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為研究目的,企業為主體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基于產業集群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是在當前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發展機遇和調整下的一種有益嘗試,通過依托“項目教學中心”的進行項目制教學的具體探索與實踐,實現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建課程,進行專業化和職業化改革,以人才、技術、效益為結合點,深化開展產學研合作,為高職院校突出自身特色和專業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項目制;校企合作
中國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06-0048-02
1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存問題
1.1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化和人們生活水平及要求的提高,藝術設計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高職院校中藝術設計教育起步較晚,同時更多依賴于對本科類高等學府的相關專業的借鑒,高職類藝術設計教育的特色并不鮮明,競爭優勢低落。
高職藝術設計教育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才培養的差異化特色不明顯;(2)仍以封閉式課堂教學為主,脫離市場和行業真實環境;(3)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的有效性不夠;(4)教師隊伍中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缺乏,結構不夠完善。
1.2 高職院校現存問題分析
學院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職權明確,互惠雙贏”為原則,建立適應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吸引企業主動參與專業建設和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學校以“場地換資源”,在引進企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引進企業場所共建共享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已建成的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從現有的運行情況來看,在校內共建實訓基地這種模式為學生的在校見習、實訓教學、頂崗實習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給學院推進相關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動力,但是還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包括:(1)國家在相關制度法規缺失,有些政策難以得到較好落實。缺乏可操作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差。(2)三方管理和利益關系未能理順,機制建設和制度支撐缺失。學院是校企合作的主要行動者,與企業開展的合作主要解決了部分學生就業、見習或專項實踐的問題,對進一步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還未開發。(3)以二級系部、學院為主導的“項目教學中心”實體運作仍然不夠成熟,有待深入研究。
圍繞著以上問題,為探索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建立校企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增強辦學活力;推動實踐教學的開展、促進產學研結合,提升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高職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多年來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實踐,籌備建立以校企合作的環境藝術設計“項目教學中心”。校企合作實質上是雙方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展的一項實踐活動,合作主要包括參與高校發展的戰略定位,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優化專業課程。
2 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校企合作是基于實現企業和學習常態化的合作,通過實現合作目標而選擇的一種有效途徑,依據不同的合作內容,整合內外部環境針對性選擇有利于促進校企雙方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現有團隊資源、學校研發骨干力量、外在技術資源等方面,通過對合作中的現有資源進行優化配置④,使得資源效能更大的發揮和高效運行,促進合作目標的實現。通過分析整理相關研究綜述,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2.1 以高校為主體的合作模式
該合作模式是當下最為普遍的一種合作方式,項目由高校作為發起方,內容多以聯合培養人才為主。學校通過一些企業適用的專業,與企業開展聯合委培的合作教育模式,將課堂轉移到企業的生產、實踐和經營。學校基于這種合作模式,培養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基礎上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此,諸多高校都采用和推薦這種合作模式①。高校為主體的合作模式,既提高了學校的教學水平,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促進了學校教學和科研水平的全面發展,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2.2 以企業為主的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以企業為主體,為促進企業的綜合發展,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力圖尋求在內部完成項目。在這種模式下,企業是校企合作的牽頭方和主動發起者方,通過高校的知識資源、數字資源和數育資源來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實現和達到預期的生產利潤目標。通常,企業尋求合作的主要需求包括培訓員工以達到增強企業文化理念、創新技能以促進企業生產力創新發展,以及研發先進技術以實現企業戰略規劃和獲得市場優勢。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與大學合作的必要性,高校科技園區和企業投資的研發中心是實現合作方式對接的部門。
3 基于“項目教學中心”平臺的校企合作模式
3.1 建設“項目教學中心”平臺
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首先,由課題組為核心成員,以藝術設計學院環藝學部為主,與設計院、設計公司合作,在校內創意工廠搭建“項目教學中心”實體平臺。由項目開發中心負責教學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同時負責項目的篩選和統籌;項目覆蓋最大程度地選取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知識點和職業核心能力要求,并與教學計劃的制定與執行保持協調。
3.2 建設項目導入機制
在研究項目制教學的教學流程設計中,教學設計是項目制教學課程實施的藍圖。項目教學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以項目實施的流程為載體,依托“項目教學中心”下的項目設計中心進行。教學流程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和實踐主線,通過項目的計劃、實施、評價等多個環節來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優化教學過程②。
3.3 建設項目教學案例庫
研究企業項目向教學案例轉換方法。目前本專業在對從校內或校外企業項目到教學案例轉換的方法研究還不夠深入,在資源的教學中適用環境和條件、教學應用模式和方法等面均不夠明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對一線的項目轉換為項目教學案例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項目化教學案例資源體系,從而清晰地表現其項目背景、成果形式、項目核心技術、適用教學對象、與專業課程知識體系的聯系等。
3.4 制定“項目制”教學的課程管理和評價體系
對應新的教學模式,制定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創設職業教育特色的多元學習評價機制。基于學生在工作過程的表現,把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評價與職業崗位能力評價相結合,實施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參與的“雙考核”制③。
4 校企合作模式下構建藝術設計專業管理體系
4.1 建立共建模式
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環境下,建立合作機制,形成良好的合作運行機制,是建立高校與企業長期穩定的新型合作的核心和關鍵。為了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高校應在高校合作運行機制中發揮主導作用。高校應以市場需求和企業需求為主導,按照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企業也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參與作用,根據學校的環境和條件,緊密地完成高校人才的培養。校企合作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健全的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評價機制。
4.2 保障機制的建立
政府頒布了相應的校企合作政策,這是進一步發展校企合作的關鍵,對政府起到了指導作用,明確了合作各方的責任和義務。政府通過立法,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并將扶持政策制度化。從大局出發,協調校企合作各方面,形成互動、高效、互利共贏的政策保障體系。政府應在促進校企合作進一步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要從法律層面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監督和限制合作伙伴的權利義務,維護合作伙伴的合法權益。
4.3 激勵機制的建立
激勵機制促進了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積極合作。高校是合作的動力。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就業競爭力,高校將積極尋求合作企業。企業缺乏教學資源,與高校合作。合作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各方的積極性。這種激勵機制首先體現在政府對企業的充分政策支持、適當的稅收減免和財政激勵等方面。其次,這種激勵機制應該是一個雙贏的環境,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提高企業的知名度。最后,激勵機制最重要的部分是參與資源共享,增強自身優勢,相互促進。高等學校應按M設置專業。
4.4 風險防范機制的建立
經濟效益是以企業參與合作、改變教學結構、推進科研型大學為主要目的。企業主要與培訓基地或資本投資合作,學校主要與設備和管理人員合作。雙方合作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深入溝通的基礎上。校企合作對企業影響較小。為了避免企業追求直接利益,高校應控制合作的主動性。企業還應認識到長期發展戰略的合作效益。此外,還存在與知識產權相關的風險,如專利和大學利益分配。因此,高校應實施科學有效的管理,建立合理的合作目標體系,有效控制合作過程和環境變化,最大限度地發揮校企合作的價值,防范潛在風險。
5 結論
校企合作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結果。深化校企合作,對于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高校與企業合作的系統性和實踐性研究還相對不足,特別是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的實際發展來看。
注釋:
①劉揚.zw大學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研究.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20140501.
②王超英.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后期制作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計算機時代, 201205-15.
③李劍鋒,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項目教學中心運營模式的實踐研究——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環藝學部“創意工場”為例.求知導刊, 201604-14.
參考文獻
[1]齊艷苓.政府、企業、學校三方聯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9, (05).
[2]周之良.當前校企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24).
[3]徐建平.創新體制建立機制優化管理——高等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途徑探析[J],蕪湖職業學院學報,2010, (02).
[4]戴裕崴,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5):3840.
[5]張茂盛.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7):89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