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地 曹雪芹 胡家福
摘 要:具備一定的職業勝任力是大學生畢業后順利進入職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職業任勝力是高校教育面臨的迫切任務。從情緒智力的角度,挖掘情緒智力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內在關聯。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基于情緒智力的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研究現狀、形成的驅動因素,提出職業勝任力培養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情緒智力;大學生;職業勝任力
一、基于情緒智力的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研究現狀
(一)職業勝任力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職業勝任力的研究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最早提出職業勝任力理論,他認為勝任特征是生活中重要成果或相聯系的知識、能力、技能、特質或動機。對于大學生而言,職業勝任力是就業中所需要的各種勝任要素的總和,包含專業素養、工作能力,以及潛在能力。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表現為進入職場所需要的素養,包括基本的專業知識;二是具備從事某種工作的能力,既包含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能力,又包括從事特定工作任務所擁有的專業技能;三是在工作過程中,能表現出優良業績的技能。
(2)國內關于職業勝任力的研究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包括在實踐中執行的能力、工作中分工合作的能力、思考問題的勝任能力、在不同環境中的個體適應品質、自我生涯發展能力和情緒識別、調控能力等方面的內容。一些學者結合冰山模型提出,大學生在冰山以上部分的勝任力包括專業知識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面試能力;冰山以下部分的勝任力包括與他人合作能力、判斷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理解能力等。
(二)情緒智力的研究現狀
(1)國外關于情緒智力的研究
情緒智力最早是由心理學家 Mayer和Salvey于1990年提出的,他們認為情緒和智力結合而形成的心理能力就是情緒智力,包括理解情緒和情緒知識,調節情緒以促進情緒和智力成熟的能力。1995年Goleman指出情緒智力是與智力相對的一個概念,包括確定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刺激和激勵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把握人際關系的能力。2000年Bar—On 進一步提出情緒智力是情緒的、社會的一系列知識與能力。
(2)國內關于情緒智力的研究
國內學者們借鑒國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較為認同的是2002年我國情商研究專家許遠理博士的觀點, 情緒智力是指正確認識、表達情緒的能力,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及對環境、自己和他人。關于情緒智力的研究主要分為三類:一是以學校為中心的研究者,從學校自身的角度出發,結合當地特色,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的一系列有利于學生情緒智力的培養的教育模式;二是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為了促進情緒智力的發展,針對性的在培養人才、開發課程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一類研究團隊以國內企業為中心,主要對管理者、員工的情緒智力開展調查研究。
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外關于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研究雖然不少,但從情緒智力的角度,挖掘情緒智力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內在關聯,從而培養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研究較為少見。各學校都在完善就業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探索如何才能培養出復合型人才,對高校開展就業教育的實踐起到了一定的指導與促進作用。
二、大學生情緒智力對職業任勝力的影響
(一)情緒智力有利于職業態度成熟度的提高
職業成熟度主要體現在職業意識和認知發展的過程。研究表明,情緒智力水平高的個體,能夠通過認識自我和他人的情緒,及時有效地調整自身情緒,促進人際關系友好的發展。并善于利用有效條件激勵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由于情緒智力會隨人的身心發展發生變化,并且能夠有意識的培養,所以有意識的進行情緒智力的培訓將會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態度成熟度,進而在工作中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事業上的成就。
(二)情緒智力有利于職業環境的適應
許多研究證實,情緒智力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往往越自信,能獨立而又正確地選擇職業,并且能夠很快適應職業環境。員工的情緒智力高,更容易順利的處理擇業問題,處理好工作中的困難,對個人職業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
三、基于情緒智力視角下的大學生職業勝任力培養模式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建立情緒理論與職業勝任力的實質性聯系,挖掘二者的內在相關性。
(一)依托學生社團,培養情商素養
學生社團作為推動大學生素質實施和高校德育實踐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展現自我的平臺。學生在參與和競爭中更好的認識自我,并在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培養自己的團結合作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等,從而培養情商素養。此外,通過發揮學生團體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專業發展同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培養成就感,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進而提升大學生的職業勝任力。
(二)把情緒智力引入就業課程體系
把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首先是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專業特色,引入情緒智力的相關課程,建立職業課程結構。另外,在融入情緒智力同時,要求注重情緒智力的特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抓住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點,側重提供多種職業模擬場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更好的認識自我和他人,體現該課程的直觀性和體驗性,讓學生更好的認知情緒智力對職業勝任力的影響。
(三)培養途徑注重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
當代大學生群體以90后、00后獨生子女為主,具有特殊心理特征和成長背景。目前在高校就業教育中,各高校的就業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本質屬性,其運行規律和基本原則都是相對固定的。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情緒智力特點,以及地方特點,豐富高校的就業課程,使其呈現多樣性。所以高校構建就業課程體系,既要有統一性的要求,又要呈現多樣化特征。
綜上所述:從情緒智力出發,為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整體構建職業勝任力課程體系、平臺支撐的大學生職業勝任力培育路徑,從而推動大學生職業勝任力的培養。為高校人才培養做出貢獻,培養出更多具有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麗.情緒智力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現代化,2016(08).
[2] 任祥華 張麗華 楊 軍 于向科. 情緒智力 : 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2011[A].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3).
[3] 凡菊 潘軼山. 基于勝任力模型的大學生涯規劃問題研究[J]. 高教高職研究研究,2007(10).
[4] 程建君 董睿岫.情緒智力的研究綜述[J] . 經濟研究導刊,2016(16).
[5] 孫敏 杜富榮.基于勝任力視角的大學生職業探索實證研究[A].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5(06).
指導老師:魏 婷