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
(宜賓市敘州區人民醫院藥學部 四川 宜賓 644600)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中老年人高發疾病,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是患者患冠心病的高危因素[1]。為研究吡格列酮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療效,本文選取9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現將具體情況作如下介紹。
隨機抽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年齡范圍在50~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26±4.26)歲,其中有男性45例,女性45例,將所有患者分為三組,即甲組30例、乙組30例、丙組30例。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生活方式、經濟情況等臨床資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P>0.05),可實施對比。
納入標準:①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高血壓、心絞痛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識不清醒者;②有嚴重的心力衰竭或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③對研究使用藥物存在過敏的患者;④有慢性感染病或腫瘤的患者;⑤反復性低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的患者。
三組患者在治療中均使用常規的基礎性治療,即使用降壓藥物氫氯噻嗪以及冠心病對癥治療。甲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吡格列酮進行治療,每日口服15mg;乙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進行治療,每日口服30mg;丙組在常規性治療的基礎上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每日30mg)與鹽酸吡格列酮(每日15mg)聯合治療。治療的總療程為6個月,在治療期間,每個組都會對患者進行血壓的測量,以此評估降壓效果。
觀察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優效、有效、無效。優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至正常的范圍或是舒張壓較治療前下降10 mmHg、收縮壓較治療之前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張壓較治療前有所下降,但下降范圍低于10mmHg,或是降至正常的范圍,收縮壓較治療之前有所下降,但下降范圍低于15mmHg;無效:血壓未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或是無下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甲組、乙組治療效果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丙組與甲組、乙組治療效果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

表 對比三組患者治療效果[n(%)]
有研究顯示,高血壓會使得患者冠脈灌注壓逐漸升高,而冠脈灌注壓長期的升高會損害患者的冠脈內膜,使其形成動脈斑塊[3]。同時,若是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長期的高血壓也會導致患者冠脈血管發生重塑,出現血管壁加厚等情況,進而使得冠動脈血管逐漸變窄,影響心肌缺血,出現心梗、心絞痛等疾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猝死。
臨床治療患者冠心病主要改善其動脈血供情況,減少心肌氧耗,使得患者動脈粥樣斑塊逐漸趨于穩定,以此減少血小板的凝聚,從而防止血栓形成,減少患者心梗或心絞痛的發生率。控制冠心病患者血壓是治療的重要方法。吡格列酮是一種噻唑烷二酮類抗糖尿病藥物,屬于胰島素增敏劑,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肝臟以及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4]。具有顯著的降壓效果。
治療后甲、乙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83.33%,無顯著差異(P>0.05);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與甲組、乙組80.00%、83.33%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兩者聯合用藥能夠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吡格列酮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冠心病合并高血壓具有較佳的效果,建議在臨床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