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紅麗
教育信息化和課堂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新方向、新熱點,我校開展的校本化翻轉課堂“兩段七步”教學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學校大力倡導手機課堂的背景下,作為信息技術老師,我不斷地研究和改進本學科手機課堂的教學模式,給自己帶來了以下轉變:
經過不斷地實踐,我充分意識到教育技術不僅革新了傳統教育模式,而且營造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術才能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王竹立教授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做教師》一文中指出:網絡不會取代教師,但用網絡的教師會取代不用網絡的教師。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教師,我們應具備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高效課堂的能力。
手機課堂的開展讓我的備課產生了質的改變。以《二進制與十進制之間的轉換》為例,使用手機課堂后,我直接把學習任務清單在“雨課堂”平臺發布,讓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完成任務后,直接智能批改,并生成學習分析報告。我可以即時查看學生知識點的預習效果,以這些數據為分析基礎,從而更加有針對性、有實效性地調整課件。
高效課堂要符合以下幾個標準: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有意義,效率高,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具備互動性。以拓展課程《攝影》為例,我在不同的班級采取了不同的手機授課APP進行授課,都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在高一5班,我采用“UMU”APP進行手機授課。課堂的氣氛很活躍,互動性也更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效率更高。在高一6班,我采用“雨課堂”APP進行授課。最大的收獲是可以精準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狀況進行因材施教,提高了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課程中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即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目前,我用UMU進行手機授課,較好地處理了這一差異。例如,《文本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一課,由于學生對word的基礎知識與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我先在UMU上發布兩個課堂練習,每個練習都附帶一個教學微課以便學生觀看。第一個練習適合基礎較差的同學:利用word簡單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個人介紹;第二個練習適合基礎較好的同學:制作一份校園籃球賽的宣傳海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基于我校現有的1000M局域網和100M以上的電信外網及光纖到課室的網絡環境,學生能順利開展手機學習,提高了個人的學習能力。而手機課堂給學生的學習主要帶來了兩大改變:
一、促進學生“零存整取”學習
“零存整取”學習是指通過將碎片化知識積累整合,并與原有的知識體系實現對接,從而實現碎片化知識的創造性重構及創新。以《利用word制作電子海報》一課為例,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讓學生利用手機進行零存整取學習:
1.積件式學習。學生可以利用個人網絡學習空間,收集碎片化的學習資源并進行整合。例如,可以把網上與word相關的知識、設計原理、顏色搭配、版面布局、優秀電子海報等碎片化的知識積累存在自己的網絡學習空間。根據自己的學習目的進行整合,并形成自己獨有的《利用word制作電子海報》的知識網絡,進一步開始創作設計海報。
2.個性化創新改寫。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如雨課堂、學習空間等),與他人進行思想碰撞,討論自己的海報作品成果,吸納同學們的觀點與意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二、促進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
手機學習可以使學生在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時間(anytime)“隨時、隨地、隨身”“短、平、快”地進行學習。學生和教師利用智能手機,通過校園無線網接入點連接到校園網絡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情況,進行有選擇的個性化手機學習;也可以通過手機的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例如,我利用手機,把信息技術的課程專題化、系列化、層次化,并上傳到UMU學習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觀看微課,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手機連接無線網進行線上做作業;教師可通過網絡為學生提供學習輔導;教師和學生也可以借助校園網絡,實現對雙方教與學的評價。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