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摘 要】目的:研究開顱手術應用于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為后期治療該疾病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回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40例腦出血患者最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實施開顱腦內部血腫清除術,研究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療效達到Ⅰ級患者12例、療效達到Ⅱ級患者21例,總有效率為(33/40)82.5%,腦出血患者采用開顱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對手術設備無過高要求,患者術中創傷面積小。結論:腦出血患者應用開顱手術臨床效果顯著,治療安全,對手術設備無過高要求,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腦出血;開顱手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R6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2
腦出血是神經外科臨床發病率極高的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腦出血主要病因與高血壓有關,多發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1]。近年來,隨著CT等醫學影像設備在神經外科的應用,腦出血的臨床治療方法逐漸變化,其中手術治療是效果最為顯著的方法。腦出血治療中需要及時清除患者顱內血腫,緩解腦出血引發的占位效應。通過開顱手術能夠避免血腫對腦組織產生的壓迫,減輕顱內壓,避免患者出現繼發性腦損傷,對腦出血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2]。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開顱手術的臨床療效,為后期治療該疾病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家屬同意。以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收治的40例腦出血患者最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數量為23例,女性患者數量為17例,入院后患者均出現高血壓癥狀,其中35例患者存在明確高血壓病史,5例患者無明確高血糖病史。40例腦出血患者均存在意識障礙,依據腦出血五級分類法,Ⅴ級0例,Ⅳ級13例,Ⅲ19例,Ⅱ級6例,Ⅰ級2例。依據GCS評分標準進行評估,低于5分共計10例,6-8分共計22例,超過9分8例。發病至手術治療時間為1h-2d,平均時間為(7.21±1.57)h。
納入標準:符合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精神類疾病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 方法 所有40例患者均行開顱手術治療,術前進行全身麻醉,通過CT等影像學檢測手段確定血腫位置,以體表距離血腫最近的位置作為切口,設置直行或弧形切口。骨窗直徑使用顱骨鉆孔銑刀擴大至4-6cm,將患者硬腦膜十字形剪開。血腫部位使用腦針穿刺治療,選擇患者體內無血管區域,抽取血液積液 進行顱內減壓,腦皮質切開1.5cm左右。在手術室照明情況良好的條件下,利用小口徑低負壓的吸引器將顱內大部分血腫進行吸收,操作過程中需要避免對患者周邊腦組織造成的損傷。止血和清除血腫的過程在直視狀態下完成,按照手術治療的規范性要求進行止血。在患者血腫腔內部注射生理鹽水,重點檢查滲血是否出現在血腫腔內部。在完成上述操作后可進行硬腦膜減張縫合,引流管不放置在血腫腔內部。
1.3 評價標準 依據生活能力評價標準,將臨床治療效果劃分為五級,Ⅰ級為腦出血癥狀完全消失,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響。Ⅱ級為血腫切除效果顯著,患者生活能夠自理,部分活動需要在家屬協助下完成。Ⅲ級為患者生活無法自理,手術效果不理想。Ⅳ級為患者術后處于植物性生產狀態,手術效果不夠理想。Ⅴ級為術中或術后出現死亡。Ⅰ級、Ⅱ級屬于臨床效果顯著。
2 結果
Ⅰ級患者12例、Ⅱ級患者21例,總有效率為(33/40)82.5%,腦出血患者采用開顱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對手術設備無過高要求,患者術中創傷面積小。術中出現1例患者死亡,原因為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
3 討論
腦出血屬于臨床發病率極高的疾病,主要發病機理為血腫在腦局部組織出血后大量形成,導致腦組織軟化、壞死、異常受壓,進而引發腦神經細胞損傷,如未能及時治療,將會導致血腫面積增大,病情加重[3]。臨床治療腦出血主要通過手術,清除血腫,改善腦組織功能,進而實現腦出血致殘率和致死率的全面下降。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開顱手術治療后,40例腦出血患者中Ⅰ級患者12例、Ⅱ級患者21例,總有效率為(33/40)82.5%,腦出血患者采用開顱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開顱手術是現階段臨床應用廣泛的術式,能夠對腦組織內部血腫有效清除,降低患者顱內壓,避免患者出現水腫以及腦部缺氧等方面的問題,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研究表明,腦出血發病急,病情進展速度快,患者在發病后30min內血腫形成,血腫周邊的腦組織會在6-7h出現嚴重水腫,主要原因為血清蛋白與血液凝固產生的毒性作用[4]。腦出血患者在發病期間普遍存在腦組織壞死,隨著時間推移,病情加重,為此需要在發病后7h內進行手術治療。開顱手術是臨床應用廣泛的治療腦出血術式,能夠及時清除腦組織內部血腫,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時效性,對手術中采用的醫療器械無過高要求,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傳統的去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創傷面積大,手術過程中會對腦組織產生牽拉,術后患者水腫明顯,不利與預后效果的提升[5]。近年來,小骨窗開顱術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在術中通過影像學檢查能夠確定血腫的具體位置,麻醉后采取縱向頭皮直切的方式能夠有效的避免手術過程對患者頭部功能區產生的影響。術中為使患者顱骨完全顯露,需要使用小乳頭撐開器,配合電鉆鉆孔和腦膜硬膜穿刺針進行穿刺,為血腫的吸收創造良好條件。該術式下切口長度不超過6cm,切開皮層不超過4cm,患者局部損傷較輕,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建立起血腫清除的通道,快速清除半固態以及液態的水腫,不會對患者神經工程產生影響,腦室系統能夠有效復位,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能夠降低[6]。在術中,醫護人員需要預防腦疝、腦水腫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降低水腫對患者腦組織產生的壓迫作用,合理控制手術時間,避免對患者造成繼發性損害。開顱手術治療腦出血缺乏統一的適應癥標準,為此需要結合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腦出血患者無意識障礙,無需手術。如患者出現深度昏迷、瞳孔雙側散大、多器官衰竭,手術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無明顯腦疝,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可以采用手術治療。通常存在Ⅰ級意識障礙患者無需進行手術治療,Ⅴ級意識障礙需要手術質量,Ⅱ級、Ⅲ級意識障礙患者可以選擇手術治療,Ⅳ級患者也需要手術治療。在選擇治療方案的過程中也需要充分考慮出血位置和出血量,如丘腦出血量超過10ml,皮質下出血量超過25ml需要手術治療,在腦干出血急性期通常不需要手術治療,在小腦、皮質下等較淺的位置出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在患者存在心、肝、腎等疾病以及出血量較大的情況,需要與患者家屬溝通,向其講解手術治療的效果以及預后恢復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患者家屬同意的基礎上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危重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開顱手術是臨床治療腦出血的常見方法,能夠快速清除血腫,減輕顱內壓,避免腦組織大面積受損,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對預后效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田仁富,潘軻,譚雪瑛.冠狀縫前入路神經內鏡手術與外側裂入路開顱手術治療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9,47(06):701-703.
葉建忠,張宏偉,崔鳳啟等.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與小骨窗開顱血腫清除術的臨床療效[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21(05):530-533.
高繼英,石代樂,高曉玲等.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應用高壓氧治療對患者血清MMP-9、ICAM-1、NSE、hs-CRP水平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9,59(14):80-82.
陳委,葉宇,歐陽錫華等.微創引流術與開顱術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病人療效及對相關蛋白因子水平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19(05):480-483.
張雷,楊華.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與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幕上高血壓腦出血價值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7):164.
白月兒,蔣翠.高危因素動態評估與護理干預預防腦出血術后誤吸和肺部感染的效果觀察[J].健康研究,2019,39(0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