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萌
摘 要:十九大以來,為了建設美麗中國,我國愈發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而綠色稅收作為環境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于生態環境改善有著先導性的作用。在2017年底,我國出臺了我國首部直接針對綠色稅收的法律,這部法律就是《環境保護稅法》。雖然這部法律針對綠色稅收的征管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為我國首部全面的環境法,自然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這部法律的施行,我國綠色稅收的實踐歷程也邁進了一大步。
本文首先介紹了綠色稅收的內涵,接著再根據不同稅收的特點分析其問題及其影響,以期為后續的綠色稅收的完善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環境; 環境保護稅法; 綠色稅收
(一)我國綠色稅收的實踐及其影響
我國主要的綠色稅收——環境保護稅
1.環境保護稅的內涵
就保護生態環境而言,環境保護稅是我國綠色稅收體系中最具有針對性的稅種,而《環境保護稅法》更是綠色稅收實踐的一大重大成果,先后經過多次修訂和完善最終在2016年正式通過,在201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環境保護稅法》以立法的形式將環保稅確定下來,針對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污染物、噪聲污染物這四類污染物征收不同比例的稅額,規范市場中的個體的經濟行為,以期為社會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
2.環境保護稅中存在的問題
一個突出問題是確定征收對象難。雖然環境保護稅法第七條規定了應納污染物的計稅依據,但對于實施過程的具體事項卻沒有給予說明。比如大氣污染物通常是具有流動性的,它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甚至是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段污染當量都是不一樣的,這些都很可能導致測量污染量和實際污染量不一致。加上精確測量往往需要精密儀器和高科技人才,這也增加了稅務部門的技術難度和納稅成本。
另一個問題是事后追責難。和許多稅種不一樣的是,環境保護稅的施行是由環境保護部門和稅務部門共同協作完成,在簡化工作流程的同時也可能造成職權不清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后,兩個部門很可能會因權責范圍劃分不清相互推諉,最終造成辦事效率低下,事后追究責任困難的不良后果。
(二)我國其他類型的綠色稅種
1.其他綠色稅種的內涵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環境保護稅之外,我國還有其他具有環境保護功能的稅收,主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1)資源稅
以我國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征收的稅收被稱之為資源稅,主要征稅范圍有煤礦、石油、天然氣、鹽等七種礦藏品資源。自1984年資源稅開征以來,在1993年和1994年進行了修訂和調整,修訂后的資源稅擴大了征收范圍,并于2016年進行的資源稅改革,則以水資源為重點改革對象,在一些試點區域進行了水資源改革,并針對難以計量的森林草地等自然資源,會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擬定具體征收方案。2018年年底,我國首部資源稅法草案正式被上交到人大常委會,可以肯定的說,未來的資源稅將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指導我國的資源保護和開發工作。
(2)消費稅
消費稅是指針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征稅,它的課稅對象主要有煙酒,化妝品,貴金屬等一系列特殊消費品。消費稅作為一種間接稅,并不直接對所有消費或零售環節征稅,而實通過對特定物品課稅。這在一方面能夠糾正消費者不當消費行為,促使消費者理性消費;在另一方面,可以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減少資源消耗,不斷調節產品結構來達到降低成本擴大收入的效果。
(3)車船稅
對我國已在相關管理部門登記過的車輛船舶征收的稅款就叫做車船稅,車船稅主要是依據載人載物量以及相應的排放量進行征收計量,因而排放越多污染越大的車輛繳納的金額就越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污染物的排放。而根據2018年的車船稅最新規定,對于節能汽車將減免百分之五十的稅負,而對于新能源車船則予以全額免征,這一規定會促使消費者在購置車輛時更多的考慮節能減排的車輛類型。
2.其他綠色稅種中存在的問題
這些綠色稅種的設立雖然對于我國的環境保護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也有許多不足之處值得討論。
首先是納稅范圍問題。雖然資源稅對大部分自然資源都有準確的規定,但是對于諸如森林草地之類的珍貴資源卻沒有給予很大的重視反而讓地方自主決定。消費稅也存在征稅范圍過窄的問題,有許多像是化肥、塑料用品等污染環境的物品沒能納入到征稅對象之中。
另外是稅收對象問題。比如車船稅征收對象中,對于節能減排汽車的減免優惠政策過于寬松,初衷是為了減少污染,但是卻意料之外的使得新型節能汽車銷量火爆,反而達不到保護環境的效果。
(三)現行的綠色稅收政策對我國的影響
1.有利影響
對企業而言,綠色稅收中針對污染物的征收和對少排放污染物的優惠政策,能夠倒逼企業改革生產制度,減少污染環境的生產行為,借此來減少稅負挽回成本損失。此外,普通企業會由于成本上升尋找其他替代品,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以減少生產成本。
對國家而言,專為環保而設的環境保護稅會成為國家籌措環保資金的重要來源。這筆資金將成為環保建設的專用款項,在進行環保工作時會被快速的利用起來,大大提升了環保工作的效率。
2.不利影響
除了一些積極影響之外,征收環保稅也對我國企業和公眾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環保稅的起征帶來綠色稅收體制的新變化之中,最明顯的就是稅收的承擔者負擔可能會增加,而企業作為最基本的納稅個體,最直接的消極影響就是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但由于技術創新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且這一部分上升的成本并不會立刻通過技術創新的方式被抵消掉,那么企業就只有通過提升產品價格來轉移成本費用,最終這部分的成本還是會由消費者來承擔。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某些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不作為互相推諉的行為讓許多人喪失信心,公眾新出臺稅收政策是存在一定的懷疑態度的,未來也不能確定環保部門能否將收納來的稅款公正合理的使用到環保建設中,這個問題或許只有環保及其相關部門采取有效的行動來實施綠色稅收政策,才能打破公眾的顧慮。
參考文獻:
[1]盧媚. 我國綠色稅收體系的構建與評價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7.
[2]呂敏,劉和祥,劉嘉瑩.我國綠色稅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J].稅務硏究,2018(11):15-19.
[3]朱雅琴.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綠色稅收實踐及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2014,26(04):66-67.
[4]朱解放.馬克思自然資源理論對我國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啟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0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