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振華 闞玉麗 劉愛月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是近年來旅游研究的熱點之一,淄博作為齊文化的發祥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和齊文化旅游開發的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質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動力機制、開發模式及其對策等方面,對齊文化旅游的研究較少,主要有資源的梳理,開發對策建議等。在此基礎上,筆者探討了未來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齊文化;旅游開發;綜述
一、國內外非遺旅游開發研究綜述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近年來,國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相關研究方興未艾。通過檢索發現,“非遺”的相關研究自2006年之后數量急劇增加,這可能與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國家宏觀環境開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關。特別是近幾年來,對“非遺”的研究更是持續升溫。從研究內容上看,2004年之前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非遺”的概念、內涵、搶救和立法保護方面;2005年至2008年,關注的焦點放到了各種具體“非遺”的現狀、價值與保護上;2009年至2012年爭論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辯證關系;2013年后,由理論研究多轉向實踐研究,如數字化保護、傳承人保護、檔案式保護、動漫式傳承、生產性保護等以保護非遺“原真性”為主要目的的保護模式、機制研究;2018年后,開始有學者探討非遺旅游活化、創新性轉化發展等以開發促保護的理念。國內對非遺的研究起步晚,理論體系不完善,爭論多,以開發促保護的案例研究亟需完善。
2. 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始于 20 世紀中葉左右,梳理近幾十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相關文獻發現,其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動力機制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影響等方面。
在內涵界定方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年)中明確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并成為了當前最權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Richard Kurin(2004)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內涵、問題與可持續性。非遺保護研究方面上,Harriet Deacon從理論上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Xavier Greffe從不同案例研究中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體策略。因此,國外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不斷在明確,并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達成一致共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國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加以了分析。Alice研究指出游客對非洲旅游藝術品需求促進了當前非洲土著藝術文化的開發。Konstantinos研究指出精神、文化、環境、世俗生活及教育等 5 核心要素相互聯系決定著非遺旅游資源開發的吸引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國外學者持兩種基本對立的觀點:(1)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不僅有利于當地旅游業發展,并對非遺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2)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導致遺產資源破壞、環境超載等負面效應。其中Antonio P R指出受到游客數、旅游經營成本與收益變化影響,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旅游逐漸走向衰變,其發展的負面作用顯著;事實上,國際上“非遺”保護的時間也很短暫,遠遜于物質遺產,其理論也極不成熟,關注點基本上為保護方面的,旅游開發的研究成果極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研究有待深入。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
隨著遺產旅游業的不斷升溫,研究重心自2006年開始有學者探討“非遺”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關系,從“該不該開發”轉變為“如何在保護中開發”,雖爭論頗多,但基本上達成了共識:即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合理而有效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能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利于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此基礎上,在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前提下,開發模式研究也異彩紛呈,針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基本特征,國內學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非遺旅游開發模式,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開發對策,來滿足市場消費需求。此外一些學者嘗試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價值和開發潛力進行評價,但目前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從研究視角看,對于旅游資源的認識,存在著由物質性到非物質性的歷程性,旅游資源種類和屬性的結構發展,也是一個尚未注意到的重要課題。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旅游利用,無疑是對“非遺”進行積極保護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國內該方面的理論研究缺位,明顯落后于實踐;在旅游業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科學合理地轉化為旅游吸引物,促進旅游發展和遺產保護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確是一緊迫而現實的課題。
二、齊文化旅游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齊文化旅游的研究脫胎于對齊文化的研究。近30年來,齊文化研究作為一個新興的地域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研究成果多數側重于基礎理論研究,對齊文化的應用性研究較少,對齊文化旅游的研究則更為薄弱。筆者于2019年4月在 CNKI 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用 “高級檢索”項檢索(檢索項為“主題”):“齊文化”并含“旅游”, 檢索年份從2000年至2019年,結果顯示僅22條記錄,經梳理發現,學者主要對齊文化旅游資源整理,齊文化旅游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
齊文化旅游資源整理方面,范躍進主編的《齊文化旅游叢書》全面地分析了齊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狀況,從宏觀上對齊文化旅游的資源、框架、思想內涵等諸多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搭建起齊文化旅游的總體框架。王希鵬、王京龍、王仲孝在《齊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框架重組方式研究》一文中,對齊文化的旅游資源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對齊文化旅游資源現狀,旅游資源重組的原則和基本對策進行了探討。
齊文化旅游發展方面,宣兆琦的《關于齊文化開發的若干思考》,較早闡述了齊文化與旅游開發的關系;藺靜在《淄博齊文化旅游開發研究》(2014)中分析了齊文化旅游開發的問題,提出了開發模式和路徑;馮讀玉在《淄博齊文化名人旅游開發初探》(2015)中提出應深入挖掘齊文化名人思想、增強名人旅游活動中趣味性和參與性,促進齊文化旅游的發展;馬云菲 劉星光在《基于SWOT分析的淄博市齊文化旅游研究》(2018)分析了齊文化旅游發展的優劣勢,提出了相應的提升對策。
國內學者關于齊文化旅游的研究,為齊文化旅游的開發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構想,但這些研究多偏重于理論的闡釋,在實踐操作層面涉及不多,宏觀層面的發展對策較多,落地性較差。一些個案研究可供借鑒,但尚未有專門針對淄博市齊文化旅游開發系統的研究。非物質遺產下齊文化的旅游開發研究仍未開展。本課題擬在非物質遺產視角下深入挖掘齊文化內涵,通過對齊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研究,探索齊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模式,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以期促進淄博市乃至全省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豐富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研究成果。
三、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探討
如何發掘人類文化精華,將其潛在價值轉化為旅游產品,提高旅游產品的文化品位,并同時生成具有保護意義的認知擴大,是旅游開發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淄博作為齊文化的發源地,不僅有姜尚、管仲、晏嬰、孫武等大批明君賢相在這里施展過雄才大略,更有大量影響深遠的文獻著作及豐富的齊風齊俗。這里文化古跡不可勝數,文化資源無可比擬,同時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但當下淄博齊文化旅游仍以齊國故都觀光游為主,仍沒有擺脫櫥窗式展示的形式,游客難以欣賞和體驗物質景觀所蘊藏的深厚文化,資源優勢難以發揮。因此,淄博市旅游業要取得長足性的發展,就必須轉向注重旅游“軟”資源——文化資源的建設和發展上來,深入、系統地開發利用其所積淀和擁有的傳統齊文化資源。
1.加強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價值評估
齊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齊故城、齊長城、古墓群、狗車馬坑、名人遺蹤、貨幣、瓦當兵器、禮器、樂器、日常生活用物等各種物質資源;非物質的齊文化資源種類繁多,主要有神話傳說(孟姜女傳說)、藝術(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筑等藝術)、技藝(蹴鞠競技、武術、賽車、賽馬、射箭、角力、擊劍、田獵、投石、斗雞、走狗等)、技術(紡織、冶金、制車、制革、制陶、鑄幣、漆器等技術)等。不同種類的非遺資源,其資源價值和開發潛力是不同的,在旅游開發前進行開發價值評估是十分必要,應以市場吸引力與承載力2大維度構建非物質遺產旅游開發潛力測算的理論模型,對齊文化非遺資源進行旅游開發價值評估。
2.加強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與保護的辯證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類重要而特殊的旅游資源,如何加以開發利用,使之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是遺產屬地最關心的問題。要堅持“保護性開發”的理念,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堅持齊文化的“原真性”,以游客的游覽體驗為中心,通過創新性保護,發揮齊文化的教化作用,促進齊文化的傳承。
3.加強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
沒有物質非物質便難以傳承,沒有非物質,物質便成了空殼。對任何一種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都必須以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載體,且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內涵。目前非物質文化旅游開發模式主要有:生態博物館模式、實景舞臺劇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特色物化產品、影視開發、手工制作等。齊文化非遺旅游開發,應結合市場需求和資源特色,創新現有的開發模式,將非物質資源物化,進行生產性開發。
參考文獻:
[1]Adobe Acrobat.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from differ-ence to converge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5):20-21.
[2]Harriet Deacon. Intengible heritage in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4(5):68-70.
[3]Rex Nettleford. Migration 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Intangible Heritage[J].Museum Internation,2004,40(5):178-190.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2016-02-12].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 infoid=5.
[5]Xavier G. Is heritage an asset or a liabilit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4(5):301-309.
[6]范躍進,齊文化旅游叢書〔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年,第20-28頁。
[7]王京龍,齊文化旅游論〔J〕,管子學刊,2000年第4期。
[8]王希鵬、王京龍、王仲孝,齊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框架重組方式研究〔J〕,管子學刊,2004年第3期。
[9]藺靜,淄博齊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2014。
[10]馮讀玉、孫天勝,淄博齊文化名人旅游開發初探〔J〕,管子學刊,2015年第2期。
[11]馬云菲、劉星光,基于 SWOT 分析的淄博市齊文化旅游研究〔J〕,南方企業家,2018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梅振華:淄博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旅游、旅游開發。
闞玉麗:淄博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遺產旅游、研學旅游。
劉愛月:淄博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
*基金項目:淄博職業學院院級科研基金項目(齊文化旅游“非遺”開發研究);
齊文化研學旅游發展研究(立項號:CZ2018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