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
(惠州市中大惠亞醫院骨科一區 廣東 惠州 516081)
骨科患者術后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恢復期,并存在壓瘡、感染、不愈合等并發癥風險,嚴重阻礙了康復進展[1]。目前,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手段保證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質量已成為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快速康復護理路徑是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延伸而來的新型護理模式,其目的是通過規范護理程序,減少患者術后對創傷的應激反應,繼而保證術后康復質量[2]。2018年1-12月我院對102例骨科手術患者應用了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干預,收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納入對象均為2018年1-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共計204例。納入標準:新鮮骨折;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功能障礙;手術禁忌證;意識不清或有精神疾病史。204例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02例。對照組:男60例,女42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38.5±5.2)歲;骨折類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40例,尺骨遠端骨折24例,踝關節骨折38例;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48例,高處墜落32例,跌倒16例,其他6例。研究組:男58例,女44例;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38.8±4.8)歲;骨折類型為股骨粗隆間骨折42例,尺骨遠端骨折23例,踝關節骨折37例;致傷原因為交通事故47例,高處墜落34例,跌倒15例,其他6例。在性別、年齡、骨折類型與致傷原因比較中,兩組差異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密切觀察病情、遵醫囑配合各項治療措施、鼓勵患者盡早進行康復訓練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⑴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使用電熱毯加熱患者床鋪,并做好保暖措施;⑵合理留置鎮痛泵,根據患者疼痛情況指導其正確使用自控止痛措施;⑶完成手術時不留置導尿管,當發生尿潴留時再給予導尿處理,以便降低泌尿系統感染風險;⑷術后4h后可飲水,1~2h后便可攝入少量流食,以便加快腸道蠕動;⑸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與量,并在無異常情況的前提下,盡早拔除引流管;⑹為患者制訂個體化康復訓練指導方案,鼓勵其盡早離床活動,通常情況下術后6h便可以實施患肢肌肉收縮與遠端關節活動;⑺通過低分子肝素納聯合氣壓治療儀等方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⑻后3d左右,若患者飲食、體溫、創口等情況均正常,加之鎮痛效果滿意,可以自行活動便可辦理出院,指導患者出院后堅持落實康復訓練。
⑴觀察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⑵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96%,低于對照組的8.82%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研究組住院時間為(3.2±0.5)d,對照組為(7.5±0.5)d,研究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t=5.053,P<0.05)。
骨科手術患者因病情復雜,加之術后并發癥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術后康復的質量。同時,有研究發現,由于骨科護理內容繁雜、工作效率低、缺少規范化流程等原因,也延長了患者的康復速度[3]。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保證骨折手術患者的預后質量十分必要。
快速康復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通過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干預,能夠降低手術應激反應與并發癥,保證康復效果[4]。快速康復護理路徑中保暖措施能夠保證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合理鎮痛減輕了患者身心方面的痛苦;不留置導尿管與盡早拔除引流管能夠減少管道引起的相關感染;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可以促使腸道恢復,預防下肢靜脈血栓、關節功能障礙、壓瘡等并發癥,為機體恢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96%,低于對照組8.82%(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可見,快速康復護理路徑能夠有效降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康復速度。
綜上,快速康復護理路徑利于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