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朋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000)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走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共享村落”是指村集體或農戶委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上進行流轉交易的閑置宅基地和房屋。通過盤活閑置宅基地和房屋的使用權,將產權變成熱資產。鄉村振興是“共享村落”的“定海針”,最終目標和方向是實現鄉村的振興;“共享村落”是鄉村振興的“先手棋”,根據鄉村實際創新發展形式,開創理論與實踐新道路。
1.1 國家政策助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化農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
黨中央在國家層面進行了政策的探索,也更明確了鄉村的集體產權可以流入市場,將閑置的產權變為市場的流轉資金。各地地方政府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進行了更靈活、更適應當地的探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陜西省建設“共享村落”時,明確指出租戶進入鄉村可以獲得創業基金支持、稅費減免支持等優惠政策。安徽銅陵在進行盤活農村閑置房屋促進增收的探索時,明確了租賃者可以獲得金融扶持、公共服務便利等。各地通過放寬政策、增加優惠條件盤活農村閑置房屋和宅基地的使用權,作為增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讓“共享村落”的發展有了政策上的保障。
通過放活農村閑置宅基地、房屋的使用權,農民有了新的致富路子,村集體有了更多的資金來滿足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精神文化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了農村的振興。
1.2 閑置資源豐富。農村閑置的房屋和宅基地數量多、種類多,成為“共享村落”實行產權改革、村落建設的根本保障。通過對閑置房屋和宅基地的再利用,使“共享村落”和鄉村振興有了更廣闊的天地。
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就業機會多,基礎設施完善,各種生活條件相對優越;農村經濟發展能力有限,承載能力不足,這些都是農村人試圖逃離農村,進入城市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更完善的教育和養老等生活保障的原因。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銳減,出現大量的“空心房”。根據國家管理部門的統計,全國農村至少有7千萬套閑置房屋,鄉村的房屋閑置率高達15%。
宅基地是農村的集體產權,一直以來我國都沒有關于宅基地的專門立法,都是由法律和政策共同規范、調整,一直到2008年制定了 《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對農村宅基地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造成村集體也沒有確定的產權處理辦法,人情關系、金錢交易等方式成為農村宅基地管理混亂的原因。截止到2018年6月底,全國共騰退零星、閑置宅基地9.7萬戶、7.2萬畝,在現代化進程加速時期,農村閑置宅基地仍會增加。
1.3 市場需求巨大。農村因其文化、環境、資源等的特有優勢催生了市場需求,使鄉村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共享村落”的發展讓鄉村的巨大市場得以挖掘開放,這有益于實現鄉村振興。
城市居民入住農村是當下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及由其產生的次生需求成為“共享村落”發展的催進劑。首先,中國人“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重,很多城市人是年輕時打拼留在了城市,但是希望年老后回到農村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其次,我國城市化發展迅速,環境污染嚴重,相對于城市,鄉村環境優美,生活節奏緩慢,更適于人類生活和居住。大量的城市居民在遭受城市化的副作用后,在休息時更愿意回到鄉村。再次,城市的房價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面臨著在城市買不起房、創不了業的局面,城市周邊的鄉村依靠其便利交通使人們更青睞于在此進行創業、居住。最后,城市文化現代化痕跡重,有些還被西方文化侵蝕著,而鄉村還保留著種類多、形式豐富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極具鄉村特色,有的甚至入選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人迫切希望回到鄉村汲取傳統文化的滋養。
1.4 “共享熱”的消退。2016年在上海上線的行業寡頭“摩拜”單車召開發布會,正式宣布“摩拜”單車服務登陸申城。“摩拜”單車能夠在國內、國際上獲得眾多獎項,在百花齊放的共享單車行業中異軍突起并保持不倒,綜合其原因,“摩拜”單車的設計凸顯產品特色,顏色、外形等設計在大街上有辨識度,做到與眾不同;注重公眾、用戶的體驗,及時反饋并進行更新,時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追求進步,開發“智能單車”,滿足更大的市場群體。
但是,“摩拜”單車的市場競爭對手—小藍單車,面臨著員工欠薪、代工廠逼債、用戶押金無法退還,終于在殘酷的現實低下了頭。分析其中的原因,“共享熱”下盲目進入市場,對資本的依賴嚴重,缺乏絕對話語權;沒有進行深入市場調查,跟風嚴重,缺乏創新和差異化;發展過大、過熱,造成供給過剩,違背共享初衷;沒有對風險進行充分的預估,匆忙進入市場導致失敗。
“共享熱”的消退,使“共享村落”擁有相當一部分共享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的小鎮、農莊發展模式很多,“共享村落”要在經過深入調查后上馬,做到與眾不同、有辨識度,保持與市場、消費者同步,注重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在市場中站穩,才能更好的實現鄉村振興。
2.1 鄉村人才的缺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人才資源成為關系國家競爭力強弱的基礎性、核心性、戰略性資源。
“共享村落”是鄉村振興的另一突破口,人才的缺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影響著農村的長足發展。人才的缺乏原因包括:第一,農村中的大量年輕勞動力離開前往城市,帶走了巨大的人力資源,農村失去更多的發展機會。第二,留守的老人與兒童無法完成勞作,何談農業的振興、鄉村的振興。目前很多農村面臨著“70后不愿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談種田”的局面,農業現代化發展缺少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有思想的社會主義新農民。第三,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選擇“蝸居”在大城市奮斗,不愿再回到家鄉。“共享村落”是集休閑旅游、養老、產業、創業等方面于一體的發展模式,如何保證農村宅基地的使用權不被侵犯,如何開發具有農村特色的鄉村旅游區域,如何留住法律、旅游等專業人才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2.2 農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低。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這是值得探究的。首先,農村青壯年要維持家庭生計被迫離開家鄉去大城市打工,剩下的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由于文化水平低,新事物接受能力低,他們對國家、政府的一些新政策不了解,甚至接觸不到,有些只關注家庭的小事而不重視國家的大政方針。其次,留守老人是比較傳統的,認為房屋就是自己家庭的“根”,而且這種觀念很難轉變,再有,老年人普遍認為城市優于農村,發展農村是不太現實的。再次,有的地方政府因為宣傳工作與實際需要,在入住人與農戶簽訂合同時,要收取10%的公共服務費用,但是很多農民不知道這部分錢的作用,導致農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最后,村委會成員基本是村里的老人,他們年齡大,思維僵化,管理能力嚴重不足;鄉鎮級的公務人員又很少下到村里了解情況,所以對于某些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會引起農民質疑。
我國是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建立起來的,人民群眾是國家長久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農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低,會導致“共享村落”推進過程延緩,政策難以落地生根,對鄉村振興起副作用。
2.3 城市人融入農村難度大。首先,我國的農村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通常由村民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傳統鄉村文化重構,需要發揮好鄉約鄉賢的作用,但是經過了20世紀農民革命后的農村失去了它的精英階層———鄉賢、鄉紳,這是阻礙鄉村治理的鴻溝。城市人很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會更加認同法律的作用,農村不一樣的治理機制會增加城市人融入農村的難度。同時農村的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低,不足以滿足城市人高檔消費、精神文化消費的需求,這是城市人不愿回農村的主要原因。

3.1 吸收人才,促進農村人才改革。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建設“共享村落”是一種新的突破農村經濟瓶頸的發展方式,更加需要人才來保駕護航。首先,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制定人才、財稅等優惠政策,為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筑巢引鳳”,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激活農村的創新活力。其次,堅持“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地方”的理念,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深入基層,建立“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長效機制,讓大學生“愿意來又留得住”。最后,“共享村落”其實是可持續的、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光靠政府保護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培養大量有知識、有文化、有資本的新時代農民參與進來。通過他們來建立投資運營管理主體,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態要素、科技要素、創意要素于一體的“共享村落”。
3.2 完善機制,深化農村制度改革。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使力量倍增。基層黨組織、自治機關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首先,發展“共享村落”要以黨中央“中央一號文件”和“十九大報告”為基準,深入探索、完善相關的制度機制,實現治理有效。政府設計方案要精細、可行,不能讓其淪為政績工程,更要防止地產商惡意炒作、抬高租金。其次,村集體要經過代表大會商議合同細則,確保入住人和農民的切身利益。最后,要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就要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力爭服務人民、拉近人民同黨的距離,深化村民自治實踐,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機制,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
3.3 開放共享,推進農村文化改革。鄉村振興,既要塑性,也要鑄魂。沒有鄉村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一是要堅持好開放理念,用開放的經營模式引領“共享村落”轉型升級。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挖掘、保護和傳承鄉村文明,提升農業、旅游的品質和文化底蘊,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二要堅持共享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共享村落”的靈魂。堅持共享理念,就要城鄉資源共享、融合發展,城市人通過投資、創新創業吸引城市務工者回鄉,增加收入、實現家庭和諧;城市人收獲“田園夢”、比較廉價的生產要素進行創業。教育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能夠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農民也會真心相待,幫助城市人持續增收,和諧融入村集體,實現真正的鄉風文明。
“共享村落”是我國農村在新時代背景下探索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益嘗試,前途是光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要進一步貫徹黨中央領導,進一步匯聚推動鄉村振興的合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的、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