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淑娟
[摘要]在歷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分值所占比率高達13%,特殊句式是學生領悟文言文的關鍵。而在一線教學中,常面臨著教師不擅教,學生學不懂的困境。因此,本文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探討學生厭學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幾點原因以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學
近年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19分,分值比例高達13%。《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對文言文提出的教學要求是: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等。這兩點要求即是對學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能力的考查。如2018年全國卷I“帝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為作屋五十間。”考查的就是定語后置“屋五十間”即五十間屋。另外,在平時的閱讀中,如果缺乏對特殊句式的了解,既妨礙對文本的理解領悟,又對做題產生很大的困擾。面對此種情形,一線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文言文教學,尤其是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實詞、特殊句式,這是讀懂文言文的關鍵。
但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學效果往往差強人意。教師教的力不從心,學生學得百無聊賴,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在高中文言文課堂上,常見兩種教學模式:一是對文言文特殊句式蜻蜓點水般地粗略涉獵后,就開始分析文本甚至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大講特講稗官野史。如一些教師在教《項羽之死》時著眼于項羽的英雄事跡而忽略了對諸如“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等特殊句式的分析,而直接翻譯為“騎馬跟隨的壯士有八百多人”。文本分析固然重要,然而理解文言文意思才是基礎。否則就如空中樓閣,美則美矣,可惜虛無縹緲。二是秉承“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八字原則,要么由學生逐字逐句的翻譯,背注解、背翻譯;要么由老師一字一句嚼碎了喂,喂特殊句式翻譯后的意思,喂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點規律而缺乏分析比較。這種“灌鴨式”的教學屢見不鮮。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也難怪教師講得唾沫橫飛,然而學生卻學得昏昏欲睡了。導致此種教與學困境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初中語文課堂上缺少語法教學,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對詞性和主謂賓定狀補這些基本語法知識都不了解,時常要借英語語法來說明漢語語法。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再加上語法知識本身枯燥無味,又很難在短時間內在成績上呈現出來,學生不愿學。
其次文言文特殊句式本身難度較大。文言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隔甚遠,再加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字形、字音、字義都發生了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特殊句式是在了解單個字音形義基礎上對整個句子的理解,對于學生來說,單個字尚且難以理解,何況是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等句式呢?
再次,教師教育方法單一,觀念落后。本文前面有提到,現在高中文言文課堂,大多仍是滿堂灌或者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系統性、理論性分析。
面對此種教與學的困境,筆者根據自己一線的教學經驗,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大家斟酌。
一、分類歸納法
文言文中,不同的特殊句式有不同的判定標準。在課堂中,教師可以把近期學習到的同一類型特殊句式歸為一類,由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比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沛公安在?”(《鴻門宴》);“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這幾句都是疑問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除此之外,賓語前置的類型還有諸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黍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這幾句賓語前置句的共同點是:都是否定句,并且否定代詞作賓語。由此可得出賓語前置的另一類型否定句中,代詞(“不”“未”“毋”“莫”“弗”等)作賓語,賓語前置。
二、聯系遷移法
教學不能是隨性的、松散的,而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教學文言文特殊句式時,教師應該適當遷移曾經學過的知識或生活中常見的句型以引起學生有效的記憶。比如,在教《項羽之死》時講到定語后置句“漢騎追者數千人(追趕項羽的漢騎兵有數千人)”,這句的結構為“中心詞+定語+者”,這種結構類型在學《荊軻刺秦王》時就碰到過“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群臣侍殿上者(在殿上侍奉的大臣們)”。經過諸如此類反復的記憶遷移,學生有關特殊句式知識點的記憶必然會得到強化。
三、句子成分劃分法
句子成分劃分法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非常廣泛,此方法也適用于古代漢語特殊句式。一般來說,句子主干成分是主謂賓,枝葉成分為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但在文言文中,我們有時會碰到定語后置、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在這種情況下,劃分句子成分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農人告余以春及”(《歸去來兮辭》)第一句中,“爪牙”是賓語,“利”是定語,是修飾“爪牙”的,這句話可以翻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第二句中,“農人”作主語,“告”是謂語,“余”賓語,“以春及”作狀語修飾“告”,農夫把春天到來的消息告訴我。如若學生能順利的劃分句子成分,那么古代漢語特殊句式這一難題便可迎刃而解。
四、比較分析法
比如,教師在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被動句“而君幸于趙王”和“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如果僅僅是告知學生前句“于”字表被動,意為:您被趙王寵幸;后句“見”表被動,翻譯為:恐怕秦國的城池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騙。那么學生就只知道死記硬背“于”“見”是被動句的標志,而不知兩個被動句有何區別:“于”表被動時,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使被動意義更加明確;“見”表被動時,不能引進動作的主動者、發出者,即動作的發出者是不可知或不必說出的,需聯系上下文內容方可得出。
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的普遍語言規律和特殊語言現象,而要掌握這種特殊語言現象并非易事。中學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學習仍是一個難點,對此,教師要對癥下藥,找對方法,找出規律,才能事半功倍,學生才能真正感悟古典文化的精髓,傳承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