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將學術性與實踐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空間性與時間性相結合,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傳統文化教育觀。習總書記將傳統文化教育對整個國家、個人發展的重要價值進行了論述。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應堅持的三個原則是:把握精華,和而不同;尋根朔源,博古通今;經世致用,化成天下。
關鍵詞:習近平 ? 傳統文化教育理念 ? 價值
2013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建校80年校慶時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盵1]而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性,并就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價值、學習態度與方法均作了重要論述。深入探究習總書記的傳統文化教育觀及其價值,對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重要理論價值、指導意義。
一、三維結構視域下的傳統文化觀
習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系列講話,將學術性與實踐性、世界性與民族性、空間性與時間性相結合,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傳統文化觀。綜觀學術史,中傳統文化界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主要經歷了清末民初和20世紀90年代兩個發展階段。20世紀初,在西學沖擊和保國保種危機意識萌發的背景下,一批學者開眼看世界,并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攆出“傳統文化”概括傳統文化,以區別于“西學”?!皞鹘y文化”一詞由梁啟超在《論中傳統文化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先提出。稍后,一批留日學者創立了“傳統文化講習會”,在講習會的發起書《傳統文化講習會序》中有云:“夫傳統文化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在此之后,章太炎、胡適、馬一浮等等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觀,如:一國固有之學、一國所有之學、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經史子集、六藝之學等……概言之,近代學者們以民族命運擔當者和文化傳承者的身份,站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高度,思考傳統文化存在價值,努力提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以拯救岌岌可危的民族。20世紀90年代,國家初步實現了現代化,在逐漸走向富強后,學者們開始以國際化的視野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以重拾自信。例如,2005年王富仁提出了“新傳統文化”的概念,此一概念將“傳統文化”理解為由民族語言和民族國家兩個因素構成的學術整體。綜觀百年學術史,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或基于學術性地視野,或站在民族性角度,或世界性角度進行思考。
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習總書記以縱覽全局的戰略眼光審視傳統文化,在追根溯源,總結前人觀點基礎上,形成了三維立體的傳統文化觀。首先,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兼顧學術性與實踐性,如他提出傳統文化是“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2]傳統文化“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边@是從學理性和實踐性的雙重高度,對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進行的客觀陳述。習總書記提到,傳統文化從其產生之初就與中國社會密切相關,傳統文化是古代思想家仰觀宇宙,俯察大地時總結的寶貴社會經驗。因而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價值屬性。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的傳統文化觀兼顧世界性和民族性。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在輸出先進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力圖輸出文化,試圖通過文化上的霸權主義來強化其政治上的霸權地位。正如尼克松在《真正的戰爭》一書中所說的:“他們需要我們的技術,需要同我們做生意,當他們打開大門,取他們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應當把盡可能多的‘真理送過去?!币虼?,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傳統文化時多次強調其民族性和世界性。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在它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彰顯。它是“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3]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世界性是由獨特的民族性決定的?!爸腥A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4]傳統文化形成過程的世界性要求我們今天也要以世界性的眼光來學習它,即“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盵5]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提及傳統文化具有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價值屬性。傳統文化來源于先民的社會實踐,在千年傳承中,也飽經社會實踐的檢驗。習近平指出傳統文化的價值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標記。“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盵6]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堅持弘揚它,就是要傳承其價值體系,使其不僅能夠傳之久遠,更能跨越國與國的鴻溝,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綜上,習近平總書記兼顧傳統文化的學術屬性和實踐屬性,指出傳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不僅吸收本民族的學術文化,也接納了大量的外域文化,因而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屬性。這就要求我們今天學習傳統文化不僅要了解中華民族的過去,更要將傳統文化思想用于指導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基于這種三維立體的傳統文化觀,習近平總書記也進一步論述了在全社會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化的戰略眼光高瞻遠矚,并結合中國社會的現狀,用將傳統文化教育對整個國家、個人發展的當代價值進行了論述。傳統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傳統文化對國家而言,有利于社會主義新型文化的創造;對個人而言,可以提高個人的精神文明境界。
其一,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是向世界展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2013年8月,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說:“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7]文化軟實力包括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國與國的競爭根本上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文化作為軟實力是構成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子。
其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也有利于創造新的文化。習總書記對此論述:“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盵8]習近平總書記認識到傳統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對古代學術文化的推廣,而且通過發掘其鮮活的生命力,更有利于我們考慮其在當下或未來的價值意義。
其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升華個人精神、傳承民族文化。事實上,傳統文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文化基因,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就是在延續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習總書記論及傳統文化教育在提高個人精神層次時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盵9]傳統文化凝聚著古賢者的智慧,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僅是對古代學術文化的推廣,而是要善于發掘其鮮活的生命力,即考慮其在當下或未來的價值。
清末民初,國家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代學人懷揣著救亡圖存的目的倡導傳統文化教育以重塑國魂。隨著國家現代化的初步實現,逐漸富強,學人們倡導傳統文化教育以塑造文化大國的形象。今天,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習總書記緊扣時代需求,著眼于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重新論及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這為全社會推廣傳統文化,全面研究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
三、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原則
在新時期,傳統文化成為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除了遵守其固有的學理性特點,還必須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的客觀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講話中提出了幾個重要原則,對我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把握精華,和而不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堅持有原則的揚棄,做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年校慶時講話提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盵10]一方面,傳統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對此習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11]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形成過程的多元性決定了內容上的多樣性,傳統文化內部各學派之間又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相互之間既有借鑒亦有競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指出:“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雖然儒家思想長期居于主導地位,但始終和其他學說處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盵12]再一方面,中國人“和諧化的辯證”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必須做到“和而不同?!笔澜绻糯幕饕腥N邏輯:古印度佛經邏輯、古希臘邏輯和古中國易經為代表的辯證邏輯。不同文化的邏輯決定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方漢之從文化層次上論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時說:
中國的思維方式因漢字形象化而具有感悟性強的特性,西方拼音文字符號經過抽象,不利于感性把握,因此會形成理性中心的缺陷,這是文化層次的主要區別。[13]
中國人的思維慣性決定了中國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思維形態是圓形的、和諧的思維方式。 中西思維方式最大的區別在于:西方思維方式強調形式性、分析性、思辨性、沖突性;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強調整體性、辯證性、和諧性。[14]在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影響下產生的思維模式也是辯證的、中和的,思維形態是圓融的,我們將其稱之為“和諧化的辯證”思維。這種“和諧化的辯證”思維方式的理論基礎是儒家的中庸、和諧思想;道家的辯證思維模式;佛家的“二道相因”即“非A非B”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兼收并蓄,但也要“不同”。
(二)尋根朔源,博古通今。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是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龐大內容。傳統文化的理論形態與西方學問有顯著不同。中國人強調天人合一而非對立,強調主體對客體整體的直觀把握,重視展現客體對象的渾融、圓潤之美。有學者指出:“西方的理論體系,靠邏輯結構推演而成,中國的理論體系,靠綱目網絡而成。”[15]傳統文化綱目網絡的理論體系決定了其不具備西方理論嚴密的邏輯系統和全面深入的論述。[16]傳統文化作為一個顯性文化體系,內中包含了自然和人文的諸多潛體系知識系統。當前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正確看待“顯體系”與“潛體系”的關系。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埋首故紙堆,切斷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的文化鏈接。此外,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也不能用西方話語體系來解釋中華文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開放的世界文化發展格局中,由于傳統文化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不容易為世界所掌握,學者們一直在努力建構具有現代性、世界性的傳統文化,從而獲得與世界文明進行平等對話的機遇。鑒于傳統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學者們選擇引入西方話語來闡釋傳統文化。但西方學者以本土文化為參照系來,堅持與傳統文化進行不平等的對話,對傳統文化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傳統文化由此喪失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言說權。這種不平等的中西對話將傳統文化的缺點暴露無遺,將優點湮沒無聞,這種做法給傳統文化教育帶來巨大消極影響,不僅弱化了傳統文化研究人員的自信,也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推廣。對此, 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17]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講清楚傳統文化獨特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歷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進而凸顯其在現代社會的旺盛生命力。通過尋根溯源,搞清楚傳統文化的本質,以全面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但是尋根溯源不等于埋首故紙堆,僅將傳統文化作為過去的一門學問進行學究式推廣,而是要通過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來理解今天我們的發展道路。理清傳統文化發展脈絡,了解其特殊性才能發現傳統文化與當下文化的密切關系,才能實現傳統文化優秀因子的當代化,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創造出新的輝煌。
(三)經世致用,化成天下。傳統文化源自古先民的社會實踐,歷千年之演變,飽經實踐的檢驗,傳統文化的價值正在其穿越時空的社會教化作用。正如《周易》的《賁卦·彖傳》所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苯裉煳覀兺茝V傳統文化教育也是旨在服務現實社會生活,發揮其教化功用。但是長期以來,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中小學智力教育的碾壓和高校教育的學究化,以及家庭教育缺失和社會教育商業化的困境。對此,習近平在論及儒家思想時指出推廣傳統文化教育秉承實事求是的態度,要認識到傳統文化本身強烈的實踐性,他說:“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是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都是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要求而不斷發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盵18]傳統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對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因而具有很強的社會教化功用。另一方面,習近平指出在推廣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堅持經世致用和文以化人的原則,即“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盵19]需指出的是,堅持經世致用不是簡單地將傳統文化學理化,而是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普世價值觀,并將其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要做到經世致用,文以化人大致需要分三步走。其一,發掘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文化因子,并將其轉化為當代文化精神。習近平說:“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盵20]其二,要將傳統文化優秀因子轉化為富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習近平指出:“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盵21]其三,使傳統文化文化因子與當代文化社會相協調。傳統文化來自于傳統農業社會,而當今社會信息化、網絡化,這種文化背景的差異是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最大困境。因此,要想全面推廣傳統文化,就要使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在具體做法上,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傳播傳統文化,此外,在家庭教育中還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通過自上而下的推廣,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層面均能有實質性的推廣。
注釋:
[1]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見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年。
[2]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04-02。
[3]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04-02。
[4]《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日報,2014-02-18。
[5]《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3-03。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頁。
[7]《學習習近平總書記8 ?19重要講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頁。
[8]《學習習近平總書記8 ?19重要講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頁。
[9]《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3-03。
[10]《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03-03。
[11]《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日報,2014-02-18。
[1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
[13]方漢文:《比較文化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90頁。
[14](美)成中英:《論中西哲學精神》,《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
[15]勞承萬:《中西文論(美學“詩學)中的結構特征之差異》,河北學刊, 2004。
[16]汪濤:《試論中國詩學形而下的特殊走向》,《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44頁。
[17]《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第1版。
[18]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9-25。
[19]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9-25。
[20]習近平:《把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第1版。
[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頁。
(作者簡介:肖園園,學位:南京藝術學院藝術碩士(民族聲樂),工作單位: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職稱: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