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北梅
近年來,“生態課堂”備受關注,掀起一番課改熱潮。然而很多所謂的“生態課堂”只偏重知識構建的引導,忽略了學生學習情感的引導,導致“自主”流于形式,與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課堂”相差甚遠。通過“生態課堂”,促使學生獨立成長、協同發展、個性發展及持續發展。
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同時進行獨立學習的情感引導,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我要學”。
比如,在一節縣級公開課的實錄中,該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是4個描述外貌特征的單詞或詞組:tall and strong,short and thin,friendly,quiet。教師通過布置“前置性作業”讓學生預習新課,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并通過學案提示進行自學的學習情感引導:

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鳴,共同分享,使學生各種能力得以提高,良好習慣得以形成,美好人格得以健全。
在實錄中,讓學生在自學后,將自己的自學成果拿出來與同學互相分享交流,讓學生在互教互學中合作釋疑,并進行良好的合作情感引導。具體導學如下:

“生態課堂”要引導學生在運用中一步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成為探索者;從而內化知識,成為研究者;進而靈活運用,成為開拓者。
在實錄中,引導學生自主構建新知后,通過任務讓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在學案中具體體現如下: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生態課堂”,要充分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進而實現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的目的,使學生得到持續發展。
在實錄中,不僅評出優秀小組,還有評價反思環節,在學案中的引導如下:

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正確把握好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新的理念化為教學觀念,并成為我們自覺的教學行為,營造的英語生態課堂一定是美麗的,學生的自主能力一定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一代新人。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