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凌波


鄂爾多斯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腹地。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大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氣溫下降快,霜凍來臨早,冬季漫長寒冷。年平均氣溫在5.3~8.7℃,東部地區降水量平均在300~400毫米,西部地區降水量在190~300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7~9月。年蒸發量為2000~3000毫米。土壤類型主要以栗鈣土、棕鈣土和風沙土為主。全市現有耕地658萬畝,但由于不合理的耕種方式,使得耕地質量逐年下降,不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近年來,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開始重視了地力的培肥和農產品的質量提升。為此,我們開展了鄂爾多斯市耕地輪作休耕模式的研究。
一、輪作模式
按照集中連片、不宜分散的原則,輪作模式主要圍繞玉米進行,推廣以玉米與小麥、向日葵、馬鈴薯、牧草、雜糧雜豆等作物三年輪作,三年內地塊不變。具體有以下五種輪作模式:(一)玉米-小麥-馬鈴薯;(二)玉米-馬鈴薯-牧草;(三)玉米-瓜果-葵花;(四)向日葵-雜糧-玉米;(五)玉米-雜糧-馬鈴薯。每個輪作監測點面積不少于500畝,對照點面積不少于40畝。各監測點和對照點的坐標如下:
二、 監測方法及內容
1.樣點采集。在2016年秋季和2018年秋季分別在每個對應的監測點和對照點取樣,采用S型布點,“四分法”留樣。最后每個樣品留1kg,陰涼風干后按要求磨碎。
2.測定項次。有機質、pH、全氮、有效磷、緩效鉀、速效鉀共5個項次。測定標準按照《土壤檢測》(NY/T 1121)執行。
三、結果分析
1.各監測點與對照點平均養分變化情況
由表2可以看出,監測點的有機質、全氮、緩效鉀和速效鉀都有明顯的提高,提高幅度分別為11.1%、12.5%、21.0%和41.2%。Ph和有效磷分別降低了3.5%和2.0%。
2.各監測點和對照點平均肥料投入情況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與對照點相比,監測點的施N量和P2O5量分別減少了57.7 kg/hm2h和28.6 kg/hm2,降幅為18.2%和19.9%;施K2O量增加了0.7kg/hm2,增幅為2.4%。
四、結論與討論
1.與對照點相比,實施三年耕地輪作休耕后,耕地的有機質、氮素、鉀素明顯提高,PH值降低,說明地力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有效磷的下降可能是由施磷素減少有關。
2.從施肥量來看,監測點的施N量、施P2O5量降低,施K2O量增多。這是由于實施輪作后種植作物不同施肥量發生相應的改變。產量低的作物一般需肥較少,施肥量少,生長期短,有利于地力的恢復。至于施鉀肥多的原因是種植馬鈴薯時,人們通常會施較多的鉀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