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萍
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最有趣的,為生活而學數學是最有價值的,從而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課堂導入仿佛一幕劇的開場,也似美麗樂章的序曲,其在整節課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人們對于事物的整個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為中心形成的。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課導入是小學數學課中極其重要的環節。新穎的新課導入,能迅速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入中,我設計了這樣一段: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等等,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樣導入新課的方式,貼近生活,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
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轉化成數學問題的過程。在實踐中,僅使用教材很難盡善盡美地符合所有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因此,在教學新知時,我經常結合自己的教學狀況,充分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優化”。例如,教學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首先出示靜止的畫面,讓學生觀察并分類統計出畫面上各種機動車的數量,學生非常順利地完成了統計的任務,并說出各自不同的統計方法。接著讓學生觀看十字大街來往車輛的實況錄像,同樣要求學生分別統計出各種機動車的數量。車水馬龍的景象,生動的生活畫面,吸引了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十分專注,邊看邊記錄,忙得不可開交,可當反饋信息不一致時,學生懷著急切的解惑愿望,自覺地展開小組討論。通過交流,集思廣益,很快找出車輛類型多且同一時刻過往車輛數量多、一個人顧及不過來是導致統計失敗的主要原因,并研究出各自的對策,當再次觀看錄像時,多數小組的學生用分工合作、分類統計的方法使第二次統計獲得成功。
“學以致用”明確地闡述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數學練習必須架設起“學”和“用”之間的橋梁。練習設計生活化,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實踐活動中滲透了合作意識、社會交流能力的培養,使數學學習活動向社會拓展、向生活延伸。
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有趣,使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例如學完“最大公因數”后,我讓學生設計一個用方磚鋪地面的方案(教室長是7.5米,寬是6.5米)。經過小組的研究、計算后,學生設計出30cm×30cm、40cm×40cm、50cm×50cm、60cm×60cm等規格的方磚鋪地幾種方案。再經過學生的思維的激發和交流,最后選出50cm×50cm的方案,理由是:選用這種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個的方磚,既美觀,又便于鋪貼。還有的學生說:不用浪費方磚,比較經濟實惠等創造性說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就來自身邊的生活世界,是認識和解決生活和工作中問題的有力武器。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