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潤

6月5日晚間,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公布2019年第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包括微芯生物在內的3家企業IPO申請均獲得通過,離登陸科創板僅有一步之遙。微芯生物列為名單之首,故有“科創板過會第一股”之稱。
此時,微芯生物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魯先平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嘴角掛著微笑。雖說對公司過會抱有幾分信心,成為科創板過會第一股卻是始料未及。
受理不到3個月便成功“過會”,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營收規模在彼時119家IPO申請企業中幾乎墊底,在科創板上演了一幕“速度與激情”的大戲。人們為之驚訝,為什么會是微芯生物如此幸運?翻一翻公司業績簿,問題迎刃而解。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8536.44萬元、1.11億元、1.4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39.92萬元、2590.54萬元、3127.62萬元。
在研發投入方面,2016年-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0.52%、62.01%和55.85%,該數據在已申報科創板上市的醫藥制造類企業中居前。
逐年遞增的業績讓上市委委員眼前為之一亮。
揭秘微芯生物18年的成長史,公司創建于2001年3月,注冊資本3.6億元,是一家專長于原創新分子實體藥物研發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專注于腫瘤、代謝疾病和免疫性疾病三大治療領域原創新藥的研發。目前公司擁有14個在研項目儲備,累計申請境內外發明專利百余項,已獲得59項境內外發明專利授權。其中,境外發明專利授權42項。
公司此次申請登陸科創板,擬募集資金8.04億元,將分別用于創新藥研發中心和區域總部項目、創新藥生產基地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償還銀行貸款項目、創新藥研發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科創板的設立,讓微芯生物這類以原創性核心技術與核心產品引領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企業,能夠盡快俘獲資本市場的芳心,拓展融資面,加持資本彈藥;同時,科創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制度,及時發布上市公司最新動態,非常符合微芯生物這樣的科技型企業的特質。
6月13日,科創板宣布正式開板。作為首批過會的企業之一,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秉承“原創、安全、優效、中國”的理念,堅持“以持續創新、拯救健康為己任”,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臨床亟需的創新機制的治療藥物。
當然,受上交所的問詢啟發,魯先平也意識到,公司股權分散,雖有合伙人協議,但控制權方面仍有一定風險,而且產品結構單一,微芯生物的業績主要依賴高毛利的藥品西達本胺,該藥品收入近三年占比均超過九成,過于依賴“一招鮮,吃遍天”,長此以往,市場競爭力或弱化。
2018年11月23日,在第二屆華僑華人創新創業精英榜頒獎典禮上,魯先平博士榮登“2018華僑華人創新創業精英榜”榜單。組委會對魯先平的評價是,他以深厚的愛國情懷,從大洋彼岸回國創業,兩萬公里的回國路,用腳步丈量初心,用汗水推動成長,用智慧書寫奇跡。
2001年,世界華商大會。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深情呼喚海外學子:“你們回來吧,你們回國后將有廣大的發展空間!”
正是這一年,魯先平回國創建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歷時十數載研制出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中國原創新藥“西達本胺”。
西達本胺是微芯生物自主研發的具全球專利保護的全新分子體,是國際首個亞型選擇性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口服抑制劑、國家1.1類新藥,也是我國醫藥歷史上首次對外專利授權,進行全球同步開發的原創新藥。其首個適應癥為復發及難治性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同時其單藥及聯合其他抗腫瘤藥物針對其他血液腫瘤、實體瘤及HIV的臨床研究正在美國、日本、中國同步開展。
微芯生物研發出西達本胺,不僅滿足了中國T細胞淋巴瘤患者亟待解決的臨床需求,打破了只有等待外國藥企創新藥物進入中國的格局,更意味著中國淋巴瘤患者在負擔降低至1/10的情況下,用上了全球最新作用機制的創新藥物,給他們帶來了療效安全性更優的生存獲益,開創了從“中國仿制”到“中國創制”的先河。
此前,2018年9月2日,在第十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晚會上,活動現場公布了“慶祝改革開放40年醫藥行業40人40事”評選結果,魯先平榮膺“慶祝改革開放40年醫藥產業風云人物”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醫藥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微芯生物是見證者、受益者,更是醫藥改革的先行者。從在中國率先構建國際領先的基于化學基因組學的集成式藥物發現及早期評價平臺,到協同全國臨床專家探索原創新藥的臨床試驗研究,從積極響應國家醫保改革政策,西達本胺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到CFDA出臺鼓勵藥品生產企業集團整合技術資源的積極試點,微芯生物成為了全國首批集團獲批藥品上市持有人和受托生產企業。魯先平和他的微芯生物正日夜兼程。
2015年5月22日晚,央視新聞聯播頭條在“領航科技創新中國”欄目,對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治療淋巴癌藥物西達本胺進行了報道。報道指出,西達本胺的研發者魯先平是新藥研發的科學家。52歲的魯先平,帶領團隊攻關14年,研發出了中國首個原創的化學藥——西達本胺,給惡性淋巴瘤患者帶來新生希望。
登上新聞聯播頭條的魯先平幾乎一夜成名。但深圳特區報的一位編委看到這條新聞時說,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N年之前就報道過他。
公開資料顯示,魯先平1983年獲四川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學士學位,1986年、1988年分別獲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生物化學碩士和基礎醫學所/腫瘤所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1994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藥理系博士后。
上世紀90年代,魯先平在美國學業有成,事業順利,他在一家藥物公司北美研發中心研究部擔任負責人,領導和組織新穎化學分子的設計和合成、新藥篩選、臨床前研究以及臨床I期的研發。1999年在美國的一次留學生聚會上,他與朋友談起中國醫藥行業現狀時,第一次萌發了“要為國家醫藥產業發展做點什么”的想法。
原本可以在美國陶醉于神采飛揚的輝煌的他,卻在人生的高點激流勇退,毅然回國創業。2001年3月,魯先平與另外4位博士一道回國創建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名“微芯”,意為“見微知著,一‘芯一意”。
可是魯先平并沒有遇上中國新藥研發風生水起的好時光,2015年中國藥審改革拉開大幕之前,他已經在深圳的實驗室里和他的團隊無聲無息地為西達本胺埋頭研發了14載。
說西達本胺的研究過程存在“內憂外患”,一點也不為過。不但自身科學性研究尚屬空白,而且當時中國的研發政策環境、融資環境都很艱難。彼時,國內針對創新藥研發的政策法規匱乏,市場主要以仿制藥為主,投資者對創新藥也沒有概念,魯先平團隊只能在實驗室靠自己摸索。
創業早期,一位當時在外企工作的中國同行回國路經深圳,她帶著朋友的囑托,想看看魯先平的近況。沒想到門一開,就看到魯先平在簡陋的實驗室里正窩在一處埋頭試驗。于是,她默默掩上門悄悄離去。“真的很艱辛!”
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微芯這么小的公司敢做創新藥,確實有點“膽大妄為”。毫無疑問,公司融資遇到很大困難。魯先平回憶,2005年,包括魯先平在內的所有人工資都減少了一半,當初共同創業的5個人中,有兩位因經濟壓力,不得不揮淚離開。
但這些困難并沒有阻擋住魯先平的微芯心愿。在眾多外界給他的標簽里,他更傾向于選擇“中國原創新藥的拓荒者”。從創業至今,微芯生物面臨過發展模式的抉擇困境、融資時的舉步維艱、研發時的挫折打擊……一個個發展瓶頸,魯先平都帶領著自己的團隊不斷克服,終于守得云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