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貴
【摘 要】目的:研究膽囊結石患者的病理,并探討膽囊結石與膽囊癌發病間關系。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20例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20例患者的病理資料。結果:超聲觀察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并不典型,觀察到患者的膽囊壁并不清晰,比較模糊,但是能觀察到膽囊的形態有異常表現;經CT可以確定膽囊炎程度、受感染情況,缺乏特異性表現,但是能觀察到腹腔積氣,確定積氣的來源。病理結果表明,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中有18例是膽囊頸處被結石堵塞,2例由膽囊管被結石堵塞,引起的結石性膽囊炎,同時患者合并壞疽、感染和穿孔等癥狀。其中15例患者為女性,5例為男性,表明女性患者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生穿孔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及時診斷具有重要的作用。結論:CT、MRI、膽管造影都能對膽囊結石疾病及時診斷,應用這些影像學檢查同時要結合病理分析,才能區別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膽囊結石;病理;分析;慢性結石膽囊;壞疽;穿孔
【中圖分類號】R9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屬于多發性膽道疾病,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出消化不良、慢性腹痛等癥狀。研究發現[1],膽石癥中90%會合并膽囊炎,一旦發生膽結石就會使膽汁排泄受到阻硬,甚至受到細菌感染,引起膽囊炎[2]。膽囊炎又為膽結石提供溫床生長環境,互相影響惡性循環,導致結石膽囊合并壞疽,甚至引發穿孔,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原發性膽囊癌是膽道系統常見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惡性程度,臨床發現多已進展到中晚期,而且患者的預后較差。有研究發現[3],膽囊結石是引發原發性膽囊癌主要致病因素,可見,對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病理分析對于預防膽囊癌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20例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20例患者的病理資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齡35~80歲,平均(48.5±10.2)歲;患者臨床主要表現出反復右上腹疼痛、右肩和胸背部放射痛,均合并壞疽和穿孔。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中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20例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標本均于10%中性福爾馬林液中進行固定,將膽囊剖開后,觀察結石數目、大小和成分,對膽囊黏膜形態進行觀察,是否發生壞疽、感染、穿孔等情況,取膽囊頸、體、底等處以石蠟進行包埋和切片、染色等處理后觀察,所有操作根據相關標準完成。
1.3 觀察指標
對20例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的超聲影像檢查、CT檢查、病理檢查等結果進行分析,確定結石堵塞部位,合并壞疽穿孔情況,觀察膽囊黏膜上皮細胞的改變情況。分析性別是否是影響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的相關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17.0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超聲影像檢查
超聲觀察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并不典型,觀察到患者的膽囊壁并不清晰,比較模糊,但是能觀察到膽囊的形態有異常表現;
2.2 分析CT檢查情況
經CT可以確定膽囊炎程度、受感染情況,缺乏特異性表現,但是能觀察到腹腔積氣,確定積氣的來源。
2.3 分析病理檢查結果
病理結果表明,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中有18例是膽囊頸處被結石堵塞,2例由膽囊管被結石堵塞,引起的結石性膽囊炎,同時患者合并壞疽、感染和穿孔等癥狀。病理組織學觀察到20例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膽囊炎癥改變,膽囊黏膜上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修復、增生等改變。
2.4 分析患者性別相關影響因素
慢性結石膽囊伴壞疽穿孔患者20例中15例患者為女性,5例為男性,表明女性患者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生穿孔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及時診斷具有重要的作用。
3 討論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囊結石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統計結果顯示,我國膽囊結石發病率在10%以上[4],膽囊結石發病機制并未明確,但是,臨床研究發現[5],膽囊結石發生和年齡、性別等因素相關,多發中老年女性人群,未發現遺傳對疾病的影響。膽囊結石對標本進行病理觀察發現,均合并不同程度慢性膽囊炎,結石數目多時炎性程度會加重,可見,膽囊結石和膽囊炎有著互相影響的關系,結石主要是膽固醇結石與混合結石,可見,膽囊結石受多種因素影響會使膽固醇發生沉積。超聲征象觀察會受到膽囊結石患者精神狀態、藥物治療等因素影響,不過超聲檢查結石較為敏感,尤其適合臨床篩查。對等密度CT觀察不明顯的結石,應用超聲檢查效果較好。膽囊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膽囊壁壞死(壞疽)、膽囊穿孔等并發癥,經超聲觀察壞疽性膽囊炎患者膽囊壁表現模糊,內膜脫落使線狀充盈缺損,CT、MRI可以幫助臨床確定壞疽,MRI可以發現氣腫性膽囊炎因膽囊繼發產氣性細菌感染,發現壞疽與穿孔間的關系,壞疽和穿孔應用超聲不容易發現,復雜肝周積液周圍有膽囊穿孔存在。研究發現,急性膽囊炎穿孔率達10-15%,而老年人群穿孔率更高,一旦臨床表現出腹痛、高熱就要考慮到急性膽囊炎的可能性,避免發生漏診或誤診。
綜上所述,CT、MRI、膽管造影都能對膽囊結石疾病及時診斷,應用這些影像學檢查同時要結合病理分析,才能區別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實施有效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張含君.重度脂肪肝患者膽囊結石超聲診斷結果及其影響因素260例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7,25(30):2731-2734.
張亮亮,脫紅芳.肝硬化并膽囊結石的病理改變與發病機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2):276-280.
符攀峰,吳紅芳.膽囊結石患者487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113-115.
溫怡洪,羅儀,李國偉,等.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癥合并膽囊結石88例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0):83-86.
王繼偉,顧勤,戴洪山.顧勤教授治療慢性結石性膽囊炎經驗介紹[J].四川中醫,2016,3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