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權
[摘 要] 從本質出發,尋求符合規律的語文教學,就是師生依據切需的教學目標,圍繞語文各元素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學會有規律地運用語言文字,正確適時地表達內心情感,懂得語文美的內涵。語文課程教學三要素包括制定真切需要的教學目標,開展真實有效的學習,實現真正必備的素養三方面。
[關鍵詞]語文;課堂;素養
《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從課文出發,學習語言文字表達運用,吸收內化轉變,發展成為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筆者認為需要從本質出發,尋找符合規律的語文教學。抓本質如同從源頭出發,涓涓細流才能源源不斷;符合規律是外在和內在永遠遵循的法則,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共同的橋梁,是不變的軌道。真正的語文課,是師生依據切需的教學目標,圍繞語文各元素展開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學會有規律地運用語言文字,正確適時地表達內心情感,懂得美的內涵。
一、語文教學目標的設定
課堂最直接的體現是以生為本,以生為主。教學目標就應該是學生切實所需的,是為學生的發展而服務的,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而不是教師想教什么會教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不由老師來定,不由教參來定,而由學生來定,課堂上不是教參的語文,不是教師的語文,而是學生的語文。
1.依課標而定
課程標準對于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每個方面在不同學段都有著不同的階段目標,各階段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如識字教學,第一學段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第二學段則提高到“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到了第三學段,則發展到“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從識字過程、識字量到識字能力都是按照識字規律逐步要求的。再比如閱讀教學中關于詞語的教學要求,分別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三個階段重點不一,呈上升趨勢,由意思到表情達意再到表達效果,對學習程度也是初步提高,第一學段是結合上下文,第二學段是能聯系上下文,第三學段則是聯系上下文,這是一個學習方法到學習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學中切不可出現揠苗助長、張冠李戴的現象。目標過低,則對學生的學習發展無益,沒有教學價值;目標過高,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受挫情緒,抑制或打擊學習積極性。
2.依學生而定
很多時候,年輕老師學習特級名師上課,照搬教案,可卻有種東施效顰的感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自身沒有特級教師突出的能力,二是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每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是不一樣的。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一定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3.依文本而定
依本而定,就是要以文本特點而定,語文教材所有的課都不是一樣的教法,古詩、兒童詩教學方法不一樣,說明文、記敘文也是不一樣的,寫景記事的也是不一樣的。說明文作品講究說明方法,語言精確凝練,結構嚴密,條理清晰。應抓說明方法,品析、感悟重點詞句,了解全文的說明順序和結構特點。小說的教學則關注情節和人物形象,指導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蘇教版《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看似簡單,其實用詞非常準確,有些詞是非常肯定的,有些數字打比喻的方式不同,必須體會到文字的準確性,換一種表達方式就不嚴謹了,所以要依文本而定。
二、語文教學的實施方法
有行就是可以操作,有具體實施方法的學習,是真實而有效的學習。關于語文學習的方法有多種提法,但萬變不離其宗。有四句讀書格言就很全面地概括了學習方法,分別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三人行必有我師——多問,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練,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多思。這四句話是從三個方面概括了學習。多讀是學習方法,多問和多思是學習形式,包括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多練是學習策略。
1.課堂閱讀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積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一個學生的閱讀積累量直接決定作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閱讀的方式有多種,精讀、略讀、泛讀、跳讀、連讀、串讀等等,學習目標不同,形式不用,采用適宜的讀書方法,也可多種兼容。
2.師生互動交流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促進個性化發展;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的適應性,善于與他人合作的品質,也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各方面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就強調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對班級學生科學分組,優化小組成員,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在學習要求上,階梯式呈現,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組內成員分工合作、互幫互助。
3.課堂內外練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的掌握要轉化為技能,中間需要一定的練習。練習分口語訓練和書面訓練,從內容上分詞語、句子、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等方面。在一定的規律下,輔以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形成特有的技能。葉圣陶說:“此學科:聽、說、讀、寫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因為讀書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輔相成的,聽、說、讀、寫必須協調發展。以聽為基礎,讀為中心,訓練語感,感悟語文;以說、寫為目的,讀寫結合,遷移運用,實踐語文;以活動為主線,內外溝通,發展個性,體現語文。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訓練,才能形成學生內在的技能。
三、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看似簡單的語文學習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內容,實現設定的教學目標,包括掌握豐富的知識,學會準確的表達,欣賞創造真正的美。
1.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
學習語文掌握基礎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從字詞句段篇,到口語交際,到習作,各方面常用性基礎性的知識。從修辭語法到結構順序,從現代漢語到傳統經典國學,從白話文到文言文,各類各方面的知識都在其中。傳承文化也是炎黃子孫應盡的責任,一個民族的偉大就在于文化的經久不衰,深深地烙印在每個國人的腦海中。
2.掌握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文字要具備的綜合能力,也就是最終表現方式,其實就是準確的表達。表達有多種水平,多種階段。借助一兩個詞可以是表達,一兩句話也是表達,一大段甚至是長篇大論也是表達。準確的表達是借助適合的形式,采用恰當的方式,將要表達的內容有條理有層次有規律地呈現出來。表達的內容要有條理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有層次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有規律就是符合人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缺少其中一點,所表達的內容就讓人難以理解,就不是準確的表達。讀寫結合,以寫導讀,以讀促寫,這種教學思想就是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
3.語文美的欣賞
語文教學中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有所改觀,但學習語文更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做一個心中有美的人。美是語文的美,是文字美、心靈美、藝術美、生活美、自然美等等。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對美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美在何處,能懂得美、欣賞美、表達美。一個心中常懷美的人,會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家人。在教學中,運用想象,充分觀察,仔細欣賞,盡情感悟,比較評價,引導學生發現蘊藏在其中的美。遵循合理的教學,給予學生必備的知識能力和關鍵能力,更讓學生感受到美,是教學的起點,也是終點。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