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琴
摘要:當下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它關乎學生學習語文的態度和成效,除了要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還要重視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 ? 素養 ? 內容 ? 方法
高中語文的閱讀課難免千篇一律,難出新意,盡管篇篇經典,也常有學生云游在千里之外,不少人考前使勁下功夫,有時考完成績反而更不理想,起起伏伏中,追著分數跑,他們身心疲憊,于是跑去追捧數理化不在話下。這種浮躁的風氣由來已久,作為老師只有無奈地好言相勸,更有冒險者,高考前幾個月才臨時抱佛腳,急功近利的抓狂樣,讓人五味雜陳。產生當前這些個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靜下心來琢磨,其實根本還是提升語文素養的問題。如果將應試和素養放在一起考量,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改變、提高。
首先是正心,對語文學習要有一個科學的理性認識,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是宗旨,當然在高考面前,我們得冷峻的面對成績這個現實,其實素養和成績并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語文成績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瞬間崩塌,落入低谷,要兼顧龐雜,循序漸進。如果沒有虔誠認真的良好心態,怕會始亂終棄,執著而堅定的信念也很關鍵,每次考完試,考的不好的學生總是羞愧地躲著老師,也有不少學生和老師交流,一番鼓勵之后又燃起信心,迸發出學習的激情,在歷盡艱難之后,成績突飛猛進,所以學習語文滿滿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熱情是前提。
其次是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使用,學習任何語言文字都要遵循它自身的規律,這就是規范使用,我們要在積累中應用,在應用中發現問題,不斷匡正、進步。成語、病句、連貫等基礎知識就是典型,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才能提升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發現,學生不常用的字最容易寫錯,在背課文的時候,不少學生不解其意,死記硬背,學的辛苦卻事倍功半,比如《勸學》中“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的“至”,常被錯寫成“致”,字意的差別只在于是否借助外力,平時只要稍稍用心,便可避免這錯別字的尷尬。
我們推廣簡化字,而繁體字的不合理使用卻隨處可見,如果做文字研究,的確有探究、考察的價值,但若是頻繁使用,混淆規范就不可取了。我看到學生板報、手抄報喜歡把“華”和“國”寫成繁體字,就曾質疑否定過,他們覺得新鮮、時尚,往往不解其意、深奧的東西才便于拿出來秀。面向大眾,必須規范,獵奇也好亮眼也罷,總要分清場合。
信息時代,不規范的網絡語言隨處可見,如“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人人都可發明,隨手拿來就用,把我們的母語弄得不倫不類,還會對我們的青少年產生負面效應。還沒學會規范使用漢字,就學的不倫不類,失了對母語的尊重和嚴肅性。我覺得匡正是必須的,改變不良的網絡用語,給青少年一個清潔的網絡環境勢在必行。
第三是重視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能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有效地運用口頭語和書面語與人交流溝通,準確、生動、有邏輯性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文學作品,探究和發現語言現象和文學現象,體現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
有時,在語文課上,我們需要給學生一個契機,理出一個線索,發現一種真實,走進特定文化,貼近歷史的溫度,拿出自己的看法。在講到曹操、建安七子時,我提到了竹林七賢,就有學生一時興起談起了他喜歡的劉伶和阮籍,他對人物的精準評價和對魏晉的社會的深入剖析,讓人贊嘆,我又順勢總結了歷朝清流名士的風骨,學生興致很高。后來在解讀《項脊軒志》第一段時,有學生分析說,描繪的萬籟有聲、小鳥相親、明月珊珊、桂影弄姿的書齋環境,是那樣清幽恬靜;用心捕捉的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生活情趣,是那樣清雅自得,在作者身上自有一股魏晉名士的風流。這就是一種走入式解讀,連綴歷史,學生悄然發現了一種真實,在歷代文人士子身上傳承的追隨自己心性的清雅、傲然。在比對討論中,他們也慨嘆當今讀書人似乎已沒有了這種精神氣質上的追求。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理性真摯的探討,久而久之,這樣的課堂氛圍就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學生也就參與到這樣的思維訓練和知識品鑒中去了。
有一次上課,一個同學講“江南”這個名詞解釋,他把歷史中江南區域的變化,在宋、唐時江南在商業、建筑、文化方面的繁榮,配上地圖,解說的有理有據,像一個老學究,站在百家講壇的桌旁,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講一個名詞的演變,穿越幾個朝代,交代的清清楚楚,由一種文化現象上升到了民族情結,“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國人的天堂情結就是接地氣的江南情結。短短幾分鐘,一個名詞的探究就讓我們把握了歷史變遷中的中國情懷和民眾的一個層面的精神信仰。下面的同學,聽得專注,受到了震撼,更有深深的仰慕。像葉圣陶說的那樣,讓學生到課文中去發現寶石,增添賞美的興趣,擴大眼界,充實經驗,使思想、感情、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發展。帶著興趣深入探究,積極參與討論,和他人的思想碰撞,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肯定的。
要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就必須在教學中推進批判性思維,運用批判性思維方式閱讀鑒賞,指導學生寫作,有好的思維和好的品質,在實際應用中才有創造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素養的提高。
有批判性思維要有對世界廣泛的認知,知道現實客觀是什么,人們有什么思想利器,秉承的道德宗旨是什么,在學習的過程中,選擇、武裝自己的思想利器,追求、完善自己寬和的理想人格,這樣我們批判性思維的人格就具備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去嘗試、去改變、去鍛造,以便擁有時下自己的思維,既不脫離時代,又成就自我,
在這種思維訓練過程中,讀名著是個很好的選擇。展現完整、宏大的主題,讓學生在有思考的方向,找到探究對話的空間,同時捕捉到作者的思想意圖,找到我們這個時代,找到自己?!洞笮l·科波菲爾》以孩子的視角展現了19世紀冰冷的社會現實。學生在讀書交流的時候解讀到大衛的可憐、悲慘、無助,一個餐廳侍者對一個沒有大人在旁庇護的小孩的欺騙和侮辱,卻少有人能體會作者用孩子的視角冷峻批判現實的力度。這里沒有對弱者的同情、憐憫,有的是欺詐和吞噬。大衛的成長一路艱辛,卻守住了頑強善良的本心。學生聯想到了時下的“最美孝心少年”,當父母生病、離去,支撐他們的天轟然倒塌,少年們迸發出超常的毅力和堅韌,自己撐起一片天,快速成熟成長,讓人心酸又欣慰,這些少年們又何嘗不是大衛?只不過他們比大衛幸運,這個社會有滿滿的愛心、援手和正氣。我們進行這樣的閱讀,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加入他們的思考和人生體驗,其實每個人都是大衛,成長注定是一場孤獨之旅,有迷霧、有誘惑,但只要擁有向上向善的心,我們都能找到自我,成就幸福人生。
《高老頭》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讓學生唏噓不已,他們讀出了金錢的罪惡,當金錢玷污了親情、愛情、友情,人在這里變異,失去人性,就讓人絕望。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反觀自己,擺正金錢觀。學生在大討論的時候也談金錢的好處,讓人體面有尊嚴,滿足物質生活的必需。也有人跳出世俗,看社會發展的高度社會化,與自然的疏離,價值觀的扭曲,我們也陷入了一場金錢的危機,希望我們的親情、愛情、友情能經得起現實的考驗。一些問題直擊現實又關涉自己,就給批判性思維的運用提供了平臺空間,理性思辨的解讀,關乎價值和理念,關乎實踐與思維,關乎智慧與素養。經典要接地氣,為我們所用,積久成習,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片面、狹隘,將情感、精神、理念融合在一起,才是一個真正的個體的人。
第四是重視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學生對國情,特別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現狀還是有點模糊,記得一次??甲魑氖怯嘘P碎片化文化的,一些考生從來沒聽過,也解讀不了這種文化現象,束手無策,只好匆匆應付了事。在做商鞅、王安石的人物傳記時,學生還是被他們非凡的辯說才能折服了,也被他們那顆改革舊制,憧憬美好未來的拳拳真摯的心打動了,所以,文言文我們往往不能簡單地停留在翻譯、準確解讀的表面,還要去發現人物魅力,傳承一種精神,一種文化。
語文課堂是文化傳承、學生素養全面提升的主陣地,作為新形勢下的肩負重任的語文老師,我揣著一顆澎湃的心,面對撲面而來的浮躁之氣,必須先將自己潛沉下來,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他們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共同迎接一個時代的燦爛明天。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