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群
語文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途徑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閱讀作為中國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學生需要增加傳統文化文獻的閱讀量,這樣有利于他們開闊視野,也有利于他們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深度。
只有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融會貫通于現今語文教學的課本與閱讀之中,才能便于當代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與民族自豪感,從而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使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揚光大。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積極學習古詩詞、寓言傳說、歷史故事,以及中國四大名著等
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的教材中,編入了很多古詩詞,如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三首古詩《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都贊美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于寫景之中也寄寓一定的哲理,從不同的角度欣賞、體會美。還有第七單元的古詩三首,其中的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再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更反映了古時,出征的戰士們對生死置之度外、豁達的人生態度。作為中國人,愛國是我們首要的、必備的傳統美德。這樣的編排,既讓學生們學習了文化知識,又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精神財富。
寓言、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耳熟能詳,像《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牛郎織女》等,都是經典的寓言和傳說故事。寓言往往通過簡潔、傳神的描寫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詼諧幽默,令人難忘。往往讓人們摒惡從善,凈化心靈,激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歷史故事則具有很深厚的歷史背景,從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禮節、習俗、節日。比如,小學語文的歷史故事《負荊請罪》,告訴人們不但要知錯能改,還要具備寬容大度的品質,結合當時的經濟、政治背景,學生就能體會出很深的文化內涵。再有,小學語文閱讀的傳說《牛郎織女》,表現了古代人民對自由美好愛情的向往,也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乞巧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的真正來源。還有端午節、寒食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傳說和歷史故事。所以,加強對這些寓言傳說、歷史故事的閱讀,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說的形式開創了語言敘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傳具有深遠的意義。它們分別介紹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軍事對文化的影響,有很鮮明的標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歷史的縮影。無論以浪漫主義敘述還是以現實主義敘述,里面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形式都是中國所獨有的,值得深入學習與研究,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比如,《草船借箭》出自于《三國演義》,當時三國鼎立,劉備聯孫抗曹,但雙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間表現出了孔明的有膽有識、足智多謀,也表現出了周瑜的心胸狹窄、小氣嫉妒。而《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出自于《水滸傳》,《水滸傳》主要塑造了108個好漢的英雄形象,所選章節就表現出了魯智深的智勇雙全。對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較難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狀況,然后才能分章深入閱讀。
二、善于在教材編排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學習
每冊的《語文園地》中,都系統編排了古詩名句、成語、名言警句、三字經、對子歌、農諺、對聯等傳統文化的內容。這些內容,無論對于學生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對于這些內容的教學,我的做法是學一項拓展一項。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了解了課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礎上,課下再搜集先賢留下的有關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軼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拓展了視野,由點及面,讓學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古代名人的畫像和書法家撰寫的名言警句,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當涉及到傳統文化課文教學時,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鋪墊蓄勢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同時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音樂或影像資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與此同時,也可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古箏曲創設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氛圍。
四、利用傳統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比如:在中秋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中秋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中秋節有哪些別名?中秋節的來歷?哪些著名人物寫下了與月有關的詩詞?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又有哪些?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撰寫報告,以網頁、演示文稿等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吟詩詞、賞明月、吃月餅……又比如,春節即將來臨,可以布置學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業: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聯。到開學后,讓學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對聯,在班隊活動中進行交流。還可要求學生表達這些對聯類別,如:有兩字的,三字的……十幾個字的;按貼的地點來分,有貼在正門的、旁門的,有貼在廚房的、灶邊的,有百貨商店貼的、五金商店貼的;按內容講,有贊揚美德的,有歌頌領袖偉人的,有反映改革開放成果的,還有以商品名開頭的……這樣歸類后,學生對春聯有了新鮮感,當他們想到小小春聯中竟然有這么大的學問,覺得有收獲,就會主動去讀、背春聯。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了語言、記憶了語言、積累了語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聯這項活動外,還可以要求學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順口溜、歇后語、俗語以及過年過節時的傳統習俗,適當搜集,加強積累,以便運用。一個傳統節日,從查詢資料到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對于傳統文化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滲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結合現在的思想推陳出新。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