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
在課堂教學中,低年級小學生經常會有隨便插話的不良習慣,在教師講課時他和同學說悄悄話,在別人回答問題時他沒有傾聽、思考問題和參與評價。這成了教師在課堂管理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
“學會傾聽”是新課標中對低年級小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目標,其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使他們學會傾聽,善于傾聽,更是提高學生質疑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能切實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基于以上問題考慮,學生在課堂插嘴,一般有兩大原因:其一,沒有養成傾聽的習慣;其二,愛表現,好勝心強。因此,要引導他們在課堂上傾聽不插嘴,建議從源頭抓起。
一、學會傾聽是培養傾聽習慣的前提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習方法的引領者,要使課堂優質高效,教師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讓活潑好動的學生靜下來認真聽講,與他人交流。
1.樹立“聽”的榜樣,以身作則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當學生在發言時,教師首先要帶頭傾聽,決不在學生發言時做其他事。其次,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打斷學生的回答,并且對學生的發言及時評價。同時還要適時引導學生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這樣學生才會牢牢記在心中,并照著去做,有助于傾聽習慣的養成。
2.細化“聽”的要求,學會傾聽好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三心”,即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告訴他們要像向日葵一樣,眼睛看著說話者,邊聽邊思考別人講的內容,還要用點頭、微笑表示你理解對方的想法;二要耐心,在別人說話內容較多時,不要隨便打斷對方,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再發表不同意見或補充。三要用心,在聽取別人發言時要動腦,有選擇地接受。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發言時,被別人打斷,你會怎么想?讓他們設身處地為發言者著想。在平時的教學中,只要我們堅持到每一堂課,堅持到每一次活動,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學會引導是提高傾聽能力的關鍵
教給了學生傾聽的方法,并不意味著學生就能夠安靜地傾聽,達到傾聽的目的。要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傾聽,最根本的就是教師要學會引導,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傾聽訓練。
1.約法三章,允許插嘴,但不能隨便插嘴
大多數愛插嘴的孩子恰恰是一些愛動腦筋、思維活躍的調皮學生。他們的知識面比別的學生要廣,自制力卻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好勝心又強,總想得到教師的贊揚和認同,稍微知道一點就會喊出來。因此,我們要告訴學生可以插嘴,但要聽完后舉手直到教師允許再說,而不能隨便插嘴。
對于那些插嘴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他們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有意設置一定的難度,有意識地磨練他們的意志,并且設計的提問或練習有一定的層次性,使他們在插嘴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同時,讓學生學會管理情緒,讓自己保持平和的心境面對學習。教師可以細化教學要求,盡量做到提前預防,合理應對。在備課時,首先教師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各種可能,做到提前預防,做好應對準備。其次,要因材施教,對性格內向、認真吃苦的學生,教師則要想方設法教給他們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方法,使他們變苦學為巧學;對性情活潑、愛插嘴的學生,教師則應想法子讓他們變淺學為深學,使其變學滿為學而知不足,當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時就不會胡亂插嘴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實行鼓勵性教學,小學生正處于愛表現、愛被表揚的年齡段,當他們認識到有秩序地回答問題才會被表揚時,自然就不會插嘴了。
2.波斯密碼,與孩子秘密小約定
對于一些對自制力差的孩子來說,上面的方法用了可能還不能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與孩子來些小約定。例如如果他能耐心聽別人說話,教師會讓他當小教師,請他做補充和總結。這樣既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習慣,又利用孩子的這一優勢更好地使他得到鍛煉,一舉兩得。另外也可以與孩子做些秘密小約定,例如當孩子忍不住的時候,教師對他眨眨眼睛,或豎起一只小拇指等,而這個就像密碼一樣,其他人不知道的。跟孩子有個秘密,孩子會覺得好玩,得到教師的重視,心里得到滿足,自然就會努力控制自己。
3.開展主題班會體驗活動
班主任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會傾聽不分心”之類的主題班會課,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同時,可以再開展一些聽記訓練,讓孩子在體驗中訓練傾聽能力。另外還可以在教室的墻上貼上關于善于傾聽、不插嘴的名言,或每周評出幾名“傾聽能手”,讓能手向大家介紹自己認真傾聽的方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暗示、引導孩子善于傾聽,化有限的空間為傾聽的樂園。
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至關重要,培養較高的傾聽能力則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用心捕捉教育契機,耐心引導,精心點撥,讓傾聽走進每個孩子的心里。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