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史玉婷
摘 ? ?要: “魚”這一字符在現有古代漢語研究中極為少見。本文以《漢語大字典》中的“魚”部字為研究對象,篩選整理出與獸有關的字成樣本,參考相關文獻對這些與獸相關的魚部字進行分類研究。
關鍵詞: 魚 ? ?獸 ? ?魚部字
魚字在字義的發展中由逐漸延伸出與獸相關的義項,而其在構字中也演化出許多與獸相關的魚部字。本文將從魚、獸兩字的義項和魚部字中與獸有關的字中淺析魚獸之關系。
一、從魚與獸的義項中分析魚獸關系
“魚”這一字在《漢語大字典》中有十個義項,分別是:1.水生脊椎動物;2.某些像魚類的水棲動物的稱呼;3.喻指人遭淹死;4.兩眼毛色白的馬;5.中醫穴位名;6.捕魚;7.代詞,用表第一人稱單數,相當于“吾”;8.星名,屬尾宿;9.古國名;10.姓。其中2,4這兩個義項都與“獸”有關聯:
1.某些像魚類的水棲動物的稱呼。如:鱷魚;鯢魚;鰒魚;魷魚。《詩經·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朱熹注:“魚,獸名,似豬,東海有之,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可為弓鞬矢服也。”《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劉文淇疏證:“服(虔)云:‘魚,獸名。”既說魚是獸名,可見“魚”與“獸”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從“魚服”和“魚軒”這兩個詞出發研究魚獸關系。以“象弭魚服”為切入點探究,《康熙字典》中關于“象弭魚服”的描述,“《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豬,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青,今以為弓鞬步叉者也。”此中提到“魚服”既是“魚皮”,又可以從“魚皮”這一詞看魚獸關系。在《漢語大詞典》中:“魚服:(1)魚皮制的箭袋。服,通‘箙。”《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孔穎達疏:“以魚皮為矢服,故云魚服。”南朝梁江淹《橫吹賦:“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金馮延登《射虎得山字》詩:“柳營共許干人敵,魚服仍余一矢還。”(2)魚形。晉潘岳《西征賦》:“彼白龍之魚服,掛豫旦之密網。”后以喻帝王或貴人微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壺史》:“〔陛下〕若盡臣術,必懷墨入人家,將困于魚服也。”清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一》:“人知滁陽(郭子興)能識真主于魚服之中,不知皆次夫人答之也。”參見“白龍魚服”。“魚服”中“服”,通“箙”,“箙”在《漢語大字典》有兩個釋義:用竹、木或獸皮等做成的盛箭器具;用具的外套。關于“魚軒”,《漢語大詞典》:(1)古代貴族婦女所乘的車。用魚皮為飾。《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杜預注:“魚軒,夫人車,以魚皮為飾。”唐王維《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之一:“錦衣余翟獻,繡谷罷魚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柴四》:“見經族前導,華谷后隨,鮮衣花帽,簇擁魚軒。”(2)代稱夫人。《宋蘇軾與李之儀書》之三:“叔靜云端叔一生坎啊,晚節益牢落,正賴魚軒賢德,能委曲相順,適以忘百憂。”王鞏《聞見近錄》:“李文靖端默寡言,堂下花檻類吧,經歲不問。魚軒一日語之,文靖不答。”由此可見,“魚軒”指的是“車”,在《漢語大詞典》中找到“魚車”這一詞:“古代尊貴者乘坐的車,以魚皮為飾。唐李商隱《梓州道興觀碑銘序》:“屬以魚車受寵,璧馬從知。”可參見“魚軒”一詞。再說“魚皮”,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兩個義項:(1)魚的皮。古人或用以制衣飾等。《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晉杜預注:“魚軒,夫人車,以魚皮為飾。”《北史·室韋傳》:“(北室童人)皆捕貂為業,冠以狐貂,衣以魚皮。”唐韓翅《送巴州楊使君》詩:“前驅錦帶魚皮襲,側佩金章虎頭緞。”(2)特指鯊魚皮的干制品,供食用。
綜上,從“魚服”“魚軒”“魚車”“魚皮”這四個詞語的釋義上分析魚與獸的關系,一方面可見以“魚皮”作裝飾在當時是較為流行的,那么需求量自然是大的。用魚皮做裝飾應是供不應求的,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讓人懷疑這里的“魚”是魚還是獸,畢竟獸皮在當時也是流行的裝飾品,以獸為形的裝飾在當時很受歡迎。另一方面,從現實生活來說,魚皮普遍輕薄小巧,尚不說剝魚皮的不易,就是把魚皮裹在器具上也是很難的,再說裝飾好器具后,用起來也是很容易損壞的。如此一來,用魚皮裝飾的器具用起來定是要小心翼翼以防破損,再加上制作艱難,成品很稀有,如何裝飾在經常使用且不易保養的車上,這很不現實,故而對“魚”這一字產生疑惑,此“魚”應非彼“魚”,應該指的是獸,而這里的“魚”應該只是獸的別稱。在《漢語大詞典》中匯編的獸字的詞組有獸爐(獸形的香爐);獸吻(門環飾,明陸容《菽園雜記》卷二:“獸吻,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獸侯(畫有獸形的射靶);獸鼓(獸皮蒙制的鼓)等,可見當時人們對獸形獸皮的熱愛。而《漢語大詞典》卻并未收錄“獸皮”這一詞,更有力地證實了“魚皮”便代表著“獸皮”,否則以人們對獸皮的喜愛怎會沒有“獸皮”這一詞語,可見文書中現有用“獸皮”一詞,可以推測出人們常以“魚”字代指“獸”字。由此可以得出,在古代“魚”有代指“獸”字這一關系。
2.兩眼毛色白的馬。《爾雅·釋畜》:“一目白,瞷;二目白,魚。”王引之《經義述聞》:“‘(馬)二目毛色白曰魚。言以魚目也。(《爾雅注疏》)《詩經·魯頌·駉》:‘有驔有魚,以車袪袪。毛傳:‘二目白曰魚。《說文》:‘馬,怒也;武也。象馬頭覽尾四足之形。《廣韻》莫下切,上馬明。魚部。”
(1)家畜之一。哺乳綱,馬科。食草,役用。頭小面長,耳殼直立。頸上緣及尾有長毛。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其齒隨年齡而異,故相馬必先看齒。種類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別為專名。性溫馴而善走,能負重遠行。《玉篇·馬部》:“馬,武獸也。”《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驟,六尺以上為馬。”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又指代騎兵或馬戰。明李企《天香閣隨筆》卷一:“二日發馬往探,始知在象州歌馬。”又野馬。《山海經·北山經》:“罷差之山無草木,多馬。”郭璞注:“野馬也,似馬而小。”(2)方言;(3)籌碼;(4)大;(5)罵;(6)《易》為乾、震、坎之象;(7)量詞;(8)姓。由其第一個義項可見,馬為四肢哺乳動物,即為獸中的一類,而魚字又有一義項為兩目白的馬,由此可以得出當時魚可能為獸中的一類。
“獸”這一字在《漢語大字典》中有五個義項,分別是:1.打獵,后作“狩”;2.四足哺乳動物,多指野獸;3.臘,干肉。4.獸形的;5.通“嘼”,牲畜。其中第2項,四足哺乳動物這一義項與“魚”字的義項有關聯。
3.四足哺乳動物,多指野獸。《爾雅釋鳥》:“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書益稷》:“夔曰:于!予擊石附石,百獸率舞。”孫星衍疏:《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注云:“……猛獸,虎豹熊羆之屬。”漢曹操《欲東西門行》:“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魯迅《墳我們現在怎么做父親》:“凡動物膠糕等的,對于幼雛,除了養育保護之外,往往還叫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例如飛禽便教飛翔,鷙獸便教搏擊。”也泛指鳥獸。《周禮·考公·記梓人》:“天下大獸五:脂者、贏者、羽者、鱗者。”從“鱗”字出發研究,《漢語大字典》中,“鱗”字有四個義項:(1)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動物密排于身體表層的薄片狀組織,為皮膚的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說文·魚部》:“鱗,魚甲也。”《玉篇魚部》:“鱗,魚龍之鱗也。”(2)魚的代稱。(3)泛指有磷甲的動物。《周禮·地官·大司徒》:“二日川翠,其有動物宜鱗物。”鄭玄注:“鱗物,魚龍之屬。”《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蟲鱗。”鄭玄注:“鱗物,魚龍之屬。”晉孫綽《望海賦》:“鱗匯萬殊,甲產無方。”“鱗”在《漢語大字典》里解釋為“泛指有磷甲的動物”,此“鱗”即為“獸”之一別稱。(4)姓。由此可見,獸字義項的釋義中可以分析出鱗屬于獸的一種,而鱗字又有義為“魚的代稱”和“泛指有磷甲的動物”,魚在古代很可能被劃為獸的種類之一。
二、魚部與動物相關的的字
1.魚部與獸相關的字
(1)魜,人魚。《正字通·魚部》:“魜,人魚。加人作魜,猶牛魚加牛作● ,亞并書。”一為儒艮,古稱“人魚”,也稱“魜”,今猶俗稱“人魚”。哺乳動物。體形似魚,長約三米,遍體有稀疏粗硬的短毛,后肢退化,前肢乍看酷似人手,哺乳時前肢抱仔,故有人魚之稱。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國曾在廣州北部灣及臺灣省捕獲。
(2)鯪。鯪鯉,又名龍鯉、穿山甲、石鯪魚。(四肢哺乳動物)
2.魚部與其他動物相關的字
(1)哺乳動物
鯨:水棲哺乳綱動物。體形長大,外形似魚,小約一米,大至三十米。頭大,眼小,耳殼退化,尾鰭叉形,呈水平狀。成體皮膚無毛,皮下脂肪增厚。用肺呼吸,可潛水一刻鐘至一個小時。胎生。皮、肉、脂肪均可利用。鯨的種類繁多很多。如:藍鯨、抹香鯨、海豚、江豚及我國特有的珍貴淡水海豚—白鰭豚等都屬于鯨類。《說文·魚部》:“● ,海大魚也。● ,或從京。”如:鰍(海鰍。鯨類動物);魶(鯨的異名);● (同“鯨”)等。
白鰭豚:魥。白魥豚,白暨豚的古稱。哺乳動物海豚類之淡水海豚。棲息于長江、洞庭湖等淡水中,為我國特產的珍奇動物。明包汝楫《南中記聞》:“洞庭湖中有白魥,稍類江豚兒大過之,重者每一二千斤。白魥有雌雄,肚下牝牡狀酷類男、婦,雌者有乳二雙。”
江豚:江豚和河豚也是人們常混淆的兩種動物,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中:江豚的解釋為:“哺乳動物,生活在江河中,形狀很像魚,沒有背鰭,頭圓,眼小,全身黑色。吃小魚和其他動物,通稱江豬。”而河豚則是:“魚,頭圓,口小,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鰭常為黃色。肉味鮮美,卵巢、血液和肝臟有劇毒。我國沿海和某些內河有出產。也叫鲀。”江豚才是哺乳動物。
在《漢語大詞典》中“江豚”亦作“江● ”。通稱“江豬”。哺乳動物,形狀像魚,無背鰭,頭短,眼小,全身黑色。吃小魚和其他水生小動物。我國長江和印度大河中常可見到。《文選·郭璞〈江賦〉》:“魚則江豚海狶。”李善注引沈懷遠《南越志》:“江豚似豬。”唐許渾《金陵懷古》詩:“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海豚魚》〔集解〕引陳藏器曰:“江豚生江中,狀如海豚而小,出沒水上,舟人候之風。”清鄭玉珩《渡江》詩:“風急江● 吹白浪,月明烏靜總空林。”有字如:鯆、● 、● 等。
“河豚”亦作“河● ”“河鲀”。魚名。體圓筒形,口小,牙愈合成牙板。背部黑綠色,腹部白色,鰭紫紅色。肉味鮮美,肝臟、生殖腺及血液有劇毒,經處理后可食用。我國沿海和某些內河有出產。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之一:“萋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宋虞儔《佳句妙醞鼎至再和以謝》:“不為河● 賦荻芽,一壺且復薦枯蝦。”元王逢《江邊竹枝詞》:“如刀江鱭白盈尺,不獨河鲀天下稀。”明陶宗儀《輟耕錄·食品有名》:“水之咸淡相交處產河豚。河豚,魚類也,無鱗頬,常怒氟滿腹,形殊弗雅,然味極佳,煮治不精,則能殺人。”魯迅《集外集拾遺·〈無題〉詩之一》:”歲暮何堪再惆帳,且持卮酒食河豚。”有字如:● 、鲀(河鲀即“河豚”)、鮭等。
(2)軟體動物
魷,即“槍烏賊”,又稱“柔魚”。一種與烏賊相似的軟體動物。體長梭狀,尾短呈菱形。生活在海洋里,是一種名貴的海味。分布于我國沿海。
鱆,章魚,別名“望潮”,軟體動物,頭足綱章魚科。
● :同“蚌”。蚌,軟體動物,介殼長圓形,黑褐色,里面有珍珠層。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產珍珠。《爾雅·釋魚》:“蚌,含獎。”邢是疏:“謂老產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獎。”《易·說卦》:“離……為億、為蟹、為贏、為蚌、為龜。”《文選·左思〈昊都賦〉》:“剖巨蚌于回淵,濯明月于,漪。”李善注引逵曰:“巨蚌,育明珠者。”宋昭順老人《浣溪沙》:“拈處玉纖籠蚌顆,剝時瓊齒嚼香津。”美珠。《類篇·蟲部》:“蚌,美珠。”
魧,大貝(有殼軟體動物)。
鮂,烏賊。
(3)爬行動物
龜:觿,大龜。
鱉:甲魚,爬行動物綱。
鱷:鱷魚。爬行動物。體長數米,頭及軀干扁平,尾長。全身句硬皮和角質鱗。四肢短,善于爬行,也能游泳。性兇暴,捕食動物。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濱及江河湖澤中。《廣韻·鐸韻》:“鱷,魚名。”如:鮀(動物名。即揚子鱷);鮥(鱷魚);鱓(揚子鱷)。
鯢:魶(鯢魚)、鰨(同“魶”)、鰕、鰨等。
鮒:蝦蟆。《易·井》:“井谷射鮒。”陸德明釋文:“子夏傳謂蝦蟇。”
三、魚和獸的聯系
從魚與獸的義項方面分析,從魚部構造的魚部字方面分析魚與獸的關系,得出以下幾點魚與獸的關系:
1.魚在古代代指獸的關系,從“魚服”這一詞分析研究得出。《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彌魚服。”朱熹注:“魚,獸名。”《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劉文淇疏證:“服(虔)云:“魚,獸名。”
2.魚是獸的一種。《周禮·考公記·梓人》:“天下大獸五:脂者、蠃者、羽者、鱗者。”關于鱗《漢語大字典》中有以下幾個釋義:(1)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動物密排于身體表層的薄片狀組織,為皮膚的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2)魚的代稱。(3)泛指有磷甲的動物。可見鱗與魚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因而“天下大獸五”中的“鱗”因其釋義中包含“魚的代稱”,魚在古代屬于獸的一類。
3.魚部字中有不少意義為哺乳動物、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等動物的字,也有極少表意為四足哺乳動物即獸的字,由此可見魚在古代與獸的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冷玉龍,韋一心,中華字海[K].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2000.
[3]張玉書,陳延敬,康熙字典[K].北京:中華書局,2010.1.
[4]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K].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5]管錫華,爾雅[M].北京:中華書局,2014.7.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字典(第七版)[K].上海:商務印書館,2016.9.
項目基金: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土文獻與《楚辭》解讀”(15ZWB003);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20171030400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