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臘梅 丁楠 賈旋 張盈盈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深入但環境負擔加大,環境保護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當然經濟也要保持增長,因此產業遷移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文通過對環境保護與產業遷移概念與現狀的闡述,對大數據背景下的環境保護與資產遷移進行研究分析,根據能源儲存量、污染排放量、空氣質量以、環保投資額以及行業的資產遷移額,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得出直觀結果。
關鍵詞:大數據;環境保護;產業遷移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continued to deepen but the environmental burden has also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ourse, the economy must also maintain growth. Therefore, industrial mig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capit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mig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sset mi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according to energy storage, pollution emissions, air quality,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y asset migration. Amount and USES data analysis technology to obtain intuitive results.
Keywords: big dat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migration
1 環境保護與資產遷移的概念
1.1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宣傳教育的等。
1.2 產業遷移
產業遷移發生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之間的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直接投資在土地、工業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的一部分,所以產業空間分布的產業從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產業遷移對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關系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2 環境保護和產業遷移的現狀
工業化總是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若不重視環境問題采取適當措施,經濟增長將導致環境惡化。任何行業都會產生一定的污染物,其轉移都會增加企業的環境壓力。在產業轉移中,排放了大量工業污染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容易造成環境事故,是造成當地水、土壤、空氣等污染的主要原因。
3 環境保護和產業遷移數據分析
3.1 環境保護數據分析
1、我國部分省能源儲量
由圖表可知,我國廣西錳礦、鋁土礦、硫鐵礦儲量最高,遼寧石油、菱鎂礦儲量最高,重慶天然氣儲量最高,東部沿海城市及北京金屬礦產儲備量微乎其微。由此可知,隨著我國產業向發達區域遷移,發達地區的礦產儲備開發力度較大,環境保護刻不容緩。
2、我國部分省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全國廢水排放總量最多的省份(直轄市)是廣東省,其次是江蘇省,第三是重慶市,排放最多的是鉛。我國沿海省份及長江三角洲省份污水排放量較多,可知由于資產遷移,我國發達地區的環境遭到破壞較為嚴重。
3、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數據
由圖3-5可知,大同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2級的天數最多,北京臭氧含量最高,石家莊PM10及PM2.5年平均濃度最高,北方城市空氣質量普遍差于南方城市,由于我國北方工業化產業較多,煤礦產業等重工業較多,導致空氣質量較差,南方多以輕工業、商業為主,空氣質量較好。
4、我國對環保投入額的數據
水環境治理,垃圾發電在落地率,清庫率,增長速度上具備明顯優勢整體來看,綜合治理、濕地保護、綠化等行業表現較好,其中,2018M1~M4增速前三的細分行業為綜合治理(19.02%)、景觀綠化(14.42%)、濕地保護(7.53%)(數據來源:東吳證券研究所)
由圖3-7可知,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的逐漸惡化,我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較大。地方財政監管,資本金穿透是影響行業的兩個政策要素,從定向降準可見與貨幣環境有關。一旦地方財政清理結束,若利率不再超預期上行,環保行業的剛性和格局優化將享受估值溢價。
3.2 產業遷移數據分析
由圖3-8可知,廣東商業類產業遷移量最多,浙江其次,第三重慶,我國南部沿海沿江地區商業發展勢頭較快,大量商業產業南遷,促進我國南方經濟的發展;北京工業類產業遷移量最多,大同其次,第三天津,我國北方礦產資源豐富,工業類產業的遷移,導致我國北方空氣污染較為嚴重,污水排放量也較多,空氣質量較差;我國南方礦產資源基數較少,加上商業產業的南遷,使得南方礦產資源與北方省份相比微乎其微,產業遷移,導致環境保護重點轉移,南北方環境狀況不同,應因地制宜。
4 結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遷移,導致我國環境污染的加劇和生態破壞。長期以來,我國并沒有把環境保護放在首要地位,而是如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濟的方式,先發展經濟,再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正如文章中數據分析,產業遷移導致環境破壞,我國沿海沿江發達地區礦產與北方相比微乎其微,而北方重工業發展導致空氣質量較差。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是仍在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1]程發良,孫成訪.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曲向榮.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周敬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4]蔣展鵬,楊宏偉.環境工程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江緒春國內產業轉移文獻綜述[]企業研究,2012(12),
[6]李娟,吳南,李祥,產業轉移文獻綜述[M].經濟研究導刊,2011(27).
[7]龔雪,高長春國際產業轉移理論綜述[M].生產力研究,2009(4).
[8]馬子紅中國區際業轉移與地方政府的政策選擇[M].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蔡臘梅(1995.12-),女,重慶綦江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本科在讀;丁楠(1996.11-),女,四川合江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本科在讀;賈旋(1996.06-),女,貴州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本科在讀;張盈盈(1996-08),女,重慶綦江,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本科在讀;
指導教師:鮑俊穎,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