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靖
陶行知指出:“從前,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味,一概不顧,專門勉強那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夸美紐斯也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的確,凡事有興趣則有動力,一切事務莫不如此。要使學生熱愛學習、主動學習,激發其興趣是教學工作者應該著重用力的地方,興趣的激發是課堂效率的保證,能讓學生更好地獲取新知識。
“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等名言表明數學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容置疑的。對于數學教師來說,自己首先應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功用;在此之后,要盡可能地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科觀,并進一步幫助他們培養起穩固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習起來必然會事半功倍,取得成功的喜悅。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學習興趣對教學效率的極大作用,應該更加有意地、有系統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自然能產生高效學習的沃土。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科觀
數學是科學之母,是科學前進的重要支撐。一些學生對數學的意義認識不足而產生不了真正的興趣,他們誤以為數學沒有太大實際的用處。更有甚者,仍然認為日常生活用不著“高深”的數學,不需學習太多,“只要會算賬就可以了”——持這種觀點的不在少數。所以應通過數學價值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學科的重要性,從而形成長久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
2.創新課前引入方式
比如,在學習正弦定理之前,可以這樣設問:“我們知道,對任意三角形都有等邊對等角、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即邊與對角正相關。不過這只是從定性的角度描述的,如何定量地揭示這樣的規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正弦定理要回答的問題。”“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在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時才去啟發。教師應該積極創造這種‘憤和‘悱的情境。”還有一種引入方式是通過實際活動。給學生提出一些實際的場景,讓他們感受其中的數學知識,或者由教師提出其中的數學問題,供學生思考,進而引入新課。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多樣化可以帶來復合的學習印象。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盡量采用多種方式,講解知識點,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是靈活多樣的,總之目的都是達到學生知識的內化。以下例子可供參考:
(1)聯系日常生活。比如,在學習數列時,有一個問題是求項數。比如,從20到35共有幾項?很多學生會以為用35減去20,說有15項。那么可以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電視劇今晚播放第12集到15集,一共是多少集呢?學生們大多數都能發現是4集,而不能用15減去12等于3集。要減的話,只能是15減去11,即減去首項前一個數。那么現在再來看之前那個問題——從20到35一共幾項?學生們就知道應該是用35減去19等于16項。在這個例子里,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學生們就能很容易地體會到求數列項數的誤區及正確方法。
(2)善用多媒體技術。當今教學手段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更,我們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新技術進行課堂教學,PPT可以極大地縮短課堂板書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并且可以增加新穎感。另外還有教學視頻播放。教師可以在因特網上選取合適的水平高的教學視頻,在上課時播放出來。
(3)利用小組競爭。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其進行自由討論,并產生最終答案。答案可以參與評比,并有象征性的獎懲機制。“競爭帶來活力。”這種方式可以增強某些基礎差的學生的參與度。
(4)建立課外興趣小組。實踐可以鞏固理論,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可以建立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力求使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時,可以讓學生去調查周邊建筑,看哪些地方運用了此規律。在學習直角坐標系一章期間,可以讓學生去給學校會議室的每個座位編排上坐標。在學習圓的周長公式期間,可以讓學生去測量汽車輪子的半徑,進而算出其周長,以了解車輪轉動一圈,汽車所行駛的路程。在學習軸對稱和中心對稱一章期間,可以讓學生去發現身邊的對稱美。諸如此類,都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外興趣研究。
作為數學教師,應當不斷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領悟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更多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這對達到數學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大有裨益。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