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苗娣
紹興市上虞區湯浦鎮中心小學 浙江紹興 312364
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們來說,寫字課無疑是枯燥乏味的,不僅要注意寫字姿勢、握筆姿勢,還要注意所寫的字的筆鋒,間架結構。在每一次寫字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每一次的擦寫中,有很多孩子對寫字課失去了信心。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寫字興趣,我一直在思考行之有效的寫字指導方式。
這次有幸得到校教研組長的厚愛,讓我上一堂寫字課。上什么內容,怎么上?成了我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我發現不少學生筆畫已經能寫出筆鋒了,但是字的結構卻總是很難掌握。因此,我也用心去觀察學生寫字,發現他們很多時候寫得很認真,他們一筆一畫用心地在寫,但一旦放在田字格中,這個字看起來總有那么點別扭,哪里出了問題?我想除了單個筆畫的基本要領要掌握外,還有注意這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想讓孩子們練出一手好字,不僅要掌握書寫這個筆畫的基本要領,還要讓孩子們了解同一個筆畫在不同的字中所占的位置也是不一樣的。于是,我在那堂寫字公開課上,列舉了一年級孩子所要掌握的筆畫:“乚”,從而引導孩子們掌握“乚”在獨體字“七”、“兒”、“無”中的不同位置,讓孩子們寫這些字時得心應手。
案例描述:
1、掌握“乚”的寫法。我先讓孩子們了解“乚”怎么寫。

(1)按筆下行先寫豎;(2)彎處藏個小圓圈;(3)彎后向右寫段“橫”;(4)尾部抬起鉤朝“天”。
跟著我書空,再請個別孩子到我的手心來寫一寫,說起到老師手心寫,孩子們個個興奮得不得了。通過手心的書寫,了解了孩子們對這個筆畫的書寫是否掌握,再讓孩子們觀察“乚”在田字格的基本位置,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了出來。并請孩子們在自己的書法練習紙上認真地寫兩個。
2、了解“乚”在不同字中的大小,位置都不同。觀察比書寫更重要,會觀察的孩子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我出示了獨體字:

“七”字:橫要從左邊橫中線下起筆,穿過橫中線和豎中線的交叉點往上到右上格,呈左低右高的形式,豎彎鉤在豎中線上起筆。
“兒”字:豎撇,既豎又撇,正像柳枝風中飄,寫在豎中線的左邊,靠近豎中線,豎彎鉤寫在豎中線的右邊,靠近豎中線。
“無”字:兩橫相對想兩排桌子排整齊,上面橫是短橫,下面橫是長橫,寫在橫中線上,往上斜一點,斜撇像柳枝風中飄,豎彎鉤寫在豎中線上。
孩子們觀察到了“乚”在不同的字中大小不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也不同,在寫的時候就有了相對準確的起筆位置,這些字的結構就能寫得比較舒服。
通過這堂寫字課的教學,也讓我明白了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K霍姆林斯基
原來,只要是孩子們用心去觀察,去發現,教師再引導孩子們把所要學的知識真正內化為孩子們的內心需要,哪怕是一堂枯燥的練字課,學生也會變得如此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