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力
(保定市林果技術推廣站 河北 保定 071051)
1.1 鄉土樹種的概念。鄉土樹種是指本地區天然分布或者已引種多年且在當地一直表現良好的樹種。鄉土樹種對本地環境的適應性強,易成活,能提高本地環境、突出本地文化特色,是具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樹種。
1.2 鄉土樹種的特性。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鄉土樹種是本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分相互制約,和諧共生。鄉土樹種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尤其是氣候、土壤條件已經形成高度的生態適應性。從適地適樹的角度看,美麗鄉村綠化的首選材料就是鄉土樹種,鄉土樹種最適合在當地生長,并且能完全適應,尤其在土壤和其它條件惡劣的地區,如沙地、鹽堿地等地,鄉土樹種仍可依靠其較強的適應性正常生長,無需做過多的提前準備和特殊的養護工作。鄉土樹種還能有效地提高土地肥力,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增強植被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美麗鄉村綠化建設中,鄉土樹種易形成樹種群落,樹木生長旺盛,適應性強,抗逆、抗病蟲能力強,病蟲害爆發時,較外來樹種容易控制。所以鄉土樹種在美麗鄉村綠化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定位于太行山東麓,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四季分明,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左右,降水較豐富,年平均降水量530~600 mm。鄉土樹種資源豐富,美麗鄉村建設中常見的常綠喬木有松樹、柏樹,如油松、落葉松、側柏、塔柏等。落葉喬木有槐樹(國槐、刺槐)、楊樹、柳樹、榆樹、椿樹、楸樹、黃連木、黃櫨、核桃樹、柿樹、酸棗樹、棗樹、梨樹、桃樹等。
3.1 為綠化而綠化。從目前來看,各鄉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進行鄉村綠化,然而部分地區卻是為綠化而綠化,村干部鄉村綠化意識淡薄,思想消極,行動懈怠,認為新鮮樹種才能增加品味,于是引來外來樹種、城市花木以顯高貴,從而忽視了對鄉土樹種的選擇利用,結果勞民費力,增加成本,收效甚微,還破壞了鄉村原本的氣質。
3.2 與環境不協調。鄉村綠化是結合生產,服務于群眾的。有些村莊在綠化時不管條件是否允許,只為種樹或是為了完成任務,不但沒有起到綠化美化的效果,反而給鄉村帶來一些安全隱患和加重道路擁堵,與原本的環境不協調。
3.3 栽植數量少、比例小。鄉土樹種在鄉村綠化應用中有用到,但是用到的樹種數量少、比例小,形式較單一,形不成地域特色。
4.1 利用鄉土樹種進行鄉村綠化的優勢。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后生長在某個特定區域的具有高度適應能力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比,具有較強的廣泛適應性。首先,當地居民非常認可,不會排斥,當地的其他動植物也能接受,不會破壞當地穩定的生態系統,其次,在遇到病蟲害時,鄉土樹種還具有較強的免疫能力,受危害比較輕,不至于引發大面積的因病蟲害而死亡等問題。鄉土樹種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最能體現地域特色,是一個地區最好的名片。
4.2 鄉土樹種在保定美麗鄉村建設綠化中的不足。鄉土樹種在當地來說比較常見,人們司空見慣,不會想到用這些土生土長的樹種來進行綠化,裝點環境。受人們觀念的影響,鄉土樹種沒有外來樹種新奇獨特,受歡迎,所以苗木資源比較匱乏。有些鄉土樹種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而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如楊樹、柳樹在春天的時候飛絮較多,污染環境,并且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和過敏,榆樹蟲害比較嚴重等;有些鄉土樹種觀賞價值高,葉、花、果均可觀賞,季相豐富多變,但是可能由于位置偏遠、數量少,或是藏于深山老林等原因,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
5.1 加強管理,鼓勵全民參與。美好的生活環境,特色的景觀營造離不開養護和管理,經常進行養護管理的培訓指導和業務學習,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環境建設,堅決抵制破壞環境的行為,共建美好家園。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足夠重視鄉村綠化工作,大力宣傳鄉村綠化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人多力量大,全民參與才能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5.2 綠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每個村莊的立地條件、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等條件不同,在進行鄉
村綠化時要因地制宜、合理綠化。鄉村綠化應該在保護生態系統完整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選擇樹種,突出生態效益。村口或進村道路兩側,位置較特殊,綠化時應該重點打造。
5.3 綠化結合發展,以人為本。在利用鄉土樹種對鄉村進行綠化時,應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讓綠化美化環境服務于人。鄉土樹種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文化屬性,能發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但是前提條件是以人為本、為民服務。因此在進行鄉土樹種綠化時要與村民溝通,征求群眾意見,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想法,再選擇合適的樹種和綠化模式。鄉村樹種綠化具有綜合性、政策性、地方性和長期性的特點,要積極引導群眾,鼓勵全民參與,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合理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