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東強 徐泉 劉仕琪
(1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2 西北婦女兒童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新生兒消化系統急癥,NEC的最佳手術時機是“將穿未穿”時,即腸壁全層壞死但未穿孔時,最佳手術時機臨床難以把握,主要手術指征是腸穿孔或腸壞死,CT在檢查腸道穿孔時可有效減少組織重疊的影響,其具有一定的容積數據,能夠把各平面進行重建[1],本文旨在探討腹部CT對NEC外科處理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地區婦女兒童醫院行手術治療的35例NEC患兒為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腸道畸形、先天性巨結腸,胎糞性腸梗阻新生兒。
根據術前不同動態影像學檢查,將患兒分為A組17例,行腹部DR影像學檢查,男9例、女8例,月齡1.68±0.58d,體重2542.82±188.78g,胎齡34.52±3.56周。B組18例,行腹部CT影像學檢查,男9例、女9例,月齡1.74±0.55d,體重2541.59±192.06g,胎齡34.34±3.41周。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在腹部DR使用的是X線數字化減影機,檢查中所有患兒保持仰臥位,對其檢查觀察,重點記錄觀察雙側膈下和疼痛部位的游離氣體。在腹部CT檢查中,患兒取仰臥位,對患者進行64排螺旋CT平掃,不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參數:管電流70mA,管電壓120kV,層厚5mm,螺距0.9,層間距2.5mm。掃描范圍膈頂至盆底。
絕對的手術適應癥是腸穿孔或腸壞死,相對的手術適應癥包括預示腸壞死及腸穿孔的可能性大的癥狀、體征、血生化及影像學檢查:比如門靜脈積氣、固定腸襻、腹穿陽性、腹壁水腫或紅斑、腹部壓痛、腸嗚音消失(排除NEC以外疾病引起)、腹部包塊、腸壁積氣、臨床病情惡化(如代謝性酸中毒、腹脹進行性加重等)、PlT計數<100.0×109L、嚴重消化道出血、腹部X線片未見氣體的腹水,WBC異常。
(1)記錄手術前后腸穿孔診斷符合情況。(2)療效:顯效,術后無發熱、嘔吐、腹脹、腹瀉等臨床癥狀,糞便隱血檢測陰性;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糞便隱血檢測陰性;無效,無達到上述標準或惡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3)記錄并發癥情況。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B組手術前后腸穿孔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A組(P<0.05),漏診率顯著低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情況對比[n(%)]
B組手術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總有效率比較[n(%)]
B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NEC具有病因不確切、病情發展迅速、手術時機難以把握、并發癥多等,嚴重影響患兒正常生理功能[2]。在常規X線檢查中,多按杜氏評分系統進行量化評分,主觀性比較大。在CT未得到普及時,當患者的體征或臨床癥狀出現疑似胃腸道穿孔時,主要根據對腹部的X線的檢查中膈下游離氣體情況的觀察來進行診斷[3]。但是患者往往會因為組織出現重疊等情況,其出現陰性時也不能完全排除胃腸道穿孔,同時在判斷病因時效果也不顯著,使得其檢查的效能相對降低,因此而延誤NEC的最佳手術時機。但是在進行CT檢查時,腸壁增厚、腸腔外游離氣體和腸壁局限性缺損是重要診斷征象,在這三者中,腸腔外游離氣體是相對容易觀察到的[4]。本結果顯示,B組手術前后腸穿孔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A組,漏診率顯著低于A組,B組手術總有效率顯著高于A組,B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表明盡早的識別手術時機,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低,有利于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腹部CT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臨床應用中,對手術時機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