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洪濤
1.美術聯動教研的思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科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勢在必行。而美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學校配備的專業與專職教師少,作為經濟較發達的A地區,是一個不帶縣區的地級市,學校專任教師少,大部分學校仍然只是1—2名,教師的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美術學科教師面臨著難以開展校本教研、學科教學交流不方便、專業成長路徑少等困境。因此,要實現有效的美術教研就必須突破“以校為本”的框架,開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和教師之間的聯動,構建新的聯動教研框架,這是改變美術教研困境的可為之路。
2.“項目推進”方式的探索
構建了聯動教研框架后,如何推進這種教研方式又是一個難題,我們就此進行了研討和抽樣調查。對教研方式、教研主題、教研內容、活動形式、實用價值和主動參與等開展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教研內容、活動形式和實用價值在傳統教研中的滿意度較低,是影響教研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我們也發現,三項內容均體現在教研的任務和過程中,這恰巧與工程中的“項目”很相似,也就是說我們在設定、執行和管理教研項目中存在很大缺陷。因此,我們認定選擇“項目推進”是聯動教研的有效方式。
3.符合美術教研需要的設計
A市自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得到飛速發展,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東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引進美術教師,A市美術教師隊伍組成結構比較復雜,美術教師群體呈現出原籍地域廣、文化背景復雜、學歷普遍較高、年齡結構偏低等特點。因此我們在組織教研活動的過程中選擇項目推進式,針對上述因素,聚集各種資源,尋找提高教研效果的路徑和策略。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與論證,我們確信“項目推進式”美術聯動教研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要求。
實施“項目推進”式美術聯動教研,關鍵在于教研的行動和在行動中實施項目推進的策略。其中行動貫穿于實踐與探索的全過程,包括項目的設計、推進、反思整改、推廣應用等;而策略是實踐與探索的方法,如如何決策項目、項目推進的方法、在推進過程中的調整、以及形成的應用機制等。如何做到“行動”和“策略”和諧統一是實踐成敗的關鍵所在。
1.項目的創新設計基于教研效果的考慮,科學的項目設計顯得尤其重要
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們設計了“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推進”等導向性項目;根據A市美術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設計了“中小學學科特色建設”、“區域間、校際間聯動教研”等前瞻項目;根據教學研究的需要,設計了“教育資源開發”、“地方電子教材開發”等研究性項目;根據潛在發展的方向,設計了“科組長研修、名師培養”等潛在性項目;根據常規研討的需要,設置了“優質課評比、教學論文評比、教學基本功評比、教學實踐競賽”等常規性項目。
2.項目的聯動實踐
首先是區域聯動。即區域之間的互動,區域范圍較大,參與教研的教師也較多,較容易推進大研修項目。如片區與片區間的課程改革研討會、教育科研成果展示活動等。鎮區間的課堂教學研討、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等。
其次是校際聯動。相對于區域聯動來講,校與校之間的聯動顯得更靈便和自由,更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因為學校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針對學校學科的發展狀況和教師的現實需要,更容易推進,效果也更明顯。如校際的互聽互評教學項目,校際的特色教學幫扶項目,校際聯合課題研究項目等。
最后是師師聯動。一所學校的美術教師相對較少,對教研工作帶來局限。因此教師必須走出去,與外校的教師進行聯動,開展實質性的教學交流與研究。相對于區域聯動、校校聯動,師師聯動更突顯教師參與教研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其教研的形式可以是一對一的互動式,也可以是一對多和多對多交互式;教研的內容可以是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探討,也可以是學科特色建設等。
3.項目的反思改進
成功的教研活動對教學工作的推進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持續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在于一次教研本身的成敗,更關鍵在于活動后的反思與改進。這其中包含了三個過程,一是跟蹤調研,二是深度研討,三是反思改進。
跟蹤調研。在項目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要預先設計好跟蹤調研的程序和形式,以便對活動開展的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如設置活動現場點評,收集活動問卷調查表;活動完成后,通過網絡論壇開展討論和交流,通過電子郵件和博客評論的形式反饋教研活動的心得體會、建議及意見等。
深度研討。在活動項目推進以后,深度研討是根據跟蹤調研的實際情況和數據,對活動效果作理性分析的重要過程。只有對項目活動效果作深度分析,才能夠認清活動的意義,才能更好地促進項目的內涵發展。反思改進。項目推進式教研,不是一個活動完成后就一了了之,它是一個“螺旋式”循序漸進過程。如我們設計的美術教師優質課比賽、教師基本功比賽、教學論文評比等,就是每三年一個循環周期,進行了5個周期的推進與實踐。在項目的每一個周期實施以后,通過跟蹤調研和深度研討后,對教研的項目既掌握了實踐的具體情況,也有理性的分析與思考,對項目的進一步推進有了實踐和理論依據,因此在下一周期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這樣反復的過程,就是項目推進的過程,也是精細化教研程序的過程,更是不斷提高教研效果的過程。
1.創新構建區域教研的有效模式
組建“五”級團隊,構建聯動網絡。五級團隊分別是:①專業教研梯級團隊:市美術教研理事會——鎮美術教研中心組——校美術教研組;②專業發展梯級團隊:省、市名師工作室——市學科帶頭人——市學科中心組——鎮學科帶頭人;③學科管理梯級團隊:市美術教研員——鎮、區藝術輔導員——校美術科組長;④活動組織梯級團隊:教研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理事——一線教師;⑤模塊研究梯級團隊:理論專業組——繪畫專業組——書法專業組——工藝專業組。這五級團隊交織成了一張緊密的美術聯動教研網絡,其中的每一個節點就是一個教研組織分支機構,連接著其他的每個分支和個人。
實施“五”項并進,形成聯動機制。“五”項是指導性項目、前瞻性項目、研究性項目、潛在性項目、常規性項目五大項,每一個大項又由多個小項的分支組成。項目都實行“并行式”和“行動研究”的推進策略。再組合“五”級團隊網絡,就形成了一套“美術教研聯動機制”。即橫向是團隊網絡,縱向是環行項目推進策略,立向是聯動項目。
搭建“三”重平臺,發揮聯動紐帶。“三”重是指;一是展示平臺,如教研活動展示平臺、學科特色展示平臺、藝術作品展示平臺等;二是宣傳平臺,我們創建了《A市美術教研報》、“A市美術教研網”、“A市美術教研微信公眾號”學科特色成果集等宣傳平臺;三是研討平臺,有教研論壇、藝術沙龍、教學研討、區域交流會、科研交流會、成果分享會等。
“553-項目推進式”美術聯動教研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提升了A市美術教研的品牌和內涵,在全省乃至全國形成了“美術教研A市現象”的口碑,即實現了“聯動教研活動常態化,學校美術教育特色化,教師專業發展梯隊化,學生美術學習個性化。”
2.高效推進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
形成了一支“金字塔”式梯隊。幾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名教師的梯隊,在上一級梯隊與下一級梯隊的人數分配上基本在10∶1以內,是一個健康、和諧的梯級團隊。目前,美術學科有廣東省特級教師4名,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2人,和一批市級名師、學科帶頭人。
培養了一批“萬金油”式教師。通過立體化和多樣化項目教研的推動,大大提高地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除了追求教學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教師們朝著“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如我市中小學美術教師中有國家級書法家、美術家協會會員30多人;有省級書法家、美術家協會會員100多人;有兼任學校行政管理崗位的80多人;多數美術教師在社會承擔了文化傳播者角色。完全改變了以前“美術教師=繪畫教師”的片面看法,全面提升了美術教師的社會地位。【本文為東莞市教育科研2018年規劃課題《少年宮美術特色新工作坊建設創新實踐研究》(編號:2018GH122)課題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