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韻玲 高中立
摘 要:中國特色的傳統教育方式大部分是包辦式教育,什么都告訴你,然后記住就行了不必理解,等長大以后慢慢就能明白背過的知識的意思。日本,從古代專門還派人來我國學習的落后小國,早已飛速發展成世界前列的發達國家。不得不承認日本在教育方面做的很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借鑒。與歐美大部分發達國家一樣,他們培養的是獨立自主啟發式教育。就中日教育類動畫的差異而言即可窺見一斑,且值得深思。
關鍵詞:中日;教育類;動漫;差異
一、中國教育類動畫《藍貓淘氣三千問》
《藍貓淘氣三千問》的主題曲:“星星眨著眼,月亮畫問號,彗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彩虹來架橋。”熟悉的歌詞讓我們90后的人都能情不自禁跟著哼唱起來。《藍貓淘氣三千問》是在1999年6月在中國內地推出的一部非常有名的、面向兒童的知識普及類的卡通動畫片集,曾在多家電視臺的兒童節目時段內播出,在內地普及程度相當快,很受幼兒歡迎。
這部經典動畫對于大家的童年來說是猶如百科全書般的存在,相信還給不少人埋下了科學夢的種子。那時候我們每天都在期待著放學回家看藍貓科普知識呢!這部動畫劇集比現在的兒童動畫更具有教育意義。現在的兒童童年很乏味,電視看的是一直重復的“狼是笨蛋吃不了羊”“火焰是玩具”“暴力謾罵是日常生活的成分”“壞人都是笨的”“電鋸砍不傷人”等違背生活小常識的動漫。
在我看來,藍貓淘氣三千問是到目前為止都很成功的教育類動畫。雖然作為中國早期動畫作品,粗糙的3D特效和并不太精致的2D動畫效果,但這并不影響它迅速火爆的歡迎程度。豐富全面的小知識與淺顯易懂的劇情,鮮活生動的卡通動物形象,以及4000多集的劇集長度使其完勝其他教育類動漫,做到了寓教于樂的良心之作。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該動畫都連載到了4000集了,也算是黔驢技窮了吧。后面不是跑到外太空就是穿越回去被恐龍追,劇情開始乏味了。人物造型也有更改,配音演員也換過。而當年追這部動畫的孩子們也漸漸長大,課堂學到的知識也豐富起來,《藍貓淘氣三千問》的科普內容也滿足不了孩子們求知的欲望,低齡化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于是慢慢淡出我們的關注視野了。
二、日本教育類動畫《工作細胞》
日本目前當紅的教育類動畫是《工作細胞》。與日本死板固化的社會現狀比起來,其制作的動畫卻能腦洞大開,仿佛是給這黑白灰的日常生活加入了彩色的調和劑,讓死板壓抑的人生得到片刻呼吸和放松。所以他們做的動畫都格外用心。
《工作細胞》這是一部改編于同名漫畫讀物的動畫新番,講述了一群生活在人類身體里邊的各色“細胞”生命體在日常生活和遭遇到千奇百怪的細菌侵蝕之時所作出的各式行為反應。故事由一個總迷路的路癡紅細胞開始,她的工作被比喻成送貨外賣員,負責運輸人類身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由于她的迷路,在人體中到處游蕩,也帶著我們的視角了解了人體基本的細胞常識,比如,白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如何與入侵人體的病毒作戰,它們艱苦拼搏、浴血奮戰的身影能讓觀眾產生心疼,因此進一步就能更好地引導觀眾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畢竟現在自己身體的安康可是細胞們“拼死”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和平”,連趕走細菌打出的噴嚏也是免疫細胞們發射的火箭,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讓單調的知識與生活充滿了神圣的儀式感。《工作細胞》這部動畫就是一堂寓教于樂而不失生動的生物課,通過具象化和擬人化的感官體驗,給每一位觀眾真正帶來“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當我們初中高中還在死記硬背生物知識點的時候,這部動畫就直接生動形象地在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同時,優質的制作團隊和豪華的聲優陣容讓這部作品成為一匹殺出重圍的黑馬。
目前日本動漫已經陷入嚴重的類型化、同質化的困境,《工作細胞》這種混合了多種風格的動漫的出現,無疑讓日漸審美疲勞的觀眾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制作團隊對這些風格拿捏妥當,原本應該枯燥無味的科教敘述,在加入了格斗、懸疑、萌化、言情等諸多調味后,給了所有觀眾一份巨大的驚喜。
三、從《藍貓淘氣三千問》與《工作細胞》劇中得到的啟示
首先是受眾年齡的定位。其實光從名字就能區分出,《藍貓淘氣三千問》是面向低齡兒童的百科科普,而《工作細胞》則是面向社會逐漸成人化的作品。中國教育類動畫是淺顯的,低齡化的,直接告知作用的。而日本教育類動畫則是針對性的,跳出低齡化面向更多成人的,引導性的教育方式。在我看來,教育是一生的事情,學習也是一生的事情,不僅僅針對低齡兒童,我們成年人也需要更多地學習。試想家長陪孩子一起看教育類動畫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看后仔細回味覺得受益匪淺,那么這部動畫就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其次從角色造型上來說,擬人形象的標準是由面向群體來決定的。中國教育類動畫的人物造型大多都是動物,讓動物擬人,雙腳站立說人話,已經是啃歐美早起作品比如《貓和老鼠》之類的老本了,缺乏創造性。僅僅針對低齡兒童還能算得上有趣了。反觀日本的《工作細胞》,是物化擬人,并不是中國傳統教育類短片那種扁扁的紅血球加個眼睛嘴巴手,而是賦予這些細胞人類的形象,可謂是腦洞大開,吸引觀眾好奇心的同時,也就不知不覺帶你走進了知識的世界,在無形中學到了東西,才是真正能記住的東西。
結語:雖然我國的動畫創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優秀的作品是需要通過對比競爭學習中摸索出來的。現在的中國人思想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了,逐漸擺脫了固化的思維模式,啟發式教育越來越適合現在的孩子們。總體來講,我國現階段的動畫創作,尤其是教育類的動畫劇集創作需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還很多,但我們只要勤于思考,善于學習,相信不久的將來,將會有優秀的作品呈現于大家面前。
參考文獻:
[1]韓笑,曾雯.動畫劇本創作[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作者簡介:
王韻玲,女,漢族,四川成都,動畫系碩士(在讀)
高中立(1976.09-),男,漢族,四川省敘永縣人,副教授,藝術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動畫、數字繪畫的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