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光松
課堂實錄能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技能、專業技能及教學風格,因其實效性、示范性及生動、形象的特點使之得到廣泛的應用和研究。通過對特級教師的優秀課堂實錄進行分析研究可以促進青年教師在專業教學上的快速進步。余映潮、韓軍、肖培東三位語文特級教師在老、中、青三代語文教育工作者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文選取他們相同的教學課題《老王》課堂實錄進行賞析,通過對余映潮老師的“扣詞分析”、韓軍老師的“角色扮演”、肖培東老師的“讀進靈魂”的主要教學特色進行研究,力求找出其中教學風格、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中的異同。
無論做學問還是做教學研究都需要相關領域大量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互作用,這些經驗的數量和質量與主體自身的歸納提煉、總結提升、繼承發展的能力共同決定了主體的研究成效。學科語文教學研究中最常見的方法是通過分析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來獲得專業和教學上的間接經驗,研究者對這些間接經驗進行分類消化、個性化處理后與自身的直接經驗進行對接,這個過程周而復始的循環。本文試從余映潮、韓軍、肖培東三位語文特級教師的《老王》課堂實錄中探求學科語文教學研究的間接經驗。
1.1 《老王》文本介紹
《老王》是當代文學家楊絳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應不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這篇文章被選入多種版本的教材。
文章著于1984年。作者記敘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生活片段。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楊絳夫婦在那個荒唐動亂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度過了動亂年代,她在追憶動亂年代遇到的這些善良的人們時更容易忽略苦難,而是突出苦難年代里人性的光輝。
“老王”是文章的記敘對象,一個不幸的三輪車夫。因為在北京解放后沒有加入組織而落伍,自稱自己“沒用了”。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他物質上艱苦,精神上凄苦。因為是單干戶,沒有組織,思想上懷有極大的恐懼。這可能是老王最大的不幸。老王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愿意給作者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接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幾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老王去世幾年后,作者感到當年對老王的行為“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1.2 三位語文特級教師介紹
1.2.1 余映潮
余映潮,1947年生,武漢市人。1966年畢業于華中師大一附中。當過知青、民辦教師、農村中學教師,1982年調至湖北監利縣教學研究室任中學語文教研員,1984年華中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函授畢業,同年調入湖北省荊州地區(現為湖北省荊州市)教研室任初中語文教研員至今。現為中學高級教師,兼任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荊沙市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荊沙市中學生文聯理事長、荊沙市差生教育研究會秘書長。1991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教師。1993年被授予“荊州地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同年被全國中語會評為全國優秀語文教師。
余映潮是一位語文教學研究的能人,他在三個方面可以堪稱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論文寫作,一流的教學藝術。他是一位善于創新的中學語文教研員。他始終堅持有規律的開展教學研究活動,講究突出活動的主題,講求活動的學術品味,在活動中注重方法的指導。余映潮是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寫作的高產作者,近十年來保持每年發表文章五十篇以上的記錄。他的論文呈現出系列性、有風格、很實用的特點。
1.2.2 韓軍
韓軍,男,1962年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人。畢業于德州師范??茖W校中文系,任教于山東臨邑師范學校語文教師,擅長寫電影評論,曾因為寫電影評論而獲獎,后應聘于清華附中。1993年1月,在全國語文教育界首次提出“人文精神”的概念,由此引發90年代持續多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語文教育大討論。2000年9月,發表《“新語文教育”論綱》,首次提出并論證了“新語文教育”概念。在全國上公開課、講學幾百場。
韓軍認為:“新語文教育”就是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過“語言”奠定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實自由的個性精神?!俄n軍與新語文教育》入選教育部師范司組織編寫的《教育家成長叢書》?!靶抡Z文教育”有“兩個操作原理”。一是“新語文教育”主張以“舉三反一”為主,“舉一反三”為輔;二是著意于“精神”,著力于“言語”,必得益于“能力”。“新語文教育”有“三環節強化語言教學”。強化語言揣摩,強化大量閱讀,強化自我習慣。
1.2.3 肖培東
肖培東,男,1972年1月出生,浙江省特級教師,現任永嘉十一中校長、教授級高級教師。永嘉縣現在唯一在職特級教師,也是目前全省最年輕特級教師。1994年、1996年、2000年連續三屆被評為縣“教壇新秀”,1997年及2000年連續兩屆獲得市“教壇新秀”榮譽,2000年評為浙江省教壇新秀。2005年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溫州市首屆名師模范班主任, 永嘉縣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永嘉縣語文教學能手,溫州市知名青年語文教師,市高中骨干教師研修班班長。
2.1 導入部分
2.1.1 余映潮老師《老王》課堂實錄導入部分
余老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表現深沉情感的,寫人記事的文章《老王》,一起來了解作者楊絳(展示課件)讀:楊絳,作家,文學翻譯家,著名學者錢鐘書的夫人,已經過了103歲的生日,仍然在堅持寫作,著有《楊絳全集》。這個故事,它所記敘的生活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
(展示課件):文革: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運動。那時候的知識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個混亂的年代。這個文章里面還有個詞叫干校。
(展示課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識分子勞動改造的農場,亦稱五七干校。干校就是改造知識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種田、住牛棚。楊絳和錢鐘書都曾在干校呆過,當他們平反之后從干校離開回到北京的時候,錢鐘書帶著兩麻袋書稿回來。在那個勞動改造的時代,還堅持寫書。
2.1.2 韓軍老師《老王》課堂實錄導入部分
師:今天學《老王》。先學字詞。
生:愧怍 翳
生:鑲嵌
生:骷髏? 攥
師: 傴,yú 。
師:楊絳有兩段話。(幻燈展示)
生:(讀)“生死有命是老話。人生的窮通壽夭確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運是不容否定的。楊絳”
師:人有命運嗎?
生:有。
師:老奶奶是清華、北大教授,連她都說人有命運。
師:楊絳又說了一段話。
生:(讀)“ 每個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賦的資質才能,卻遠不平等。有富貴的,有貧賤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憑什么呢?人各有‘命?!侨恢v理的。楊絳 ”
師:她是不是迷信?。?/p>
生:不是。
師:請在課文中找出一句最重要的話。
生:“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運的人的愧怍?!?/p>
師:不幸的人是誰?
生:老王。
2.1.3 肖培東老師《老王》課堂實錄導入部分
師:上課。(生起)來,給各在座的老師敬個禮,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各位同學,今天下午我們再一次學習我們初中已經學過的一篇文章,楊絳先生的《老王》。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喚醒你曾經有過的記憶,請告訴我,在這篇文章里楊絳除了把老王稱作“老王”以外,還把他稱作什么呢?找出課文中的一個短語。如果你學過這篇文章,一定不會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還是?
生1:是一個不幸的人。
師:不幸的人,哪一句話?
生1:最后一句。
2.1.4 導入部分對比
三位老師的導入都采用了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點出課題《老王》。余映潮老師導入課題之后緊接著介紹了文章作者楊絳,簡要介紹了文章的故事背景——文化大革命時期;韓軍老師引入課題之后進行了生字詞的排查;肖培東老師的課是一堂復習課,出示課題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回憶全文內容。
雖然課題一樣,但是三位教師面臨的教學對象不一樣,因此他們的導入方式也顯得各不相同。其中,余映潮老師的導入方式顯得穩重而老道,短短的2分鐘時間就完成了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介紹,并且通過“冰箱”一詞的解釋讓學生迅速明白了兩個時代的物質生活水平的差別;韓軍老師引入課題之后帶領學生用很短的時間掃除生字詞的障礙,為課文的學習鋪平了道路;肖培東老師根據學生已經學過本文的事實,用一個問題:“在這篇文章里楊絳除了把老王稱作‘老王以外,還把他稱作什么呢?”迅速將學生的思緒帶入文中,激發學生回顧全文大意,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2.2 教學主線設置
大多數情況下,在課題導入之后就應該是理清文脈的環節了,這個環節往往用時最多,可以滲透的關于語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知識很多,而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也都可以在這個環節中逐一實現。越優秀的、越有經驗的老師在本環節展示出來的功力和效果越佳,而新教師、沒有經驗的老師常常在這個環節顧此失彼。所以,這將是我們研究學習的重點部分。
2.2.1 余映潮老師以“扣詞品析”為主要方法,用關鍵的幾個詞語串起全文主線條。
余老師總共給出 “三輪”、“病了”、“愧怍” 三個詞語,引領學生結合全文搜索與這三個詞相關的內容,挖掘其中深層次的內涵。
給大家第一個話題:“三輪” 二字,非同小可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據老王自己講: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了……”“三輪”一直延續到課文的大半部分,所以同學們要思考的是三輪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每位同學獨立思考三分鐘
(課件展示):話題一??? “三輪“二字,非同小可(獨立思考三分鐘)
三輪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
男同學:三輪是老王唯一活命的用具,從側面體現老王生活的艱辛和當時社會的苦難。
余老師:說的多好啊,三輪首先表現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職業
一個工人,通過三輪,看到三輪后面的東西。
女同學:我覺得第一句的三輪可以表現出作者和老王非常的熟悉,也為下文老王給我們家送冰作出鋪墊。
余老師:分析的多好?。 拔页W贤醯娜啞埃ㄓ檬直葎潱┻@就是關系。我是他的顧客,我坐他的車,我還建議你看后面一句話“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閑話二字很重要啊,后面的很多內容都是老王和我說閑話的時候我了解的。
你們看,扣一個詞就可以觀察或者了解到很多內容。
男同學:三輪說明了老王只有靠這么一個工作沒有其他工作。
余老師:他只能靠三輪維持生活,所以是一個社會地位低下,很難掙到錢的一個人,你這里品析的很到位,他只有靠三輪很難掙到錢,而且三輪又被取締,這就為后文送香油送雞蛋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襯托作用。我還告訴大家一個內容,老王在蹬三輪的時候在職業上是沒有組織的,沒有組織實際上就是沒有單位,沒有人管他,沒有人幫助他,沒有人呵護他,他永遠是孤身一人的在那里踩三輪。在文革時代沒有組織是很可怕啊。
好,你來
男同學:我覺得三輪二字像一根繩子一樣,把全文都系了起來,使全文變得更加通順。
余老師:兩個字,同學們都知道的。三輪二字就是全文的線索,它貫穿全文,他有多方面的表達作用、表現作用,其實在后來的送香油送雞蛋的時候已經沒有三輪了,但它仍然表現老王的忠厚老實,
我覺得你太厲害了,有許多八年級的學生都無法說出來這兩個字的意思。
女同學:第七自然段可以體現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老王只能靠三輪活命,而他的載客三輪又被取締了,所以我覺得當時這個社會是很黑暗的。(同學們笑聲)
余老師:有那么一點吧。連載客三輪都取締了,一個普通的拉三輪車的工人,又有殘疾年紀又大了,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從三輪二字能依稀看見當時的社會狀況。深刻??!還有人來嗎?
好,我們來梳理一下,三輪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師說三輪二字非同小可,(小結)第一,三輪表現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所以楊絳寫的故事是普通人,或是比普通人境遇還要差的人的故事,因此感人。三輪表現了老王的貧困、生活窘迫與生計艱難。這樣一個連自己養活自己都很困難的老人,生活都無法維持的人為了感謝楊絳一家人的關懷,他居然在臨死前給楊絳送去了不知道哪里弄來的好禮物。三輪表現了老王老實厚道、重感情、講仁義的品性,故事里面也有細節,他搬得冰都比人家大,他甚至還問我們有沒有錢,好像他很有錢似得,講仁義,就表現在課文后面那個重要的故事上。三輪表現了“我”的一家與老王的交往以及對老王的關心照顧,課文中講到我女兒給老王買了魚肝油,我們常常坐他的車,與他閑聊,這都表現了我們一家與他的交往以及對老王的關心和照顧,
(課件展示):三輪表現了:
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
老王的貧困、生活窘迫與生計艱難
老王老實厚道、重感情、講仁義的品性
“我”的一家與老王的交往以及對老王的關心照顧
(2)“病了”
(課件展示):病了二字,作用重大
男同學:“病了”還可以體現老王的艱辛和辛苦。
余老師:病了并沒有人能夠照顧他,因為他是一個人。而且我知道老王病了,還是通過人家傳來的信息才了解到的,但是老王居然在那個日子里來到了我們的家,這怎能不讓人感動?
男同學:“病了”二字說明老王身體非常不好,把大雞蛋送給我,不給自己補營養,表明和我們關系非常好,是那種姐妹兄弟一樣的。
余老師:這就叫做得到了人家一點點關照恩惠就始終記在心里,然后還要報答人家,這就叫做感恩之心。
男同學:我覺得“病了”可以體現出老王對我的關愛,因為他身體已經很差了,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但是他還是堅持過來送了好香油和大雞蛋。
余老師:好香油,大雞蛋。
女同學:我覺得病了可以從側面體現出老王重感情。講仁義。因為他即使病了還是為了感激我們家人對他的照顧,病重時給我們送來了雞蛋和香油。
余老師:他一定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一定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就在想著怎么感激這一家人對我的照顧呢,于是就有了這感人的一幕。
男同學:我覺得病了這個詞可以為下文做鋪墊,可以表示出他已經活不了多久了,他已經十分虛弱了,病了這個詞還可以與老王在臨死前給我們送雞蛋送香油這個事產生鮮明的對比。
余老師:人竟然要死了都不能動了,居然還能出來給我們家送點東西,而且重病之中還要去買東西呀,很多故事背后的東西可能更讓人感動。
男同學:“病了”表示老王他自身本來就不方便,但他并不把自己的病當做自己的阻礙,還是一心要為人民做貢獻,表現了老王舍己為人的品質。
(同學們的笑聲)
余老師:嗯,這話有點說大了,他不是舍己為人,他是感謝人家。
女同學:“病了”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善良,因為他病了,這個雞蛋他自己不吃還送給別人,感恩別人,同時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可憐,因為他社會地位本來就低下,又病了,這使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好吧,繼續做讀書筆記。
余老師小結: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我們來看一看,作者是怎樣懷著非常沉痛的心情來寫老王的。
(教師小結):“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從故事情節來看,從整篇文章來看,它是故事內容情節的重要轉折。是故事事件的重要轉折。
(展示課件):“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故事情節的重要轉折。
重病之中、臨死之前還心念舊恩,極真實極感人地表現了老王的感恩之心。
老王的這種病是一種極端的表現,它不是一般的病,他馬上就要死了,還來給人家送好香油大雞蛋,沒有別的,就是感恩之心。一個渺小的人,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良心在閃光。
第三,老王病了,純美人性,不帶一點污染,不帶一點雜質,淳美的人性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表現出來,現在我們明白了,這篇文章前面寫了這么多老王和我們家的故事都是鋪墊,都是為了這個故事的出現而來的,如果一開始就寫老王給我們送雞蛋送香油,一點感染力都沒有。所以前面形成兩個字 “鋪墊”,從開頭到送雞蛋前面都是鋪墊。
(3)“愧怍”
(展示課件):“愧怍”一詞,含義豐富,請結合“送香油、送雞蛋”的描寫部分進行闡釋。
愧怍”一詞,含義豐富,我們大家再來細讀“送香油、送雞蛋”這一部分,根據這一部分來闡釋作者多年之后想起這個事來心中愧怍的理由
作者想起來就愧怍,理由何在啊,“愧怍”一詞有著非常深刻的含義。
男同學:愧怍就是在老王病了的時候作者沒有給老王送雞蛋和香油,反倒老王來送雞蛋和香油。
余老師:說的多好啊,不僅沒有送,我想起了他病了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內心總是充滿了深深的遺憾
男同學:在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時候我有點認為他是在向我要錢,
余老師:我也是尊重他,知道他窮,給了他錢,但是老王的本意是來——?
學生接口:感恩的
余老師:對,感恩的。所以我對自己的誤會讓我永遠的不得解脫呀。
女同學:我覺得愧怍一詞是照應上文老王給我送大雞蛋送香油,但是我卻沒有請到屋里他坐坐、喝口茶。
余老師:多么抱歉啊,我居然沒有把老王送下樓,我沒有看見他怎樣直著腳一步一步離開我的家,這是想起來心里愧怍。
女同學:愧怍是說老王對于我是報恩,但是我幫助他卻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老王給我送好香油大雞蛋卻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余老師:嗯,對。老王這樣一個人,而且在快死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買到雞蛋和香油呢,他又經歷了多少困難呢,想起來讓我愧怍啊。
男同學:我就覺得作者給老王那一點錢是很愧怍的,因為老王在病的時候很辛苦去買雞蛋送過來,然而作者卻給了他一點錢,就像平常老王給我送冰之類的,把老王的關愛什么的當成了往日送貨的一樣。
余老師:沒有真正理解到最后一次送油的老王心里本來的想法,也就多多少少帶了一點誤會吧,而且在作者來說也是應該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因為給了錢,所以心生愧怍呀!
男同學:老王重病時用最后積蓄給他買來了雞蛋。作者居然不知道,而且還沒有送他下樓。
余老師:對,真的是很愧疚,而且還要注意一個細節,當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送給我的雞蛋都還沒有吃完,這想起來更難受,這人送我的東西都還沒吃完,就走了,而且走了很多日子啦。
男同學:愧怍一詞,我的看法和剛剛其他幾位同學意見一樣,我認為老王送我禮物,我居然沒有請老王進來喝茶,送老王下樓,就是因為我沒有去幫助一下生病的老王,讓他就這么走了,所以,這么多年了我感到愧疚。
余老師:老王已經死了,而我還幸運地活著,這也是一種愧怍。有人說,幸運這兩個字有著深刻的含義“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在這里,幸運的人指的是(學生回答作者)作者,她感覺到老王對自己就像親人一樣,但是“我”對老王還沒有到這種情感,這就是幸運的人對不幸的人的深刻含義。
女同學:我覺得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老王對她做的事是認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一樣,而作者認為像坐他的車這種事是很平常的一樣,可老王卻把它看成一種恩惠。
余老師:是的。人的用心程度不同。所以,她(作者)認為沒有領會老王的深意所以愧怍。
有非常多的內容例如老王死了十多天還不知道,后來也沒看看去,都是愧怍的理由。
啊,那么一個普通的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居然讓作者心生愧怍。
那么愧怍二字寫出了什么呢?
(課件展示):“我”對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我”對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課件展示):老王來的時候,我沒有請進,老王離開的時候我沒有送下樓,我因此而愧怍
他死了這件事讓我想起來心中不安,
(課件展示):我還活著,盡管生活是多么艱難,但老王卻死去了,我甚至還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
我還活著,盡管生活是多么艱難,但老王卻死去了,我甚至還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一個身邊很熟悉的勞動人走了我還不知道,因而愧怍。
(課件展示):回想起來,我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反過來想,楊絳他們在文革那個殘酷的年代里又能為老王做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很多理由,作者都在愧怍之中。
作者的愧怍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作者的愧怍是悲憫情懷的表現,彰顯了純美人性,老王這篇課文,從兩個角度兩個人物表現的都是一個共同內容,那就是純美人性,真情實感等同于純美人性,這是本文最富有內涵的意蘊所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難有見到到這種純美人性的機遇,文章給我們
(課件展示):作者的愧怍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彰顯了純美人性,這是本文最富有內涵的意蘊所在。
通過以上三個詞語的學習,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余映潮老師在本課教學設計中的巧妙之處,這讓我想起了他的“板塊式”、“主線條”教學特色。通過三個核心詞語引領學生貫通全文進行深度剖析,線條清晰,讓學生記憶深刻;重點明確,讓學生學會提綱挈領的處理文本;挖掘深入,拓寬了學生對于文學作品內涵的認識。這就避免了“全篇劃重點、其實無重點;教師從頭講到尾,學生一句沒記住。”的情況。
余老師“扣詞品析”的研讀方法也可以變為“扣句品析”、“扣段品析”,這樣的方法會使學生的眼光變得犀利,思維更加敏銳。
2.2.2 韓軍老師“角色扮演”教學方式讓學生進入情景,更好的感悟文章思想內涵。
總的說來,韓老師通過對楊絳、老王的全方位對比和分析講解,讓課文兩個主人公的形象、背景、命運等多方面的線條清晰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然后又通過《遙寄天堂——楊絳的一封愧怍的信》、代表市長給老王打電話兩個環節讓學生分別進入情境,感受楊絳和老王的現實處境和心理活動,將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活動信息挖掘出來,同時也鍛煉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最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導入課題之后,韓老師通過楊絳的一句話:“生死有命是老話。人生的窮通壽夭確是有命 。一般人都知道人生有命,命運是不容否定的?!币l學生對于命運的思考和討論。然后,把“幸運”分成十大要素:“身份的運、婚姻的運、工作的運 、住房的運、親人的運、層次的運、身體的運、壽命的運、族群的運、時代的運”,并以此為標準對楊絳與老王進行對照分析。通過這個線條,學生努力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實現了熟悉課文內容的目的。
在得出本文的主旨后,韓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了三次角色扮演,探尋文章以外的文字和答案。
(1)以楊絳的口吻給天堂中的老王寫信以表達愧怍。
生:“老王同志,你在天堂過得好嗎?是不是能吃飽了,是不是不用在像現實生活中那么勞累了呢?我為當年的行為感到慚愧。明知道你送雞蛋香油只是為了順便和我嘮嗑,求我安慰,僅此而已。而我卻慌張地沒有留下你,給了你錢,送走了你……”
師:(點評)噓寒問暖,站在對方角度,很體貼,很細心,真疼人啊。
生:“老王啊,你在天堂過得可好吧?文化大革命十年終于過去,仍記得那日聽到你的死訊后,我是何等震驚、慚愧。你是一個善良的人,你心底實在,我都看在眼里。那日你來我家送香油雞蛋,就見你有些虛弱,你強撐著,我呢?竟然沒有安慰彌留之際的你,拿錢送走了你……”
師:(評)好像是《老王》續篇。你的文字不簡單。注意,給錢并非侮辱老王。
師:(展示“命運”兩大字。)
以楊絳的口吻給天堂中的老王寫信以表達愧怍,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作者內心的真實情感,本環節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找出還應該為老王悲慘結局表達愧怍的還有當時的北京市政府。
(2)以北京市市長的口吻與天堂中的老王通電話以表示愧怍。
生:喂,老王!我是北京市市長。我想向你的悲慘表達歉意!我們工作不周到。
師:你知道哪里做錯了吧?
生:應該給你提供工資、住房、藥費等保障。
師:還取締單干戶拉客嗎?
生:不取締了,還要發展呢!
師:我這里還有藥費單據,能報銷嗎?如果你們彌補不了我老王,你們就好好對待現在活著的單干戶、殘疾人,給他們提供工資、住房、醫療、養老等保障嗎?
生:過去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到位,我們現在已經吸取教訓了,已經對單干戶、殘疾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保障了。
師:我聽說現在北京的房價特別高,單干戶、殘疾人,還有下崗工人等社會弱勢階層,都買不起呀!你們怎么照顧?
生:我們專門給他們提供了廉價的住房。讓他們交很少的錢,就能住上漂亮的房子。
師:是吧!我現在真想回去,再活一回。
(又一學生扮演市長,給老王打電話。)
生:老王,你好!我們過去虧待你了,對你照顧不周,請你原諒!
師:我能不能說點個人問題(害羞狀),單干戶,下崗職工,農民工,老弱病殘人員,他們的個人問題,如何解決?
生:這個問題,我們也考慮到了。我們政府出面,開辦婚姻介紹所,當紅娘,專門給你們解決個人問題。
師:有這種電視節目嗎?
生:噢!我們可以為你們社會弱勢人員開設《非誠勿擾》節目,讓你們上電視找對象。
師:你們想得的確周到了??墒?,你們欠了我一件大事!
生:什么大事?
師:我死時,你們欠我一個追悼會。我記得毛主席說(展示幻燈):“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你們遵照毛主席的話,給我補開一個追悼會吧。
師生互動模擬北京市市長與老王通電話的情景,政府道歉、老王喊冤,課堂氣氛很熱鬧,學生參與度也很高,同時引出下一個互動環節。
(3)為老王補開追悼會,學生朗讀悼詞再表愧怍之情。
展示悼詞(學生朗讀):
“嘆老王,好苦命 只眼看世瞧不清。
敗屋憩身睡可寧,絕了血緣親人哪,無妻伴你走一生,誰給你溫一碗飯哪,誰給你把那破衣爛衫縫一縫!
三輪單干養活命,垂垂年老又得病,為回民,少數民族,孤獨壽終!無人送葬自送自呀,一丈白布,把自個埋在了野溝中!
嘆老王,遭亂世,茫茫天宇,孤雁伶仃,只葉飄零。
蒼天呀,咋就這么不平等。
活著的人,誰該愧怍、誰該反省?!”
(師譜曲、深情演唱。悲天憫人、痛徹心扉。)
這個環節讓學生了解感受追悼會的相關知識,體會朗讀悼詞的心情,很有創意,能夠培養學生對于弱勢群體的悲憫之心。學生再次從社會責任方面體會對老王的愧怍。
2.2.3 肖培東老師“讀進靈魂”的品讀方式,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讀出深意、進入靈魂的認知。
生齊讀:據老王自己講: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師:來,你來讀一讀一句話:“他靠著活命?”你給大家讀一讀。
生2讀: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師:好,同學們聽到了嗎?我們講,老王是一個不幸的人,講述一個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讀的語氣、語調應該是怎么樣的?你來說。 生3:應該是低沉的。
師:低沉的,速度呢:??相對的要緩慢??梢?,我們這位同學(生2)還沒有把它讀出來。你站起來讀讀看,這句話。
生4: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師:你覺得你讀出了幾分低沉、緩慢嗎? 生4:沒有吧。 師:為什么?
生4:就是感覺有點緊張。
師:緊張是一個方面,楊絳的語言也是一個方面。楊絳先生的語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無陰無晴,所以如果不細心去讀的話,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這么深厚的情感在這里。請坐。來,同學們一起來讀讀(課件上的)第一句話:“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 生齊讀。 生5讀。
師:慢是慢了,沒有突出一種感情來。你覺得哪些詞表達感情?
生5:“破舊”。 師:“破舊”,在初中時候也是這么讀的對吧?在一個顯而易見的詞上面我們容易產生感情來。但是同學們再考慮一下,現在你再看這句話里面,除了“破舊”以外,我覺得有一個詞還可以強調它,另一個詞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說,哪個?? 師生:“只是”。
師:在這種副詞上面找出情感來,這才是真正的閱讀方法。來,一起來試試看,(師范讀)“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 生齊讀。
師:再下面(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這個句子有特點嗎?你來看看。 生6: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 師:很普通的一句話,看看有沒有特點?
生6:有。讀“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
師:同學們,大家聽到了嗎,要讀好這句話,要學會在哪一個地方停頓? 生沉默。
師:除了這個逗號以外,我們再可以加標點。你試試看。 生7: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
師:對不對?你看,就這樣一句簡單的話,其實這里面的情感非常豐富。老王無依無靠,孤苦無依,“有個哥哥”讓我們覺得?高興,原來還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轉,“有兩個侄兒”,還有人依靠,也不錯,怎么樣,“沒出息”,又再次把我們的情感打入絕望的深淵。這十四個字里,楊絳讓我們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這就是語言的特點。同學們,醞釀一下,讀好這句話:“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了?!?生齊讀。
師:記?。褐挥谐寥朐~語,讀出情感來,你才能夠真正的走近楊絳,走進這篇課文《老王》。同學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把自己情感調整一下??跟老師一起來讀??
師生齊讀: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
師:你看,平平淡淡的語言,楊絳先生其實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對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還有什么比這個更凄慘的呢,還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獨的呢?人生的變故讓他獨、孤,讓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獨的境界。那么,這就是一個發現,再看課文中這樣的句子還有嗎?你來說說看。
整個過程其實只讀了一句課文,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不斷的體會和感受作者簡單樸實的文字下蘊含的情感,達到與作者情感共鳴的境界。
肖老師最后說到:人類就是茫茫大海上的孤島,每一塊被海浪卷走的沙石,都值得我們不幸、愧怍。思考我們未來社會,思考面臨著的未來,這才是冷靜的、睿智的楊絳。面對這堂課、面對楊絳、面對老王,我們也有我們的愧怍,那就是我們淺薄的閱讀和我們沒有進入靈魂的認知,希望我們有一個對自己清醒的判斷,讀好她的文字,讀好楊絳先生。
三位語文特級教師的導入環節和具有特色的主線條教學過程,展示了他們高超的教學藝術。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教學設計線條清晰,教師容易把握、學生容易掌握,在主線條的指引下,教師引領學生從文學作品的寬度、厚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讓語文教學回歸文學本真,實現啟迪智慧、引人深思的作用。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點。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