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玲
(煙臺毓璜頂醫院消化內科 山東 煙臺 264000)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胃潰瘍的發病率逐漸升高[1]。該疾病能引起多種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改善這一情況本文結合我院76例潰瘍患者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從我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間收治的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患有慢性胃潰瘍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時間隨機將其分為兩個組,其中38例給予常規護理,納入對照組,組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齡(21~68)歲,平均(43.6±6.3)歲,平均病程(1.6±0.5)年;剩余38例患者給予人性化飲食護理,納入研究組,組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齡(23~64)歲,平均(40.5±6.0)歲,平均病程(1.4±0.3)年,從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一般資料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用一般的飲食護理展開干預,僅規范患者的飲食時間及飲食量[2],研究組患者給予個性化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明確每日的飲食配置,平衡各類營養物質的攝入量,主食選擇烹煮時間較長的米面,癥狀嚴重的患者主食以流質食物為主,控制食物溫度,避免過涼過燙的食物。在此基礎上展開飲食宣講,列舉能損傷腸胃的食物,并向患者講解食物與消化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提高病患對慢性胃潰瘍的認知,同時強調三餐的進食習慣及餐具消毒的重要性。宣講吸煙,酗酒,長期飲用濃咖啡對胃黏膜的傷害,每日提醒患者多飲水,適量補充維生素,鈣類,蛋白質等有益于疾病恢復的食物,控制營養物質的攝入量,提倡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納入(腹痛、反酸、胃部灼燒感)等三種癥狀,按照癥狀的嚴重程度評分,單項滿分為10分,3分以下說明癥狀較輕,3至5分說明癥狀為中度,5分以上說明癥狀嚴重,因此評分越低說明護理效果越好。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腹痛、反酸、胃部灼燒感)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護理后癥候積分對比((±s,分)

表 兩組患者護理后癥候積分對比((±s,分)
組別例數腹痛評分反酸評分胃部灼燒評分研究組380.97±0.230.87±0.360.96±0.13對照組381.23±0.211.24±0.311.19±0.15 t 5.14615.90887.1428 P 0.00000.00000.0000
在消化系統疾病中慢性胃潰瘍屬于較為多見的一種,該疾病主要因多種復雜因素引起胃黏膜潰爛使其出現潰瘍[3]。該疾病的臨床癥狀較多,常見的癥狀有(腹痛、反酸、腹部脹滿、惡心、嘔吐等)疾病嚴重時可造成潰瘍性出血,臨床表現為便血和嘔血。有較多的研究表明慢性胃潰瘍與人們的飲食習慣有較大的關系,這集中于長期飲食不規律,使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腌制食物,反式脂肪發酸較高的食物等。這些食物的長期攝入均能影響胃液環境,使胃黏膜受到損傷。出現癥狀后,除了采取常規的治療方法,還可以通過調節飲食習慣改善疾病,一般的護理過程僅對患者的飲食量及飲食時間進行干預,無法根據患者的喜好計劃營養均衡的飲食搭配,而個性化飲食護理能夠彌補這一缺陷,利用中醫養生的理念嚴格控制每種營養物質的攝入,中和胃內環境,提高患者的機體抵抗力。慢性胃潰瘍的治療主要通過抗生素抑制不良菌群,改善疾病癥狀達到消炎去痛的作用,但長期服用能對胃腸內的有益菌造成損害,而食物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各類營養物質,治療期間適量補充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K較多的食物能有效保護胃黏膜,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合理的飲食習慣是提高胃潰瘍患者痊愈的關鍵。本文結合我院近一年收治的76例符合胃潰瘍診斷標準的患者進行研究,以護理后癥狀消退情況評估護理的有效性,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腹痛、反酸、胃部灼燒感)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慢性胃潰瘍患者在采取個性化飲食護理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癥狀,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