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語遲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角度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對骨科術后康復治療臨床療效產生的影響。方法:以我院骨科于2014年7月-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78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角度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甲組、乙組、丙組,3組患者數量均為26例,甲組患者訓練角度為0°-30°,乙組患者訓練角度為31°-60°,丙組患者訓練角度為61°-90°,研究比較3組患者術后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結果:股四頭肌肌力各項指標比較,乙組患者優(yōu)于甲組、丙組(P<0.05)。結論: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31°-60°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臨床效果由于其他角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角度;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骨科術后康復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臨床治療關節(jié)畸形、骨腫瘤、韌帶受損、骨折等疾病主要方式為骨科手術,術后患者韌帶及骨骼部位病變可在短期內解決,需配合術后康復治療提升預后效果,降低致殘率[1]。等速肌力訓練屬新型肌肉訓練技術,安全性和準確性較高,將其應用于骨科術后康復訓練中臨床效果顯著[2],本次研究以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分析不同角度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對術后康復治療臨床療效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骨科于2014年7月-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78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角度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甲組、乙組、丙組,3組患者數量均為26例。甲組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為(53.06±3.92)歲,其中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韌帶損傷7例。乙組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為(53.12±3.94)歲,其中股骨頸骨折8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2例,韌帶損傷6例。丙組患者中男13例,女13例,年齡為18-67歲,平均年齡為(53.01±3.84)歲,其中股骨頸骨折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3例,韌帶損傷8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疾病類型)具有統(tǒng)計學可比性(P>0.05)。
1.2 方法 3組患者均采取常規(guī)康復治療及等速肌力訓練,取患者仰臥位,等長收縮訓練腘繩肌與股四頭肌,對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進行主動收縮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訓練時間為20min。利用我院功率自行車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等長收縮患者臀肌,配合進行超短波、冷敷等治療,清除炎癥,緩解關節(jié)疼痛,逐步過渡至站立、直腿抬高訓練,對股四頭肌及周邊肌肉組織進行抗阻力訓練,促進下肢功能恢復。利用等速肌力訓練儀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結合患者恢復情況調整靠背傾斜度、訓練儀高度,保證儀器激光線與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軸線保持重合,并將股骨下端及髖關節(jié)固定。甲組患者訓練角度為0°-30°,乙組患者訓練角度為31°-60°,丙組患者訓練角度為61°-90°,每次訓練5-6組,每組訓練次數為10次,完成每組訓練后休息3min,每日完成1次訓練,依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
1.3 評價標準 利用等速肌力測試系統(tǒng)對患者股四頭肌進行測試,測試前患者需進行5min熱身運動,將測試椅角度調整為90°,儀器動力臂軸與患者膝關節(jié)軸線位置一致,將測試速度設置為60°/s,測試指標包括屈肌力矩加速能量、伸肌力矩加速能量、屈肌單次最大做功量、伸肌單次最大做功量、峰力矩、總功率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股四頭肌肌力指標使用表示,檢驗方法為t檢驗,數據分析比較使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22.0,P<0.05表明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實際意義。
2 結果
股四頭肌肌力各項指標比較,乙組患者優(yōu)于甲組、丙組(P<0.05)。
3 討論
評價骨科術后康復的重要指標是肌力,臨床采用的常規(guī)徒手肌力檢驗法準確性不足,無法直觀反映出患者肌力恢復情況。等速運動是患者肢體順應性的肌力運動模式,運動過程中肢體無法產生加速運動,運動速度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可始終維持在恒定數值[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31°-60°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的乙組患者肌力各項指標優(yōu)于甲組和丙組。股四頭肌包括股外側肌、股內側肌、股直肌等,具有維持髕骨穩(wěn)定和正常對位的作用,可確保下肢運動功能能正常[4]。利用不同角度進行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均可改善患者肌力,對患者骨科術后恢復作用顯著。股四頭肌中股內斜肌和股內直肌共同組成了股內側肌,二者相互獨立,股骨長軸與股內斜肌的夾角為50°,在人體運動過程中,下肢運動機械軸與肌力會產生50°-60°的角度,通過對髕骨向后方和內側的牽拉可確保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31°-60°的屈曲是膝關節(jié)肌力最大的角度,因此,31°-60°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臨床效果最佳[5]。
由此可知,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骨科術后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31°-60°為最佳訓練角度。
參考文獻:
張萍.探討居家骨科護理平臺在膝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2):121-122.
羅艷琴.徒手淋巴引流對骨科術后肢體水腫患者康復護理的影響[J].心理月刊,2019,14(05):84.
趙華,于笑艷.骨科康復護理技術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臨床應用效果[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1):126.
閆艷芳.骨科術后鎮(zhèn)痛護理對患者康復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8,25(24):163.
李靜會.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骨科患者術后的應用[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8):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