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立成
摘 要:隨著當前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工業快速發展,為此,鋁合金擠壓制品的工藝質量也得到了社會的重視。如何保證其質量能夠符合社會需求,并且對在線熱處理技術進行不斷的提高,成為了當前這一行業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在以往進行鋁合金擠壓的過程中,缺乏對其在線猝火參數的有效分析,導致該工藝難以滿足當前自動化工業生產的需求,只有不斷地對這一工藝流程進行優化,更加精確地提升工藝效果和工藝生產質量,確保產品能夠符合社會實際需求。
關鍵詞: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研究
引言:在進行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研發的過程中,其最重要的就是保證整個工藝的高幾何精度、高質量以及確保其整體的高力學性能,這一點對于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非常重要。由于在以往使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時,其整體質量會受到在線淬火工藝技術的制約,這就導致工藝產品的質量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想要保證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效果,就必須要在使用這一工藝技術時考慮到淬火的速率、淬火應力以及淬火敏感性等等,只有確實的考慮到這些因素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完成產品生產。
1對淬火溫度的分析和研究
對于鋁合金而言,其在制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固溶處理,這一處理的目的是促使溶質原子能夠均勻地落入到鋁基體中,與此同時,能夠為過飽和固溶體整體時效做準備。通過多次實踐,能夠得出淬火溫度越高,其冷卻的速度也就越快。在淬火后,鋁合金整體的過飽和度也就越大,越利于合金在后續工作中完成沉淀析出,為此想要提高鋁合金整體的產品質量以及產品效率,必須要保證,淬火的實際溫度,能夠達到該工藝的需求。然而在完成這一工藝技術的使用中,還需要注意到,如果淬火的溫度過高,則會導致在生產過程中鋁合金自身的晶體粗大,甚至容易發生過燒。要求在提高淬火溫度時,需要注意其溫度曲線,保證溫度能夠達到剛好使質量以及效率都達到最大化。與此同時,如果淬火的溫度過高,就會導致淬火冷卻速度過快,而這一速度過快,則會導致鋁合金容易出現由于冷卻不均勻而發生的變形,不僅僅難以滿足當前市場對于鋁合金這一產品的實際需求,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以及工作質量下降等等不同的問題,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必須要研究鋁合金的ttp曲線中有關淬火敏感性的問題。其目的是保證在應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時其工作效果能夠滿足實際需求,并且幫助技術操作人員更加合理的去設計在鋁合金擠壓制品生產時,其淬火的溫度。在當前市場中有關鋁合金壓制品有很多不同的要求,為此,所有的企業需要根據市場的實際要求來完成淬火溫度的選擇,也就是說需要根據淬火敏感性的不同,來制作不同的鋁合金制產品。其中不同型號的鋁合金其溫度敏感區間不同,比如6082其溫度敏感區間為225~445 ℃、6061其溫度敏感區間為230~440 ℃。
2時效溫度對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的影響
在鋁合金擠壓制品的制作過程中,作為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必須要意識到時效溫度對于鋁合金的整體沉淀析出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不同的時效溫度下,其析出的沉淀物無論是尺寸類型還是聚集長大的速度都不相同。為此,如果在時效溫度相對較低的時候,會出現合金沉淀析出相對較快合金的時效強化效果比起其他溫度各位明顯。然而,如果時效溫度較低,其沉淀長大的速度也會隨之較慢,如果時效溫度較高,則與其相反。
3實現鋁合金擠壓在線淬火的工藝條件
在鋁合金擠壓制品的工藝行程中,經過擠壓與固溶處理,鋁合金元素能夠分解出不同的數據,為此獲得了能夠滿足社會發展需求以及人們需求的產品。然而由于市場中對于產品的需求不同,在冷卻的過程中也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來產生不同的鋁合金元素。比如在加熱鍋爐配料的制作過程中,需要采用的是感應加熱方式,直接利用火焰來對其進行溫度的噴射,進而能夠獲得室溫組織狀態下的合金固溶結果,這一結果是符合市場需求的,同時也能保證整體的質量以及工作效率。需要注意到在應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進行制作時,對于冷卻溫度的要求相對較高,如果冷卻時其環境溫度與實際需求不符,就會導致出現產品零析出的情況,要求將產品放置到冷卻裝置中快速的進行溫度降低,保證產品的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在應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時所涉及到的因素相對于較多,為此要求在完成該工藝時針對其中的各項不同參數提高要求,嚴格的按照規定的情況進行分析和管理,保證其整體的效果。在使用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時必須要保證固溶的溫度范圍符合實際需求,確保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由于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的工作流程相對簡單并且生產效率相對較高,無論是從經濟成本或者是生產成本進行分析都明顯的被大大節約,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國工業行業發展,同時提高國民經濟。
參考文獻:
[1]茍昕.鋁合金擠壓制品在線熱處理技術[J].智能城市,2018,4(11):153-154.
[2]劉靜安.鋁合金擠壓在線熱處理技術[J].云南冶金,2011,40(S2):14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