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斌
目的: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基礎醫學的教學效果,本文主要探討PBL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基礎醫學中的實踐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一班和二班的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實驗組選取三班和四班的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對照組。我們給予對照組的學生采用傳統教學的方式進行學習,給予實驗組的學生在傳統授課方法的基礎上,適當地使用PBL教學法。最后對兩組學生的最終成績與平時成績進行分析對照。結果:實驗組的學生在基礎理論考核成績形成性評價中的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總評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學生。結論:高職院校在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應該適當的使用PBL教學法,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這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并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國大部分具有職業性特點的高級實踐型應用人才都是通過高職教育進行培養的。本文所研究的PBL教學法是指在一個問題,在以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將學習放置于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多種問題的情境當中,讓學生直接面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情境進行學習。你用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基礎醫學的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于真實的職業環境,進而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將PBL教學方法應用于我院基礎醫學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其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級臨床醫學專業的一班和二班共84名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實驗組,選取三班和四班共82名學生作為本次實驗的對照組。兩組學生都是通過統一高考后錄取到我院。入學年齡和入學成績都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同時兩組學生的授課教師,授課內容,使用教材以及總學時均相同。
1.2教學內容
兩組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結合基礎醫學各學科教學大綱以及高職醫學教育進行目標的制定。本次研究的教學內容可以將基礎醫學課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基礎醫學導論,另一類是系統常見病模塊。基礎醫學導論主要包括形態學和機能學基礎。系統常見病模塊主要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常見的疾病。
1.3教學方法
我們給予對照組學生使用傳統教學方法,而實驗組的學生在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適當地應用PBL教學法。PBL教學法主要分為兩個操作內容,首先,建立學習小組,選任組長,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進行資料查閱,解決問題。其次,通過小組研討,在課堂中形成結論。
1.4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分為終結性考試和形成性評價,其中終結性考試占60%,形成性評價占40%。終結性考試包括基礎理論考核和實驗實踐考試,形成性評價則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
2.1實施前的準備
在使用PBL教學法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教學之前需要進行準備,準備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點。①選取學校部分優秀教師組成教學小組,并對教師進行培訓。②將實驗組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并選出小組長,然后對學生進行培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PBL教學方法的意義,優勢以及教學步驟。③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時間安排。
2.2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PBL教學法的操作步驟如下:①創設問題情境。②提出問題。③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④讓學生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資料收集。⑤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并匯總。⑥進行討論成果的展示。⑦小組間進行交流和評價。⑧教師進行總評價。
3.1實驗組與對照組終結性考試成績比較
通過對兩組學生終結性考試成績的比較,我們發現實驗組學生的基礎理論考核成績在87.37到93.85之間,對照組學生的基礎理論考核成績在79.57到85.55之間。實驗組學生的實驗實踐考試成績在89.58到95.36之間,對照組學生的實驗實踐考試成績在75.83到83.45之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的終結性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
3.2實驗組與對照組形成性評價結果
通過對兩組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比較,我們發現實驗出學生的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以及總評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具體情況如表一所示。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PBL教學方法更適合進行基礎醫學課程的教育。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還能為社會提供具有高質量,高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單位:商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