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文獻資料梳理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對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探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健康及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的現實意義,提出加強體育健康理論知識學習,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以體育為引領,培育學校體育健康環境的策略,旨在促進大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素質。
關鍵詞: 健康中國;大學生;久坐少動;體育干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 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體育強國建設,促進全民健身發展”,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國民健康素質。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種場合提到:“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這些無不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悠悠民生,健康最大”的理念。2019年4月,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布《95后手機使用心理與行為白皮書》的調查顯示,95后每天使用手機時間達到8.33小時,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大學生體力活動情況不理想,久坐少動行為普遍。久坐少動是指清醒狀態下,坐位或臥位時,所有能量消耗不超過1.5METS的行為[1],表現為坐、斜倚或躺著時使用電子設備(如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坐姿讀書、寫字、繪畫、做作業,在學校以及使用交通工具時的坐姿等,這種現象占據了當今大學生一天的不少時間。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體質呈現 20 多年的連續下降,2015 年 11 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4 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中,其結果與 2010 年相比,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19-22歲年齡組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肥胖率持續上升。高校體育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身體活動鍛煉與健康關系密切。大學生的飲食不規律、運動不足、熬夜等不良習慣等促使了他們身體素質的持續下降,這些是教育界、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梳理久坐少動行為對健康狀況的影響,分析探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健康及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的現實意義,提出體育干預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的策略,旨在促進大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健康素質。
1久坐少動行為對健康的影響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各種休閑娛樂方式更新發展,新技術和電子設備造成了青少年體力活動的減少及久坐少動行為時間的增加。大學生大量時間用在久坐少動方式上,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容易造成傷害。其中久坐行為與人的肥胖關系也受到了眾多研究者關注。季成葉[2]認為,當今社會由“動”到“靜”的生活方式和缺乏身體活動的現狀造就了“肥胖易感環境”的形成,而肥胖很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風險。Sisson等[3]也認為,少體力活動水平和長時間久坐少動行為的青少年,他們超重可能性是其他同齡人的2倍。伴隨久坐少動時間的增多,其他生理疾病也相應的增多。Ford 等[4]通過元分析結果顯示每天看電視2小時,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5%,每天 2小時的久坐少動時間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17%。Hardy 等[5]在研究青少年使用屏幕時間與其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風險因子的關系時,結果顯示男孩每日屏幕時間多于2小時,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穩態評估模型的異常率是少于2小時屏幕時間青少年的2倍,說明屏幕時間過多使其胰島素抵抗風險增加。久坐少動行為與大學生心理影響方面,Mathers 等[6]對925名澳大利亞青少年調查研究顯示,久坐使用電腦和電子游戲易導致與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下降以及抑郁和焦慮癥狀的上升。Kremer 等[7]對8256 名澳大利亞青少年調查中有33%的青少年自述有中至高度的抑郁癥,其中使用屏幕時間過長是重要因素。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健康及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的現實意義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青年成長成才紀實中勉勵青年人既把學習搞得好好的,又把身體搞得棒棒的。大量研究證明,適量體育活動鍛煉有益于各年齡人群的身心健康、提高人體機能以及減少慢性病危險因素,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顯得尤為重要。長期適量的體育活動可以促進骨的新陳代謝,有助于刺激骨骼的增長,使人的骨骼在形態和結構上增強抗壓、抗折、抗彎、抗扭轉等方面的性能[8]。體育活動不但有助于青少年維持健康的肌肉骨骼系統,還能預防和減少高血壓,控制體重和身體脂肪的最小化 [9],說明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促進體內多余脂肪的氧化分解,使人體各肌肉得到有效鍛煉,是控制體重的較好方法。Aires等[10]選取1708 名11~19 歲的學生調查分析心肺健康與體育活動、看電視及用電腦時間、上學交通方式、肥胖的關系,結果顯示,有身體活動的上學方式、減少久坐時間,可以增加青少年總體育活動水平,并且能提升青少年心肺功能。Hamer等[11]調查分析發現每周至少進行一次體育鍛煉,則可使緊張焦慮感減少。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減輕抑郁,緩解壓力和焦慮,增強自信、自尊[12]。另外體育活動對于青少年的社交和思想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13],2016 年 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了“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重要講話,深刻剖析了人民健康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歷史意義。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把“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倡導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開展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專項行動;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可見《剛要》將“預防”置放于人的健康促進的優先位置,拒絕諸如“久坐少動” 行為,倡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勢在必行。而體育鍛煉與醫療有著一致的身心疾病治療功能,與生態健康、社會健康都有內在正向聯系。也正是因為體育的這些功能,《綱要》中把體育放在了大健康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從體醫融合、健康教育、生態文明的塑造和社會積極文化的培育來規劃了體育的健康工程。體育之于健康中國,就在于其本身就是跨領域、跨文化屬類的健康活動,將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有機的融合在一起[14],是構建“預防”體系的核心力量,順應了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3“健康中國”背景下體育干預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策略
《綱要》中的提到:“加強健康教育,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將健康教育納入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內容,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提高全民身體素質……”,這些都體現了《綱要》對人的健康素質提升的具體要求,在這一背景下,針對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的普遍現象,以體育干預策略培養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富有積極意義。
3.1加強體育健康理論知識學習,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為落實《綱要》精神,建立健全健康促進與教育體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各高校體育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加快體育課程改革的步伐,發揮體育在推動大學生健康方面的優勢,教學中加強體育健康知識滲透,將運動保健、運動生理、運動養生等多學科相關知識傳授給大學生,將體育健康理論、健康監測、運動實踐以及學校心理咨詢等相結合,建立完善的大學體育健康教育體系和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提高學生身心素質。使大學生懂得參加體育運動對身體產生的積極影響。
3.2以體育為引領,培育學校體育健康環境
首先是加大校園大體育文化宣傳。體育文化是弘揚體育精神、激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舉措。各高校可以根據學校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賽事、陳列體育展報、舉辦體育講座等具有時代特征的各類體育文化宣傳活動。通過各種體育文化宣傳引導學生來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這樣 “健康中國”的理念將持久深入人心。第二是加大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力度。列寧認為“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融入體育生活化理念,針對當代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特點,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健體健心、培養能力、學習生活的融合。另外是改進教學該方法。體育教師應加強與大學生的互動交流,注意對他們體育健康觀潛移默化的引導與教育。體育課程成績的評價應注重多樣化,從體育參與氛圍、運動技術掌握情況、健康改善狀況、健康素養的提高程度等方面綜合評價。最后是學校要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針對學校特點盡可能多的開放室內外場地、改善校園運動場地設施、購置豐富體育器材,加大體育鍛煉咨詢與指導的師資力量,以滿足大學生運動需求。
參考文獻:
[1]Sedentary BRN.Letter to the editor: standardized use of the terms "sedentary" and " sedentary behaviours".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2,37(3):540-542.
[2]季成葉.兒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環境[J].中國學校衛生,2006,27(6):464-466.
[3]SISSON S B,BROYLES S T,BAKER B L,et al.Screen time,physical activity,and overweight in US youth: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health 2003[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3):309-311.
[4]Ford ES,Caspersen CJ.Sedentary behaviou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2(5):1338-1353.
[5]HARDY L L,DENNEY-Wilson E,THRIFT A P,et al. Screen time and 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J]. 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10(7):643-649.
[6]MATHERS M,CANTERFORD L,OLDS T,et al. Electronic media use and adolescent health and well-being:cross-sectional community study[J]. Acad Pediatr,2009,9(5):307-314.
[7]KREMER P,ELSHAUG C,LESLIE E,et al. Physical activity,leisure-time screen use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4,17(2):183-187.
[8]涂素蘭,陳裕明.體力活動對骨密度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22):120-121
[9]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P].Atlanta, GA: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1996,202,144.
[10]AIRES L,PRATT M,LOBELO F,et al. Asso-ciations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hysical activity,active commuting to school,and screen time[J]. Journal of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2011(8):s198-s205.
[11]Mark Hamer Emmanual Stamatakis Andrew Steptoe. 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 The Scottish Health Survey. [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9 Dec;43(14):1111-4. Epub 2008 Apr 10.
[12].Dune AL, Trivedi MH, O'Neal HA. Physical activity dose-response effects on outcom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01,33 (6): S587-97.
[13]Logstrup 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J] European Heart Health Initiative 2001.December.
[14]張洪潭.體育概念研究進展[J].體育與科學,2011,32(03):11-19+26.
作者簡介:
李照清,1977-4,男,湖南寧鄉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質健康與體育教學.
基金項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湘教通[2016]343號(編號:1099),課題名稱:健康中國背景下大學生久坐少動行為與健康狀況的關系及體育干預研究。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湘教通〔2015〕291號(序號:624)。校級思政重點課題,湘女院黨字[2014]30號(編號:HNNZXYSZ2014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