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悅鳴
學習一門語言首先需要高度重視這門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文化,促使學生學習具有厚實的文化背景,才有可能培養有精神底蘊的人。在韓語教學中,如何將語言知識教學與韓國文化滲透相結合,如何在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過程中豐厚他們的文化底蘊,是每一位韓國語教學者都需要破解的命題。本文先闡述當前韓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并剖析文化滲透所需注意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四條教學策略,旨在從教師到學生、從方法到課程、從目標到過程,努力體現一定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目前國內韓語專業所招學生多為零基礎,為在有限教學時間內提升學生韓語水平,多數高校以韓語的精讀、會話、聽力為主要課程,但對于韓國文化課(概況課)通常只開課一學期,周學時一般為2節。大部分韓語教師也更加側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韓國文化的滲透。同時,在校園內,可供韓國文化體驗的設備不足、平臺稀少,學生課外接觸韓國文化機會又有限;再說在圖書市場中,相較語言知識、技能書籍,韓國文化的相關書籍、教學資料更加匱乏,內容和質量乏善可陳。這些因素都導致了韓語教學干癟機械,缺乏文化的潤澤。
1.1 減少溝通交流誤會
中韓兩國雖都屬東亞文化圈,但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還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學生對韓國文化了解不足,很容易在交流過程中產生誤會。比如韓國人廣泛使用敬語,談話雙方根據年齡、社會地位及關系親密度決定是否使用敬語,所以在初次見面時,通常會詢問對方的年齡。但在中國,年齡是比較私密的信息,尤其在第一次見面時,直接詢問對方年齡是一種失禮的表現。如果學生不了解韓國的敬語文化,在第一次溝通中就難免會感到不悅。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中進行文化滲透,避免日后交流中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解和不快。
1.2 準確領會語義語境
很多韓語專業學生即使通過了韓語最高級等級考試,掌握了大量詞匯,能夠準確運用語法,但如果沒有很好理解對話中的語義語境,仍存在很多障礙。比如很多韓語單詞如果只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或表達,卻不了解單詞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很有可能出現理解不準確或詞不達意的現象,從而造成溝通障礙。以“??? ???“為例,如果從字面意思理解則為“撒鹽”。但這個短語還有另一層語義,用來表達“倒霉、晦氣”的意思,來源于高麗王王建用撒鹽除妖的民間語境。因此,在電視劇中可以經常看到韓國人吊唁回家會往自己身上撒鹽,或者會向不想見的人撒鹽,表示驅趕,如果不了解這習俗背后的語義語境,就會感覺莫名其妙。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非常有意識地進行各個角度的文化滲透,促進學生準確理解單詞所承載的衍生詞義,從而把握語境。
1.3 激發韓語學習興趣
目前韓語教學模式多為教師灌輸語法和單詞等理論知識,學生記憶和反復強化練習。如果長期以此教學模式為主進行授課,學生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從而影響韓語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進行文化滲透,將抽象的語言知識與生動、形象、具體的文化元素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感受到文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韓語的興趣。
1.4 契合培養目標轉型
隨著社會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來高校的韓語專業培養目標由培養技能型人才漸漸轉向培養復合型人才,竭力提供短期游學、交換留學等各種交流平臺來拓寬學生視野。作為高校教師,更要圍繞課堂教學改革大方向,積極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打通學校壁壘,在語言授課中積極引入文化課程,進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2.1 避免填鴨式教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常為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模式對學生來說,始終處于被動地位,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始終被忽視,還導致學生難以消化、記憶所學內容,甚至被壓抑。韓國文化課,課時量少,排課間隔時間長,特別容易產生填鴨式教學方式,需要高度警惕。
2.2 避免純理論灌輸
傳統的教學通常以說概念、說定義為主要教學內容。純粹的理論授課,會導致貼標簽、止于抽象概念,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厭學,更嚴重的是所學知識是龍筋虎骨、游離文化,缺乏靈動的生命力,缺乏語義語境的滲透力,缺乏學習的張力。
2.3 避免文化與語言的分割
目前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兩種傾向,或游離文化只談語言,或脫離語言只談文化。這種孤立地就文化而談文化或就語言而談語言的兩張皮現象,很大程度上割裂語言和文化,導致學生不能融會貫通,不能因地制宜。這也嚴重違背韓國文化課的目標。
3.1 注重挖掘教材文化元素
文化的滲透需要像細雨般“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構建對韓國文化的認知,使學生浸潤在韓國文化中學習韓語。一是要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按照分析教材-找到結合點-預設教案的路徑,找準教材中能進行文化滲透的元素,適當穿插、補充,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延伸拓展。以“???”海帶湯這個知識點為例,教師可補充韓國關于海帶湯的風俗文化,如韓國人在生日當天都會喝海帶湯,以表示對母親生育的感恩;另外,韓國“掉下來”和“考試落榜”都叫“????”,故韓國人在考試之前都不吃海帶湯。經常有意識地進行這樣滲透,必將助力學生語用力提升。二是要結合自身文化體驗進行拓展延伸。教師不僅需要隨機介紹韓國的文化,還可以與學生分享自身的文化經歷和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感知力。如教師,可在“????”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拓展,引入單詞“?”(年糕)和“?”(麥芽糖),韓語中考試合格叫“??? ??”,講述自己以前在求學過程中每逢考試必吃年糕,或者把麥芽糖這類粘性強的東西粘在校門上,以祈求考試好運。適當的拓展與延伸,將豐厚學習的厚度與寬度。
3.2 注重文化滲透的循序漸進
韓國文化滲透還需要契合學習者的韓語能力,從基礎開始進行文化滴灌,隨著韓語技能的提升,循序漸進地提高滲透內容的深度與厚度。具體實踐中,建議在學習者韓語能力為初級階段時,對其的文化滲透內容以韓國人日常生活習慣、社交禮儀為主;當學習者韓語能力為高級階段時,對其的文化滲透內容以韓國人的思維模式、風俗民俗等深層次內容為主。以教學《春節》為例,在初級階段教師可以介紹韓國人在春節時吃米糕片湯、玩跳板、玩花圖等傳統習慣,并介紹如何向長輩行禮。在高級階段教師可以介紹韓國人在春節時祭祀風俗,并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中韓兩國春節的文化差異。
3.3 注重教學過程的參與體驗
在韓語教學過程中,一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語境。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一系列生活性、開放性和現實性的場景,讓學生圍繞教師所創設的語境,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直接體驗等方式進行現場模擬,進而思考解決問題。比如在講到初次見面的知識點時,可引入自我介紹這一單元,以初次見面為語境,按照韓國文化傳統分別進行自我介紹。再比如講到“中秋”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在補充介紹韓國人中秋吃松糕、掃墓等習俗后,學生們在“中秋”情景模式下互相問候,并講述自己的中秋行程計劃。再比如學習單詞“???”(韓國傳統擲骰游戲)時,教師需要充分準備擲骰游戲的道具并借此創設語境,在說明游戲規則后,組織學生玩一玩、說一說、比一比。二是要在課外教學中搭建平臺。教師需要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與運用語言的平臺,比如組建韓語社團,組織與韓國高校的游學、留學活動,同時還可以組織跨國學生交流活動,模擬韓國美食節活動,舉行韓語情景劇大賽,借助文藝匯演等活動載體,鼓勵引導學生參與類似韓國化文化活動,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浸潤,感受韓國文化的魅力,提升認知感,提高認同度。
3.4 注重文化課程與語言課程的有機銜接
作為語言課程的教師應與文化課程的教師保持足夠的信息互通。一是要系統化解讀課程與教材,準確把握教學進度,互通教學信息,共享教學方案,為兩門課程的有機銜接打下基礎。二是要尋找有效結點。精心選擇課程之間的共振點、融通點,語言教學中及時引入學生已知的韓國文化滲透,文化傳承時適當穿插學生已學的單詞、詞匯、語法,進而豐厚學習。如在介紹韓國被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時,可引入“??? ??”這一詞組。這個詞組從字面意思看是“吃豆飯”,但因為韓國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監獄里提供的飯摻有很多黃豆,所以現在人們把監獄里的飯稱為豆飯,這個詞組也就成了蹲監獄的代稱。再比如談到現在韓國的就業形式時,可以介紹“???”這個單詞。這個單詞原意為降落傘,由于降落傘從天而降的特點,這個單詞現在多用于形容靠關系進入單位的人。這種整體性學習使死板的單詞記憶、機械的語法學習變得生動、鮮活,促使學生有效學習,靈動地衍化。
本文通過減少溝通誤會、提高交流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契合培養目標這四個方面,闡述了韓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必要性,并提出文化滲透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填鴨式教育、純理論灌輸、文化與語言分割這三大問題,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注重挖掘教材文化元素、注重文化滲透的循序漸進、注重教學過程的參與體驗、注重文化課程與語言課程的有機銜接四大策略,借助韓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滲透提高韓語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