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燕
(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洛陽 471934)
音樂鑒賞課是高中教育階段對學生實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音樂鑒賞課不僅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開展審美行為,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陶冶情操。[1]音樂鑒賞教材向學生提供音樂知識和音樂背景,展示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音樂鑒賞的能力。
表1.高中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聲樂作品數量統計
根據以上統計可以看出教材中聲樂作品的數量為48首。作品體裁類型豐富,有民歌、影視歌曲、藝術歌曲、合唱歌曲、通俗歌曲、清唱劇、京劇、歌劇、古曲等內容的體裁。從中可以看出民歌數量最多,且排名第一位,而數量最少的則是合唱歌曲和清唱劇。
根據表2統計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器樂作品數量共計34首,作品體裁豐富,有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交響詩、鋼琴曲、民間器樂曲、民間舞曲等內容的體裁作品。從中可以看出民間器樂曲作品數量最多,相對而言民間舞曲、交響詩作品數量最少。
表2.高中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器樂作品數量統計

images/BZ_94_1370_1085_2478_1865.png
《音樂鑒賞》教科書,在設計理念上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關注高中生的音樂興趣,將審美感知作為高中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旨在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力求對音樂藝術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審美感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人音版《音樂鑒賞》作為高中音樂教材最大的創新在于突破了音樂知識體系框架進行結構編排,傳統的音樂教材一般將不同的音樂體裁分配至不同的單元,或者以專業音樂發展歷史作為教材編寫的時間線,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經驗,以培養興趣和提高審美為主要目的,體現了在音樂鑒賞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2]其教材單元主題內容如下:
表3.現行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單元主題內容統計

images/BZ_94_177_2726_2480_3371.png

images/BZ_95_236_197_2539_3371.png

images/BZ_96_177_220_2480_2175.png
根據表格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在編寫內容上有以下特點:
例如:中國的作品有《陽關三疊》、《揚州慢》等古曲。外國的作品有《魔王》、《鱒魚》、《菩提樹》等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
這18的單元中有中國民間音樂、中國創作音樂、亞非拉民間音樂和西方創作性音樂,在每一單元的作品選擇上,選擇一些既是經典的審美性又強的音樂作品,教材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音樂人物、事件和較為典型的音樂體裁及形式。
每節內容都由欣賞、知識、拓展與探究三個固定的模塊組成。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在重視音樂的教育功能的同時,把審美放在了首位,教材這樣編排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而且提高了音樂鑒賞課程的開放程度,讓學生在和教師的交流和討論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3]
總之,音樂鑒賞能力是高中音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音版《音樂鑒賞》教材立足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用審美價值高的音樂作品和內容編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感受音樂帶來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