環境的生活角色,形成與社會要求相背離的、反社會的或社會不能接納的各種失范行為,如暴力、吸毒等行為。
(二)攻擊性人格特質使攻擊行為常態化或隱蔽化
故意傷害他人或破壞物體的行為是攻擊行為,一貫表現出攻擊行為的程度是一種人格特質,被稱為攻擊性。一些心理狀況處于偏態下的大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穩定的攻擊性人格特質,其攻擊行為的發生會呈現出經?;念l率特征[4]。研究已經發現,心理偏態的大學生遭遇挫折情境后,會形成較高的攻擊預備狀態,在生理喚醒機制的推動下,如果被與過去攻擊行為有聯系的攻擊線索激發,就會引發相應的攻擊行為。
研究還發現,大學生的攻擊行為存在著性別的差異。男大學生一般以身體的攻擊為主,直接造成被攻擊者肌體的生理性傷害,而女大學生則經常采用隱晦的關系攻擊為主,她們通過操縱或破壞攻擊對象的同伴關系,將其排除在某種社會關系之外,導致被攻擊者在心理上受到嚴重的傷害。
(三)沖動性人格傾向使攻擊行為難以自控且間斷性突發
具有沖動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存在難以自控的情緒爆發和行動傾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微小的刺激,就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和情感危機,對他人、自己和部分物品實施魯莽、盲動的攻擊行為[5]。
研究也發現,沖動性人格傾向嚴重的男生較多地以毀物、傷人、傷己為主要表現形式,當受到老師或同學的批評和指責時,會有突發的憤怒,產生暴力性的失范行為;而多數女生則可能以被動攻擊型的方式體現,其失范行為主要表現為故意拖延完成任務的時間、上課故意遲到或早退、故意阻撓破壞班級的各類活動、故意傷害自己的身體等。
(四)反社會性人格傾向使攻擊行為染上反人類的色彩
反社會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與沖動性人格傾向和攻擊性人格特質的大學生都具有典型的攻擊行為,但三者之間還是存在差異的[6]。多數反社會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情感淡漠且冷酷,缺乏良知,行為受本能欲望、情感沖動和偶然動機所驅使,攻擊行為發生后,當事人也沒有悔恨感與羞慚;而沖動性人格傾向的大學生在發作的間隙期與普通大學生沒有明顯的區別,且能夠對沖動所造成的后果感到內疚和悔恨,但不能夠因此而脫敏;具有攻擊性人格特質的大學生的攻擊行為雖然沒有前兩者的程度強烈,但卻具有彌漫性和持續性的特征,在當事人生活與學習的各個時段和層面都會表現出來。
綜上所述,心理偏態的大學生,在心理過程、心理動力系統以及人格系統上都可能存在各種異常,這些不良的心理機制最終導致大學生產生指向他人、學校與社會的各種失范行為。
[ 參 考 文 獻 ]
[1] 仲穩山.心理診斷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2] 楊明光.轉型期我國大學生行為失范研究評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4-61.
[3] 余系東,劉璇璇,牛春娟.大學生攻擊行為與情緒穩定性、自我和諧度的關系[J].黑河學刊,2015(4):84-86.
[4] 潘軼群.基于“90后”大學生人格特質有效開展教育管理工作[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5):72-73.
[5] 馬前廣.當前大學生人格障礙狀況分析及對策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6(5):89-93.
[6] 田國慶.大學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預及相關問題[J].中國校醫,2015(2):106-107.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