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繼東
◆摘? 要: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引導和指導為主導,以網絡學習平臺為輔助,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導、學相結合,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結構形式。本文并從心理學理論、學習理論及哲學理論等方面分析了混合教學教學模式的合理性。
◆關鍵詞:SPOC;教學模式;理論基礎
教育部在最新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應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許多學者如秦秀白教授認為好學生是老師導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德,可見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的形勢需要,教育革新的時代潮流已勢不可擋。因此,每一名教師都必須積極參與新時代的教育革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適合時代潮流的教學模式,與時俱進。筆者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更能適應時代變化對教育提出的要求。混合式模式教學模式是以教師引導和指導為主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以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導、學相結合,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結構形式。
一、心理學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相對于小學生及中學生,大學生心智更為成熟,考慮更加周全,動手實踐能力也最強,具有較為成熟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所以大學生作為實踐主體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更具有優勢,這也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校園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調查發現:許多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有:第一,自小學直至高中,多數中國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導致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第二,大學學習模式給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空間,由于已經習慣中學階段班主任的嚴加監督他們對大學學習突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充滿了焦慮和擔憂;第三,考入大學是很多學生的終極目標,在大學的校園里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學習動力。現代心理學證明情感因素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智力因素更為重要。因此,教師不能忽視情感因素。
教育心理學認為動機是學習者主動學習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心里驅動力,一種激勵學習者采取某種特殊行動的情感和欲望,分為內在動機和外部動機。奧蘇貝爾是最早研究動機原理的專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就動機的三種內驅力說概括了學生學習的三種動力來源:認知驅力、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為此,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即在向學生傳授新知識之前,給學生呈現一個短暫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導性的說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模式通過教師專業的引導和指導,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釋放學習潛力,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思想障礙。只要學生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其學習興趣就會提高,學習效果自然會令師生雙方都滿意。
二、學習理論基礎
不同的學習方法會給學習者帶來不同的學習效果。美國緬因州國家科學實驗室的研究表明在兩周之后,學生對知識的保持率,從5%到90%不等。用耳朵聽講授,知識保留5%;用眼去閱讀,知識保留10%;視聽結合,知識保留20%;用演示的辦法,知識保留30%;分組討論法,知識保留50%;練習操作實踐,知識保留75%;向別人講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識保留90%。聽講法、閱讀法、視聽法和演示法都屬于被動學習;其他三種方法屬于主動學習。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再提供現成的知識而是起到指引的功能,學生是參與主體,在探究過程中,掌握了知識,生成了能力,從而真正實現了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學習金字塔理論也符合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理論,都強調學習者的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接受。
三、哲學理論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動力,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混合式式教學模式的主體是學生,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教師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起引導和指導作用,是事物發展的外因。教師的“導”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學習主體如果不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毫無主觀愿望及動機,那么教師的“導”就會失去作用平臺,同樣,如果教師不能合理的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那么學生的“學”就會失去正確的發展方向。因此,只有發揮學生主體功能同時輔之教師引導和指導作用才能真正確保學生學有所獲,提高教學效果。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功能是引導和指導,學生是持久的穩定的學習主題。混合式模式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學生科學的、健康的心理品質,如認真的學習態度,成熟的情感,較強的合作能力和堅強的意志等。
四、教學理論基礎
孔子被視為中國教師的鼻祖,他提倡的“循循善誘”意為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方面要善于一步一步地引導。這種思想就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最早理論來源。“導”和“誘”就是引導、指導,賦有啟迪之功能,使學生在教師循序漸進的指引下不斷釋放自己的潛能,不斷提升創新思維,不斷鍛煉實踐能力,從而更加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本領。
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各方面的理論支撐,實施對象為大學生,它適應大學生本身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所以,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客觀實踐條件上都具備可行性。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摒棄了傳統模式的單一,更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及多樣性。對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而言,這一模式更好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教學實踐環節,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調整和改進,這種靈活性和階梯性混合式模式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訴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課題JGJX2018D459,東北電力大學教改課題 J201739 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