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東
摘 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黨對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要求。
關鍵詞: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現狀;展望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含義
中央提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同我們以往所講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比,雖然把“增長”改為“發展”,但含義卻大為不同。經濟增長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指數量的增加,如資源、勞動、資本等投入的增加;經濟發展方式比經濟增長方式包括的內涵要豐富,方式更為復雜,不僅要求有數量的增加,而且要涉及到諸如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經濟效益、質量的提高和優化,擺脫貧困、公平分配,以及增加社會福利等。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單純的經濟增長不能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一切經濟發展的首要物質條件,但不是惟一的條件??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使經濟發展不僅涉及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涉及生產關系的發展;不僅包括經濟數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效益的提高,社會效益的提高;不僅包括社會財富的增長,還包括社會財富分配的公正、合理。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種發展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以消耗資源能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為沉重代價的,主要是就增長資源、勞動、資本等投入而言的,至使我國目前經濟發展中不穩定、不協調、不全面、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簡單地把增長當做發展?,F在我們需要的發展不單純是數量的增加,而是要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也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而發展方式則不僅包括了經濟效益的提高、資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經濟結構的優化、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所以,用“發展方式”替代“增長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反映了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將會成為發達國家或跨國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廠”或“生產車間”。這就必然帶來投資和出口的快速增長,而這些又必然帶動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資品生產的擴張及其投資擴張。加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業和出口的快速增長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產方式來實現。因此,單純轉變增長方式很難收到預期效果,必須從本源上抓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抓好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所以,用“發展方式”替代“增長方式”,對解決深層次矛盾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不僅是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獲得更多的物質產品和服務,也包括獲得清潔的水、清新的空氣、綠色的空間、愜意的環境等。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一些地區不顧自然規律竭澤而漁式地開發,導致生態系統整體退化,水資源嚴重短缺,環境污染加劇,越來越多的區域已不適宜人類生存。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確定更全面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發展方針。因此,實現經濟又好有快發展,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這也是從維護人類可持續發展高度出發,總結世界各國發展經驗和成果而得出的科學理論。
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要實現“四個轉變”
1、提高思想認識,轉變發展理念。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轉變發展理念,堅持科學發展觀,要以人本為核心,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著眼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素質,切實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把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
2、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3、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這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是針對我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后,以及三大產業之間比例不合理問題而提出的。
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的途徑與措施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速度之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舉世矚目。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市場繁榮,購銷兩旺,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一個突出的弱點,那就是經濟效益不高,我國經濟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速度型增長方式之下。這種粗放經營的增長方式,同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不相適應,必須努力推進經濟發展向集約型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實質就是通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有效運行,達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當前我們提出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努力推進過去那種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為主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內涵型、效益型為主的發展方式的轉變,這就需要做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各種經濟單位改進管理與有效運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實現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在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變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是一項綜合性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必須全面考慮,采取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綜合措施,才能取得實效;要把提高認識與扎實工作結合起來,經濟建設,尤其是要求實現集約高效的經濟發展,是一件實實在在的工作,絕不是一般號召所能奏效的。 從工作上來說,我認為應主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l、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
改變發展方式首先要改革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具有優化生產要素組合與配置、協調供需關系的功能,能夠促進競爭、優勝劣汰,促進企業改進管理、提高技術、降低成本、改善服務。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
2、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
市場機制可以促進單個企業提高經濟效益,企業效益提高了,無疑是整個國民經濟取得高效發展的基礎,但企業效益的提高,并不完全等于宏觀經濟效益的提高。宏觀經濟調控的著眼點是國民經濟的總體,是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宏觀調控對資源優化組合與配置、調整經濟結構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對社會總供需、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分配格局、地區協調等方面的調節,都將對國民經濟總體的協調發展和效率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轉變政府職能、改善與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機制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3、改革企業體制,改善企業經營管理。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轉變發展方式的基礎在企業。我國國有企業多數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不能不帶有傳統經濟體制的烙印,這是我國國有企業長期活力不足、后勁不大、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要搞好國有企業,必須對企業的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優化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一個真正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與經營者的良好經營機制的基本條件。同時企業經營者還必須與廣大勞動者、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的通力合作,搞好企業的經營管理工作,把企業的制度創新同企業改組、技術改造結合起來,面向市場,進入市場,加強管理,改善經營,真正把調整產品結構、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做好服務、優化經營落在實處,才能使企業經營立于不敗之地,創造良好的經營效益,為轉變發展方式做好企業微觀基礎的工作。
結語
總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中,我們還會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但只要我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就一定能夠尋求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卓元.中國經濟從追求數量擴張轉向注重質量效益[J].商業研究,2010(4):45-47.
[2]李憲,劉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分析與展望[J].開放導報. 2008(03):23-24.
[3]李京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城市經濟. 2008(0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