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育芬
摘 要:教育應該是一把火,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教師需要深研教材,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科學、合理、恰到好處的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問題成為引領課堂的動力源,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關鍵詞:課堂提問;教材;學生;師生關系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句話,“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是呀,在信息爆炸、知識獲得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角色更多地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如何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覺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科學提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不斷成長。讓問題成為引領課堂教學的動力源,讓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點火器,讓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深研教材
教材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媒介,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不能把教材內容當作教學內容,一堂課從開始到結束提出大大小小的問題,東碰一下,西摸一把,學生的理解與體驗只是浮光掠影。教師應該在正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通過精心設計,尋找一個切入點,把握每篇課文的重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理解課文起關鍵性作用的問題。而對于事實、記憶、常識性問題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完成,無需占用更多時間,把時間留在能啟發學生思考,擴展思維乃至創新的問題上,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做到“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多角度、多層面、有創意地解讀文本,幫助學生產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拓展思維空間,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中,對于課文中的字、詞我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只對重點的生字書進行書寫指導,留出大部分的時間,讓學生解決提出的問題。提出的問題有:“生命橋”是誰架的?“生命橋”的兩端連接著誰和誰?小錢的生命怎么樣了?為什么說小錢是幸運的?地震來臨你會怎么做?臺灣青年和李博士是怎么做的?他們為什么這樣做?從他們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原有的知識來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然后老師與學生一起檢驗學生答案的準確性。在檢驗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不顧個人安危挽救小錢生命的崇高精神,感受大陸與臺灣同胞之間的血脈親情,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的同時,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解內容,內化知識。
二、深研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每個人的發展都存在不平衡性。要讓每個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有所收獲,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水平,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尤其在今天的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逐漸拓寬,在某些方面學生對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師更快、更多。他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過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已略知一二。教師與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補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入了解學生,以學生的現有知識為支點,讓新學的知識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一個支架,提出層次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體會到動腦思考的喜悅。例如,在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這篇課文時,我根據我們班學生的特點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根據是什么?”這個問題適合學困生,通過閱讀課文就能解決。“為什么說遼西的發現是點睛之筆呢?”這個問題需要通過閱讀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去解答,適合較愛動腦筋的學生去思考。“介紹恐龍的進化過程。”這個問題不僅需要認真讀課文還需要合理地組織語言,適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去完成。我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先解決自己能獨立解決的問題,之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去完成。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提高,達到了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目標。
三、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各種關系中最基礎、最活躍的關系,是教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前提。一方面“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師生之間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會把教師當作自己最信賴、最仰慕的朋友,才會喜歡上他們的課,在課堂上才會積極配合、專心聽講、勤于思考、努力學習、努力珍惜和維護這種和諧的關系,對于教師所傳遞的知識信息,會盡量吸收,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不管老師提出的問題有多科學、有多合理,學生要敢于回答是關鍵,不會因為懼怕老師的權威而拒絕發言。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教師親切和藹的態度,能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認知和想法充分表達出來。即使學生答錯了,也不怕老師會訓斥,不怕被打擊積極性、主動性。在這種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也敢于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與同學一起商討,或是尋求老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10.
[2]楊玲.高等師范院校專業基礎教材:學校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01.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