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斌
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公共服務,均衡發展是其內在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提出“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資源”以縮小區域差距。《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也將“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內容。結合福田教育“本真,適才,普惠”的優質教育環境,根據國家多項“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政策,福田區蓮花小學從構建學區化辦學方面,提出幾點思考和設想。
學區化辦學作為一種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方式,將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成片統籌管理,倡導多校協同、資源整合,通過整體的管理安排實現學區內部優質資源的共享,這是實現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探索建立區域教育治理體系的背景下,學區提供了一個平臺,使現有的靜態優質教育存量轉為動態的優質教育增量,打破聯盟學校間的壁壘,促進資源在學區內部有序共享,成員校從封閉走向開放,教育單元從一元走向多元。福田中心區基礎教育學區化辦學是基礎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福田教育“本真,適才,普惠”的優質教育環境下,以福田區蓮花小學為代表的各中心區學校,如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希望能通過學區化辦學,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實現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學區的組建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資源結構、地理位置、地理人口特征、交通條件和教育成本等因素,尋求各因素之間的平衡,提高學區成員校之間的協作效果。綜合起來,可歸納為5C原則,即完整(Completeness),兼容(Compatibility),能力(Capability),承諾(Commitment),互補(Complementary)。而福田中心區的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這幾所學校作為學區化辦學成員校正契合此5C原則。
1.完整(Completeness)
完整,突出的是學區化辦學成員校主體的完整性、獨立性。各學校是本著“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真誠積極地參與到協作聯盟的共建活動中,同時各參與學校準確定位,“知己知彼”,尋求切合點。根據權變組織理論的觀點,為追求組織的最大效益,應當把組織界定為觀念上的松散集合,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彼此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與可分離性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的合作與發展。因此,學校主體的相對完整和獨立性是開展校際協作活動的出發點。
2.兼容(Compatibility)
兼容是指學區化辦學成員校相互之間地理位置、知識體系、文化背景具有一定兼容性,能夠溝通便利,相互尊重,并能共同解決問題。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這幾所學校的直線距離都在1000米以內,能夠更為方便、頻繁地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教師間的交流、硬件資源的共享等也變得更為現實。
3.能力(Capability)
能力是指學區化辦學成員校彼此之間的能力要對等,協同合作校必須有一定能力,合作才有價值。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這幾所學校在區域內處于相對“均衡發展”的地位,各校作為有形實體,都有各自的身份意識和行為標準,辦學水平和層次也相當,學區化辦學,有助于大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優質、均衡與公平發展。
4.承諾(Commitment)
承諾是指學區化辦學成員校作為學校發展共同體,應該有共同愿景作為共同體存在的靈魂和核心,成為推動一個共同體走向卓越和長期成功的最強有力的動力。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在福田區教育局的引領下,共同打造“本真,適才,普惠”的優質教育,并有著共同的教育奮斗目標,以期通過學區化辦學實現1+1>2或2+2>4。
5.互補(Complementary)
互補是指學區化辦學成員校彼此的資源、能力具有互補性,才能有效擴大聯盟的力量,使聯盟獲得長足的發展。福田中心區學區化辦學各校在教育資源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學區化辦學可結合成員校自身情況和區域教育資源現狀,探索出適合自身且契合聯盟辦學的優勢互補發展道路。
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福田中心區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尋求學區內各校協同發展,擴大優質資源覆蓋范圍,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公平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
1.片區組團共建(Mutual Creation)
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等中心區小學以“自愿平等”“多向互動”“共生共贏”為原則,在福田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引領下,真誠積極地參與到學校聯盟的共建活動中,同時各參與學校準確定位,尋求切合點和適用點。由學區化辦學各校校長為中心的學區管理委員會應運而生,管委會向上對福田區教育局負責,向下管理并服務于成員校,主要工作是整體規劃學區教育事業發展、統籌成員校資源、協助上級教育督導評估工作等。管委會下設課程管理、德育管理、黨工建設等各類專項管理團隊負責具體的學區工作,各管理部門之間分工明確,職能清晰,提升學區管理效能。學區管理委員會強調平等協商和共同參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針對學區發展相關事宜進行協商討論,協調成員校之間、學區與社區之間的關系。
2.學校共進提升(Mutual Progress)
學區品牌是一種獨一無二的身份識別,是教學質量、科研水平、管理能力、服務水準、教師配置、學生素質等教育教學各方面的總和,它是一種無形資產,能夠為學區各校帶來實質性的附加值,包括對優質師資和優質生源的吸引力。福田區中心區學區化各校可依托各校的教育優勢,形成整體的品牌效應和磁場效應,對外樹立統一的學區品牌,打造優質教育的聚集區,對內尊重各校的特色發展,優質但不同質;密切成員校之間的關系,服從統一的領導,通過溝通協調機制形成一個整體,資源共享的同時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學區品牌的創建和優化,發揮了品牌的集聚效應,擴大學區影響,凝練學區共同的精神與文化要素作為核心引領。
3.教師共用交流(Mutual Benefit)
學區化辦學可以將散落在各成員校的優質人力資源有效整合利用,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共用,交流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教師資源共享包括探索以優勢互補為導向的學校聯盟內部教師定期輪崗交流機制,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師研修培訓和評價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長效機制等。各校可梳理優勢學科,建立以骨干學科為基礎,優秀教師領銜的學科工作坊,形成學區內各學校名師互補,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優秀師資共享的管理機制,也可以通過開展教師沙龍、舉辦學區內教師專業技能比賽,促進學區內相關學科教師的專業發展。
4.資源共享發展(Mutual Sharing)
學區是一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平臺。福田中心區學區化辦學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為原則,通過建立資源共享信息平臺,實施學校硬件資源、課程資源共享,實現學校聯盟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融、互助、共建”的目標。硬件資源共享包括同類硬件資源的統一式共享和特色硬件資源的互補式共享,由學校獨有變為學區共有。課程資源共享包括優質校本課程共享、主題活動共享、優質資源的課程開發共建,由學校課程變為學區課程。教育教學統籌方面,每學期形成學區內各個年段的課程計劃相對統一,專項教研活動和特色學生活動統籌,促進學區內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共享和學生文、體、科、藝類特色活動的共建。
5.校社互動共治(Mutual Governance)
學生家長、社區、社會組織等許多資源都具備類型多樣、專業性強的特征和優勢,學區內部可充分挖掘、整合各校的此類資源,加強校內外互動。在學區化辦學過程中,通過多種形式讓家長、社區、社會組織代表參與了解學區,切實賦予家長和社區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合理吸納各方的建議和訴求,有效地優化和完善學區化辦學。學校與社區、社會組織的互動方面,互通資源、優勢互補,在提升學區化辦學教學水平、豐富各學校教學內容的同時,也為學區各學校提供校外學習和實踐的基地,為教師提供學習和拓寬價值的平臺。
以5C原則、5M行動構建的福田中心區基礎教育學區化管理新模式,在福田區教育局的引領下,帶領蓮花小學、美蓮小學、天健小學、華富小學深化共性內涵,增進對差異的尊重和理解,不斷提升學校聯盟領導與教師之間的信任程度、溝通程度、穩定程度和協同程度,不斷消除組織文化沖突,形成學區內部良性運行機制,構建區域內多元共贏的教育生態,實現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