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喜武
摘 要:些年來,隨著國家對林業與生態建設的重視,林業工程項目相繼實施。的就是進行對于森林的發展過程以及管理過程的學科,并在進行森林管理和發展研究的過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相關理論知識。在自然科學體系中,林學是一門涉及到多方面的學科知識,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影響。本文對中國林學學科發展趨勢進行簡要分析,并探討其我國林學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國;林學學科;發展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的逐步提升,林學作為自然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得到的資金支持和建設人才保證力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與此同時,在進行林學學科建設的過程中,我國的林學學科所承擔的課題項目和得到的資金項目的支持也逐步增多,林學正逐步的從“不掙錢的醬油學科”逐步的轉化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得重要組成部分,林學也正逐步的成為社會研究的焦點領域之一。
一、林學學科的必要性
生態危機既是人類文明延續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也給林業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國際社會對森林給予了前所未有的特別關注,林業問題受到空前重視。林業承擔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職責,肩負著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重任。推進現代林業發展,關系到有效地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木材安全、物種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改善當代人的生存發展條件,為后代留下生存發展的空間。我國林業戰略地位的總定位是,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要賦予林業以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要賦予林業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要賦予林業以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要賦予林業以特殊地位。按照林業的基本屬性和內在規律,構建生態、產業和文化三大體系,發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提升生態、產業和文化三大功能,以多種功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這既是我國現代林業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林業的戰略地位。
二、林學學科的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為止,隨著我國林學研究體系的逐步成熟,我國的林學產業經濟也開始發展起來。與此同時,隨著我國林學研究體系的多年發展建立,我國的林學學科已經初步的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體系,并在進行林學研究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出林學研究人才的團隊精神和科研精神,并在一些高等教育院校和中科院中,建立起了一套具有著國際化研究水準的林學研究隊伍。
林學基礎研究為林學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抗逆分子基礎、生物學基礎科學問題與森林功能之間的關系、樹木生長與木材形成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優質林木培育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 森林生態系統結構、過程與功能規律及其網絡化,森林植被對區域和農業生態環境的調控機理,基于 CFERN 長期連續觀測研究基礎數據的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森林生態系統組成與結構動態研究,以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健康評價及其生態調控,森林與氣候變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明顯進展。
三、林學學科的發展趨勢
1.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
林學,本質上是一門應用科學,但基礎理論研究是保障其持續發展與進步的原動力。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推進了我國林學學科的發展。例如:1)以全球氣候變化為切入點,加強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學研究,如森林的固碳功能與全球溫暖化及其對森林的影響;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定位監測,以及面向我國重大生態工程特別是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定位監測;針對工程建設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與技術集成,為我國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2)以樹木抗逆、水分高效利用、速生和優質生長為主線,研究樹木速生、抗逆、水分高效利用和優良材性性狀形成過程中生物組學及雜交和倍性育種與生長發育調控機制。 3)林業生物質材料形成與轉化的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產生了顯著效益。
2.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
林學的研究涉及不同尺度的多個領域,宏觀與微觀的結合成為林學發展的趨勢之一。學
學科迫切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對森林和木材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回答和解決上述宏觀問題,既需要大至國家尺度的研究,也需要不同地域尺度的研究,以及群體、個體和分子水平的微觀研究,多尺度的研究可能更加深刻地揭示林學各領域的內在規律,并制定其相應的應對策略,提出控制生態環境、發展森林碳匯、發展生物質可再生能源、加強多功能森林營造的理論與技術。
3.林學學科與相關學科交叉與滲透
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包括林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滲透,以及林學中二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已經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常態。特別是生物學科、信息學科與林學的滲透,已經對林學發展顯現出巨大的推動作用。
生態學作為森林資源培育與經營的基礎逐漸滲透到林學的各個分支。例如,對于紅松、落葉松等主要造林樹種從耐陰性、抗寒性、抗旱性、林隙動態以及與森林立地關系上的研究,為造林樹種選擇、苗木培育、森林結構(如混交林中樹種間關系)調整、森林撫育和主伐更新提供理論依據;通過森林養分循環、森林退化與恢復生態學的研究,為形成杉木、桉樹、落葉松等樹種的森林立地生產力長期維護與可持續經營技術奠定理論基礎;在認識森林生態系統
的變異與進化、種群動態、群落結構以及物種間關系的基礎上,揭示森林有害生物的發生機理、自我調控功能及其機制,提出相應的控制技術措施。
四、林學學科發展的支撐與保障
1.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支撐機制
設立長期穩定的支撐體系,以適應林學發展長周期的特點。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重點逐步過渡到大型開放共享裝備平臺的建設、維持與運行; 加大對穩定優秀團隊與穩定研究方向的支持。加強學科科學研究創新平臺建設,健全研究單位間的實驗室聯合和開放機制,跟蹤國際實驗室建設步伐,加強野外科學研究基地的建設和森林經營技術定點觀測站建設。
2.加強林業教育,培養學科隊伍
拓寬林業教育范圍,更新與整合教學內容,使林學學生更加面向實際、面向生產、面向世界,更加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林區,加強實踐環節訓練和培育,使學生學到對全球環境改善有益的知識,立足培養有大環境意識的專業人才。通過現代化教育,實行引進與培養相結合,造就一支適合現代林業建設的一流學術和技術隊伍。
3.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瞄準學科生長點,針對學科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加強國內外基礎研究和關鍵科技的聯合攻關,造就國際一流的學科帶頭人,提高林業科技人員整體學術和技術水平,擴大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員的國際影響,增強我國林學科技在國際上的話語權。
結束語:綜上所述,隨著自然科學體系的逐步完善發展,我國的林學研究也開始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的提升,我國的林學發展也得到了新的發展機會,這就需要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充分的重視到對于林學研究薄弱點的總結,促進林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立鑫.淺析中國林學學科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研究,2016(02):39.
[2]曾凡勇. 中國森林保護學科發展歷程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6.
[3]范志昊.我國林學學科發展概覽[J].品牌,2015(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