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華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記敘文作文指導在中年級得重點是引導學生如何把一件事情寫完整詳細的,高年級的指導重點則放在引導學生如何把事情的細節寫具體、寫生動。這樣,作文才能顯得有血有肉,有枝有葉,真情實感,感動讀者。同時也達到課標中對高年級習作提出的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一)“噴嚏”慢鏡法
課文中的小練筆是訓練作文的平臺。進行《窮人》的續寫小練筆時,我要求學生落筆在桑娜掀開帳子后那一瞬間把漁夫和桑娜的神情對話細膩寫下來。學生詫然,認為沒什么可寫,就是一句話寫完了。筆者順理推薦寫文章“噴嚏慢鏡”法。打噴嚏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完成一個噴嚏往往就只需要那么幾秒鐘。如果在文章中描寫出來很多學生也順理成章地認為用一兩句話就把打噴嚏這個動作寫完了。筆者緊抓住這個常見而又短暫的動作音引導學生要注意運用“噴嚏”慢鏡法。
“我的鼻子突然感到很癢癢,癢得鉆心。我像猴兒那樣聳了聳鼻子,用拇指和食指捏著鼻尖揉了揉,想制止噴嚏的出現——因為現在不是打噴嚏的時候。語文老師正對我說服教育呢。我的鼻子又癢了起來,不知是否有一只小蟲在鼻子里作祟。我忍不住了,全身抖了一下,像是要把鼻子里的小蟲驅逐掉。但看到語文老師的樣子,我用雙手捂住。然而,真正就在放下手的瞬間,鼻子又奇癢起來!說時遲那時快,我再也克制不住,張大嘴巴,閉上眼睛,不由自主地猛呼吸了一口氣,啊——嚏,我狠狠地將頭往前一沖,腰一彎,雙手一拍大腿,右腳一蹬地,終于完成了一個可怕的噴嚏。”
推薦“噴嚏文章”,邊讀文章邊讓學生自己回顧自己平時打噴嚏的感受和回味當時的感覺,把事情通過慢鏡頭分割法及學生親身演示,讓學生明白細膩寫出當時自身的真實感受,加上環境的描寫和自己的心理描寫,記敘文就能寫得有聲有色了。用這樣的方法再讓學生續寫《窮人》,學生就有話可寫——“漁夫輕輕拉開帳子,借著微黃的燈光,帳子里睡著幾個小腦袋。三個是自己可愛的孩子。還有一個頭發微卷,瘦小的肩膀,蜷著腿,側著身子睡著……”在平時的練筆中不斷反復強調使用這種“慢鏡法”去描寫事物的細節,學生的“文章細節意識”就被煥發。
(二)電影回放法
電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一部好的電影往往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動人的電影是因為情節波折、起伏扣人心弦。作文表現跟電影的表現其實是同樣的道理。作文指導或講評課上筆者也會引導學生用“電影回放”的方法去評析習作,剖析習作是否能像放電影那樣吸引讀者。剛進入高年級的時候,學生在作文敘事時還是會停留在中年段的“那一次”或“有一天”這種常規性的開頭,一下筆就出現要寫的事情。作文講評時,筆者把學生的習作跟電影聯系起來,“請大家仔細回憶一下,當我們欣賞一部電影的時候,往往電影的開頭會出現什么畫面?是否直截了當地出現主人公做的重要事情或者事情結果?”學生一致認為不是的。緊追問:“那開始可能會出現什么?”“先是景色畫面”“先是出現一個懸念……”接著小結:“電影中開始環節的目的都是為了吸引觀眾,讓觀眾欣賞后面扣人心弦的部分,作文也是一樣要吸引讀者。”對比兩種作文的開頭:
“那一天,我跟班上的同學去春游,是多么難忘!”
“朝陽出來了,湖水為他梳妝。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涼爽的秋風柔和地吹著我的臉龐,張開雙手,躺在軟軟的草地上,腦海中不禁又想起了春游那一天。”
這樣讓學生對比讀,評析兩種開頭哪個好?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明白,第一種寫法簡單了當,而第二種寫法猶如在頭腦中展開一個美麗的畫面,讀起來語言生動優美,猶如播放電影,把讀者帶到文章中去,身臨其境,精彩動人。
(一)借助課文拋磚引玉
教本中每個單元的課文編者都是先精心編排同一主題相關的幾篇文章,在園地中再安排相關的習作內容。教本的文章就是很好的范文,可以在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細節描寫知識,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是通過哪些細節描寫來表現文章的中心。如五年級課文《橋》中前后對老漢的描寫有
“老漢清秀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老漢沙啞地喊話:“……”
老漢冷冷地說:“……”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小伙子,吼道:“……”
在對文本進行了第一輪的解讀后,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作者是如何把老漢的形象表現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一組的句子反復朗讀后,學生就明白作者是抓住了老漢的動作、語言、神態來表現老漢的形象,他的公正無私、舍己為人就在他的語言、動作中體現。《窮人》中對桑娜的心理描寫,《十六年前的回憶》中對李大釗的外貌語言描寫也是用了同樣的方法。這樣有意識地利用相連的課文引導學生抓細節體會人物特點,讓學生明白抓住人物細節描寫就能表現出形象鮮明的主人公。以此拋磚引玉推類,像《“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的敘事文章同樣采用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的描寫來表現文章的主旨。
(二)把握中心有的放矢
高年段的作文題目,很多時候會出現“話題作文”題目,讓學生圍繞一個擬定的話題選擇自己身邊的事情來展開描寫。話題的確定,實際上就是中心的表現。可以利用話題作文引導學生找準細節切入點。因為描寫同樣的一件事情,要表現的中心不同,文章的重點和細節表現環節就不同。在講評作文時,可以選擇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話題角度來引導學生如何找準文章的細節表現點。例如寫成長過程中讓自己得到磨練、成長的事情這樣的題目時,很多學生會選擇“學游泳”這樣自己的經歷感受比較深刻的事情。這時,可以利用這一件事情分析不同的作文題目如何找準細節切入點:
(1)當我面對的時候,請你把題目補償完整,把自己深刻的一件事情寫下來。
(2)的力量,請你把題目補償完整,把自己深刻的一件事情寫下來。
認真審題分析后,“學游泳”這件事都可以作為這兩條作文題目的素材來寫,分別可以擬定“當我面對困難時”和“爸爸鼓勵的力量”。但因為兩條作文題目的中心不同,在寫同樣的一件事情的時候細節表現點就有所側重了。第一道題重點在于寫自己如何面對困難,可以表現自己面對游泳困難時的心理、自己的動作。第二道題目側重點則在于爸爸如何鼓勵的過程,可以表現爸爸鼓勵我時的神情、語言、動作。明確了作文題目的中心后,細節表現環節后,學生動筆時就能很快找準細節表現點來寫了。
(一)素材寶典,添枝加葉
語言乏味是作文沒有細節的主要原因,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肚子里有豐富的詞匯才能動筆寫出生動的語言。列提綱時選好習作的材料,初步勾勒開頭、經過、結果就是文章的主干,需要添枝加葉才顯文章的茂盛生機。在講評作文中,可以隨機出示語句對比:
我不服,又挑了一個梨削起來。我這次用刀的力度好多了,果然進步了不少。
我不服,又挑了一個梨削起來。我緩緩轉動梨,輕輕推動刀,均勻加力、加速。這下,兩手協調多了,皮兒徐徐而出,連成串兒,像玉帶似的往下墜。
顯然,第二組的句子顯得枝葉茂盛。第一句的“力度好多”究竟怎樣好多,第二句通過“均勻加力、加速”來描寫,后面的“皮兒徐徐而出,連成串兒,像玉帶似的往下墜。”就更加具體形象。
這些“枝葉”需要平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分類積累語言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每周進行主題摘抄,與單元主題同步,像六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是關于大自然的,就讓學生去看描寫大自然的文章然后進行摘抄交流,也可以歸類積累,學生的“素材超市”就會慢慢豐盈起來,做到順手拈詞,文章添枝加葉。
(二)手法多樣,趣味橫生
寫文章時,我們可以提倡學生多采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使所寫之“物”富有韻味、情趣。在寫到六年級第八單元學藝的一件事時,一位學生這樣描寫到:“我開始練繪畫。基本功練得差不多了,老師叫我上顏色,那五彩的顏色像仙子的五彩衣似的。我紅色涂在太陽上,藍色鋪在天空里,綠色獻給小草們……”
句子靈活地運用了比喻手法,“涂、鋪、獻”三個動作既不重復也恰當生動。
寫到《最后一頭戰象》的小練筆描寫嘎羧離開村寨時。一生寫到:“路旁的樹葉離家了大叔媽媽的懷抱,像蝴蝶一樣飄落下來。嘎羧走到了熟悉的江邊,回想當年,每逢夏天,它都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嘎羧還會把水吸起來,水就像噴泉一樣灑下來,孩子們打鬧著……”
開頭的樹葉離開媽媽運用了擬人手法,也增添了離別的憂愁。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